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託孤諸葛亮是招險棋

然後就是我們知道的名故事:白帝城托孤。

凡事論跡不論心,看看劉備的實際舉措:他是明明白白地,當著所有人下詔令給諸葛亮: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劉備說的不是 「君才十倍陳群 / 王朗 / 賈詡 / 司馬懿 / 曹真 / 任何一個曹魏大臣」,而是 「曹丕」。意思很明白:
以後你對標的是曹丕,你管事。

還怕說得不清楚,劉備寫詔書給後主劉阿鬥:
「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和諸葛亮合作超過十五年,這年劉備 63 歲,諸葛亮 44 歲,說情同父子,也沒錯。
劉備老梟雄,當然都懂,所以對諸葛亮的意思:你把咱們的事業延續下去就行,具體怎麼辦隨便你,「君可自取」。
諸葛亮的回應:「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劉備先前已經讓諸葛亮錄尚書事,劉備崩後,劉禪許諸葛亮開府治事,所以《三國志》說得明白:「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
即公元 223 年到公元 234 年,諸葛亮是蜀漢的實際掌權者。

當時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給諸葛亮寫信,說天命如此,你們可以舉國稱藩 —— 不找後主,而找諸葛亮,「你們當家主事的人是誰,我們門兒清!」

諸葛亮的做派呢?
被賦予了天大的權限後,他是所謂 「專權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 程序都對。
第一次北伐結果不好,諸葛亮上詔自貶,主動做檢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到臨終給後主上表,成都有八百桑樹、薄田十五頃,子孫過日子也夠了,他也沒別的產業,自己死時,不會有多餘的產業,不會虧負後主的 —— 事實如此。

後來東晉學者孫盛,說過一個意思:
劉備托孤,如果所托非人,那劉備如此和盤托出全權托付,很容易讓人滋生野心。
但劉備是信賴諸葛亮沒野心,敢舉國托孤諸葛亮;諸葛亮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於是接了。
很難得,兩邊都是敞亮人。

孫盛為甚麼這麼說呢?
是怎樣的權臣,會讓他有感而發呢?

孫盛同時代的東晉,著名的大權臣桓溫。固然有雄略奇才,卻又有點矛盾,還有點情緒化:
桓溫欣賞孤守北方的劉琨,不喜歡鬧事的王敦,但後來經過王敦墓,又嘆曰可人。
他覺得自己不做點事,就比不上司馬師司馬昭,又念叨 「既不能流芳後世,亦不足複遺臭萬歲邪?」
他見過諸葛亮時代的老人,問起來時,老人答了句妙語:「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公沒後,不見其比。」

東晉簡文帝臨終前,曾想下遺詔讓桓溫輔政,當時詔書都寫好了:「大司馬溫依周公居攝故事…… 少子可輔者輔之,如不可,君自取之。」
—— 大司馬桓溫參照周公攝政的方式來輔佐,且給他 「君可自取」 的待遇:這是劉備給諸葛亮的待遇。

但當時名臣王坦之看了詔書,當著簡文帝的面撕了。
簡文帝還念叨 「天下也是好運意外得來的嘛。」 王坦之說:「晉天下是宣帝(司馬懿)和元帝(司馬睿)建立的,怎能由您獨斷!」
於是簡文帝改了詔書,讓桓溫參照諸葛亮與王導的方式輔政。

這其中參差,細想來極有趣:

—— 劉備無限信任諸葛亮,給了諸葛亮 「君可自取」 的權限;但諸葛亮沒用這權限,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君誠臣忠,千古佳話。

—— 簡文帝也想給桓溫 「君可自取」 的權限,但王坦之認為不可,大概他也知道,一旦讓桓溫 「君可自取」,桓溫就真要自取了。於是簡文帝讓桓溫按諸葛亮方式輔佐。

正如孫盛所言:如果權柄所托非人,反而很容易讓那人滋生野心。
諸葛亮是個得了 「君可自取」 也不濫用的人,所以劉備反而可以放心給他權柄。
桓溫則不能讓他 「君可自取」—— 畢竟你給他,他真敢使。

現在回頭看那位老人當桓溫面說諸葛亮,「自公沒後,不見其比」—— 真是好玩極了。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