這是一位電商從業者 Ian 在印度賣家具的故事。
聯合國報告預測,印度將在未來三年,人口首次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因此不少中國投資者,似乎也從印度身上,依稀看到了自己國家的發展路徑。那麼印度市場,究竟能有多大的市場潛力?
讓我們一起跟著 Ian 的講述,走近印度想象與現實的距離。
源於機緣巧合
我叫 Ian,從 2019 年底開始,我接觸了境外投資這一塊。因為喜歡闖蕩,就跑到印度工作了一段時間。
當時我是在印度做互聯網金融的項目,在 2020 年年初的時候,我們的項目才剛剛上線,結果就遭遇了疫情,然後就不得不停滯了。
項目停滯後,我面臨自己的職業選擇問題。因為與其說繼續在那家公司耗下去,不如去外面找一些新的事情做。
機會很快出現了,通過印度的領導和朋友介紹,我開始了一個在印度的家具生產項目。
我們準備在印度當地開設工廠,生產一些家具類的產品。板材、鋼管這些原材料,都是從供應商那裡買來的。我們就負責加工,還有銷售。
說起我們的商業糢式,就是從國內的京東、淘寶上,找出家具銷量前列的款式。在國內量一下尺寸,接下來畫出圖,再發到印度那邊,就可以開始生產了。
而我們的產品銷售渠道,瞄準的是印度當地的電商平臺。
有名為《How India Shops Online 2021》的報告預計,擁有龐大人口基數的印度市場,未來的電子零售數額,有望在 2026 財年增長到 1200 億美元以上。
而其中的絕大部分增長,將由小城鎮引領,因為他們將帶來大量的新用戶。與此同時,印度的女性和老年購物者,在未來的表現也會越來越突出。
在這樣一片看好聲中,我當時也自然而然地認為:在中國大放異彩的電商糢式,一樣也可以在印度取得成功。
為甚麼選擇電商糢式?
一是我覺得在印度的時間也不短了,可以換個方向,繼續探索印度市場,看有沒有更好的機會。
另外,我也認為,對於中資出海來說,就是要把國內先進的生產力、生產方式帶出去,這樣才會有優勢。
印度在制造業領域很弱,市場基本被中國商品壟斷了。在印度當地,要是工廠能有一臺機牀,那就已經算得上非常先進了。更多的,還是小作坊式的加工。
如果不是因為疫情導致了港口堵塞,要不然直接從中國把產品運過去,說不定成本都比在當地生產還低一些。
當然印度也有一些有實力的中資廠在那裡投資。
不過他們多數都是做配套。服務的對象,一般就是 OPPO、vivo 這些走出去的行動電話廠商。不過他們都集中在批發領域。
一圈看下來,在家具領域,印度市場還沒有人試水電商那一塊。
我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機會。
「制造業不容易」
雖然在網路上,大家都一直在調侃互聯網行業 「996、內卷」 甚麼的。但是當真正轉型做了制造業之後,我才發現,制造業可要辛苦得太多了。
待遇上本身就差了一大截。在我之前在的互聯網公司,哪怕是當地最基本的崗位,也能拿到 3 萬盧比(約 2600 元)。
但是在工廠的話,一個工人一個月能賺到 2 萬盧比,已經算很高。其實折合人民幣,也就不到 1800 元。而在工廠的工作,工作時間往往都 10 個小時甚至更長,在一個熱的環境下,並且還都是非常累的體力活。
即便如此,這樣的工作在印度也是很多人求之不及的。
如果是日結工,一天的酬勞是 500 盧比上下(約 45 元),要是沒人僱他們,他們就會無所事事在街上晃。
雖然印度的人工成本比較低,但是員工的勞動素質,跟國內的高標準對比的話,有時候效率會低一些。
我過去在的互聯網公司,同事都是受過教育的,溝通起來非常順暢。
但是在工廠裡面,完全就是另一回事。那邊很多人連英語都不會講,你還需要靠另一個人去去傳達,才能完成管理。
有時候,哪怕是很簡單的指令,跟印度的員工複述了很多遍之後,他們仍然能做錯。這實在非常讓人氣餒。
有一次我讓他們做一個很簡單的表格,可能 Excel 一分鐘就做完了。但是當我原原本本教給他們之後,只隔了一天回來,結果就給了我一個錯的數字。
最後還需要我自己回去,親自把正確的數字填上去。有時候我想去罵他兩句,但是因為語言不通,可能也是白費口舌。
在生產環節,總是可以碰上預料之外的事情。比如非常基礎的零配件,在當地就可能完全買不到。
尤其是制造桌椅必不可少的塑料卡扣,在當地買起來困難不說,質量那也是不敢恭維。
印度人和中國人
不過,到了工廠外面,印度人的樂觀心態,倒是蠻有感染力的。
我們看印度電影,可能就會以為印度人喜歡跳舞。我在印度生活的時候,就發現這其實一點都沒有誇張。
在小區裡面,我們會有游園會。居民自發組織歌舞表演,很多人會自己報名上臺去表演。
跳得好不好,那是一回事。但是他們會很勇敢地上臺,去展示自己的精神風貌。
我在當地認識的人,都是很熱情的。普通的人的話,雖然可能見到女生會更加熱情。總體上跟其他國家的人,不會有甚麼差異。
但是當地人也會有和中國人較勁的心理,特別是在體育比賽的時候,可能會有那種好勝心。
2019 年的女籃亞洲杯在印度舉行,我們當時就去看了中國和日本的決賽。
但是賽場裡面就有一小群印度人,很激動地去支持日本人。也不知道為甚麼他們那麼 「歡樂」,可能就是不太喜歡中國。
這其實和印度的媒體,常年對中國不友好也有關系。尤其是到了 2020 年邊境沖突發生之後。
不過對我的日常來說,雖然那邊印度的報紙喊得震天下,但是另一邊普通民眾和我,還是該怎麼交流就怎麼交流,並不會有直接的利益沖突。
我覺得各國的老百姓都是一樣的,都是比較樸實善良的。我想這個問題,可能放在印度人、美國人、日本人身上都是一樣的。
「虛驚一場」 的疫情
對於印度整個國家來說,在今年最讓人難忘的,一定是在 4、5 月份爆發的第二波新冠疫情。
伴隨著新冠變異毒株的大面積傳播,印度從 4 月開始,新冠確診數字就在不斷地攀升。
連續 20 多天,印度的新增確診都超過了 30 萬例。
在這段時間裡,混亂不堪的醫院,街頭不斷穿梭的救護車,以及熊熊燃燒的火葬場,構成了世界對於印度的大部分認知。
我了解的基本情況,就是到後來真的沒有氧氣了。
我們工廠裡面,有那種用來做氣焊的氣瓶,後來也被當地政府收走了。我們工廠也就停工了。
而且說實話,當地的協調能力,還是比較弱的。像新聞裡很多病人因為得不到收治,沒有氧氣活活憋死的案例,當地確實有不少。
我們工廠裡的員工因為比較年輕,沒有甚麼事。但是他們的家人,有因為這件事去世的。
但是我們能夠做的事也有限。因為要是真的染病了,需要氧氣瓶,但是我們也沒有能力去幫他獲取這些資源。
在那段時間,一切都是未知的。對於家具廠來說也是,我們每一天都不知道原材料還能不能供應上,門外的路還能不能行得通。
在疫情爆發最嚴重的那段時間,也是工廠最難的時候。我每天看著幾十萬例的新增,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當時我就覺得這個國家,好像就要崩潰了一樣。
不過現在看來,我當時可能也是有點過於悲觀了。
印度後來也證明,即使最後 「躺平」 了,也不會導致崩潰。有時候我也在想,像印度社會這樣,不把人命看得很重的時候,新冠對於社會的影嚮,也沒有想象的那麼嚴重。
政策風險
疫情過後,我們的家具廠也逐漸複工了。但是相比起疫情的沖擊,對於中資來說,壓力更大的,是從 2020 年開始,印度政府頒布的監管政策。
監管內容一方面限制中國資本的投資,另外對資金流動也有限制。據我所知,很多中資在印度,沒有辦法把錢轉進去,也沒有辦法把錢轉出來,完全陷入到一個停滯的地步。
包括到了今年為止,這個政策都沒有完成解凍。我看前段時間有個新聞說,長城汽車本來想在印度設廠的,後來也因為這個事情,就沒有辦法去投資。
我自己呢,是通過印度合夥人,把我自己中國投資人的身份,很好地藏了起來。資金方面,我是通過新加坡的渠道,最後解決了流動問題。
其實在 2019 年以前,中國人投資印度的氛圍,是很火熱的。
當時在印度的中國人,做甚麼的都有。做制造業的,做電商的,做直播的,做各種互聯網項目的,中國有的,那邊都會有人去出海做。
還有在中國不被允許的,像是做賭博類和真金游戲的,在印度也一樣有人在做。
但是,現在依然留在印度的中國人,已經很少很少了。除了幾個大的行動電話廠商留有一些人員,還有其他零星的融資人員之外,剩下的中國人應該都不多了。
如果想去印度的話,目前還要去迪拜轉機,還是很麻煩。畢竟疫情實際上依然存在。
「水土不服」
我們在印度的家具項目,一開始都是蠻順利的,雖然有監管的風險,後來也遇到了疫情的影嚮,不過大多數時候執行地還不錯。
但是到後來,我們逐漸發現了一個更大的,也是一個比較根本性的問題。
那就是家具這種產品,可能並不適合在印度走電商糢式。
問題出現在很多方面,首先就是因為印度的基建,還是比較的糟糕。像家具這種大件,目前當地的物流水平,可能還支撐不了。
雖然我們已經做了充足的準備,就是用那種塑料泡沫,把家具包裝得很好。但是因為當地的那種暴力運輸,最後還是沒有辦法避免損耗。
我們有很多桌子發出去還是好好的,但是到了客戶手裡,就變成了碎的,或者說是損壞的。
然後又因為印度當地購買力比較低,所以用戶一般來說,也會更加吹毛求疵一點。
有很多時候,印度用戶退貨的理由,就可能是說桌子邊上有個劃痕,然後哪裡哪裡磕掉了一小塊。
更讓人絕望的是,客戶因為這些理由,把這個貨退掉之後,產品又要經歷一次暴力運輸。所以等產品最後再回到我們手裡,往往成了破爛。
有時候和運輸也沒有關系,個別情況裡面,我們發出去一個完整的桌子,退回來時候發現,它就只剩下一個板或者只剩下腿了,剩下的都不知所蹤。
雖然歐美也會有這種極端的案例,但是歐美利潤要高得多。在去年行情好的時候,採購價 1 元的商品,在亞馬遜上可以賣一美元,也就是說定倍率(商品零售價 / 成本價)可以定到 6~7 倍。
但是在印度的話,我們只能定到 2.5 到 3 倍左右,綜合毛利率可能就是 5 個百分點。但是算上各種各樣的損耗,那就很可能就是負的毛利。
我覺得,印度實在是賺不到錢。
這句話的無奈,折射的其實是印度電商市場,依然處於起步階段的現實。
盡管過去十年間,全球的多個電商巨頭,在印度、已經投入了超過 200 億美元。目的就是為了在印度創立起一個電子商務市場。
不過印度的在線零售數額,依然只能占到零售總額的區區 4%。
相比之下,中國網路零售比重,在今年已經來到了接近 24%,這個數字則是印度的整整六倍。
我一個做亞馬遜自身運營的朋友,曾經跟我說:當你做到第一名的時候,你就知道這個市場的天花板在哪裡。
在印度的這個項目,我們從啓動開始計算,差不多花了 2、3 個月的時間,就做到了第一名。
然後我發現:原來印度市場的 「天花板」 這麼矮,怪不得沒人做。
因為即使我們做到了品類的第一名,單個商品可能也就出個七、八十單。假如這是在國內的淘寶平臺,每天可能就是幾千上萬單了。
撤離印度
我最近是從這個項目退出了,可能覺得印度這個地方看上去很好,但是你真的實際做下來風險還是挺大的。
到後來,市面上也開始有了我們的糢仿者。網站上直接偷我們的圖片,然後買回去我們的產品做仿制,就連銷售的電商平臺,也都選的一糢一樣。
如果你問我,之後還會不會投資印度市場,我想應該是不會了。但是這個誰又能說得清呢?
對我來說,尤其是在經過了疫情,還有中印沖突這些事之後,就覺得投資一個市場,並不能只因為它的市場潛力很大,人口很多,就貿然作出決定。
像我自己之前,也是低估了印度的基礎設施對於電商這塊的影嚮。
在未來如果有新的項目,我想更多還是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看看能不能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吧。
後記
眼下,Ian 依然選擇深耕電商平臺,只不過方向從我們眼中美妙的藍海市場印度,改換成了老牌的歐美市場。
而 Ian 前面提到,同樣在印度遭遇了挫折的長城汽車,後來也有了新的消息:他們最終決定把一部分資金,重新分配到巴西進行投資。
而這或許也能給我們出海人,帶來新的啓發。
來源:微信公眾號:遠川出海研究(ID:aotekuaitan),作者:鄭鵬飛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