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九林
1918年11月7日早晨,梁濟出門去好友彭翼仲家。臨行前,偶然在報紙上讀到一段國際新聞,遂與已做了北大哲學教師的兒子梁漱溟閒談了幾句。末了,梁濟問兒子:
三天後,他留下一篇《敬告世人書》,在積水潭投湖自盡。
此時,距離他的六十大壽,只有四天。
一、以一人之殉喚起國人
梁濟字巨川,1858年生人,27歲中舉,40歲踏上仕途。清末民初,先後做過教諭、內閣中書,民政部主事等官職。參加過各種社會運動,也辦過報紙,生前的名聲,局限在京城之內,影響力有限。
他的自沉遺書中,有「此身之死,係為清朝而死」之語。但梁濟本人並不敵視共和,也不是帝制的擁躉。林毓生勾勒過梁氏的生平與主張,得出的結論是:
1892年,梁濟在日記中寫道:「洋務西學新出各書,深切時事,斷不可以不看」。
1898年,梁濟告誡家中子弟,要積極出洋求學:「務必以出洋當一件正大要緊之事。勿惜費,勿憚勞,即使竭盡大半家資亦不為過」。同年,兒子梁漱溟開蒙讀書,梁濟囑咐老師,不要讓他背誦四書,而代之以《地球韻言》。
戊戌年的變法,梁濟是贊成的,只是具體的變法意見與康、梁不同。他人微言輕,草擬的奏章沒來得及上呈,政變已至。
1902年,為開啟民智,梁濟和好友翼仲創創辦了北京第一份白話報紙《京話日報》。
……
如此種種。
故林毓生評價梁濟:
遺言中,梁濟對自己的死,有極清晰的解釋:
圖:梁濟
二、預謀已久的死亡
對於這場自殺,梁濟謀劃已久。
民國元年,梁濟已生過死心,但沒有付諸實施。箇中原因,他自己有一段解釋:
意思是:清帝退位而有民國。若民國「行共和愛民之政」,則殉清之舉形同辜負了清帝「成立最良之民國」的美意。
作為清廷舊臣,梁濟對共和的誕生,有著與革命黨不同的理解:
三、殉清,亦殉中國
懷念往昔、美化往昔,俱是出於對現實的失望。
梁濟並不歡迎清廷重臨。1917年張勳入京,梁濟寫過好幾封長信給張,想要勸他放棄復辟計劃。在遺書中,他一再念及清帝退位詔書中「以成立最良之民國」的美意,也不過是想要提供一種批判現實的武器。
《伏卵集》裡,記錄有梁濟對民國政治的許多親身見聞。這些見聞讓梁濟對新時代生出了幻滅之感。
他說,議員本是新事物,是寄託「共和」的關鍵所在。自己的所見卻是:前門火車站,每當召開國會,各省議員下火車時,各政黨工作人員就會在火車站前,樹起本黨招待處招牌,竭力將議員拉扯至本黨安排的招待所中。
他還說,各黨拉扯議員的樣子,如同「上海妓女在街頭拉客人」。議員們前呼後擁先住到甲黨招待所,拿了好處與紅包,承諾投該黨之票,再前呼後擁住到乙黨招待所,又拿一份好處與紅包,答應投該黨的票。拿了所有的好處後,最後將票投給自己。
梁濟不是一個偏激的人。他承認,政治風俗的敗壞,並非始於民國,清末已是如此。他的幻滅,源於他對民國本抱有極高的期望:
而現實,粉碎了他的這種期望: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