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功臣徐達晚年,
背上生了疽,病情嚴重。
朱元璋得知后賞賜給他一盤蒸鵝,
徐達淚流滿面地吃完後便一命嗚呼。
驚! 蒸鵝竟是致命毒藥?
朱元璋用一隻鵝幹掉開國功臣?
這個像是君要臣死的劇本迷惑了很多人,
但號稱每年至少吃掉1.7億隻鵝的廣東人,
憑著樸素的情感就能下一個判斷:
放屁! 絕對是謠言!
一
常人首先會翻看《明史》查證,
裡面是這樣寫的:
“達在北平病背疽……
明年二月,病篤,遂卒。 ”
簡而言之,史書裡老朱並沒有送蒸鵝。
而且,鵝肉是白肉,脂肪含量較低,
還富含多種營養元素,
適量進食鵝肉並無壞處。
再者,用現代醫學看背疽,
應該是背部急性化膿性蜂窩織炎,
在醫療技術落後的古代妥妥是絕症。
綜上所述,這個民間傳說不可信。
圖片|燒鵝 · 圖蟲創意 ©
對於一個愛看書的吃貨而言,
或許會用明代小說《金瓶梅》做補充說明。
鵝在《金瓶梅》里可謂是明星食材,
明代以鵝為貴,以鵝為先,
怎麼可能是毒藥?
在正餐開始時,如果第一道菜是鵝,
則說明這是上等酒席。
在《金瓶梅》中,西門慶迎娶李瓶兒為妾,
設下宴席,正餐第一道就是燒鵝下飯。
西門慶擺滿月酒,第一道菜還是鵝。
“須臾,酒過五巡,湯陳三獻,
廚役上來割了頭一道小割燒鵝。 ”
明代小說中關於鵝的場景很多,
比如筆記小說集《棗林雜俎》曾寫道:
“巡按向獨身赴任,祖制:行李八十斤,
出不馬,食不鵝。 ”
即官員赴任得獨身,不帶超過80斤的行李,
不准騎馬,不准吃鵝。
圖片|燒鵝特寫 · 圖蟲創意 ©
明朝有位清官叫周新,
《明史》有載:「周廉吏名聞天下」。。
相傳在周新任浙江按察使時,
有人手提禮盒前來拜見,
周新打開禮盒一看,裡面是一隻烤鵝。
於是他命人將此鵝高掛在大門之上,
並標上了行賄者的名字,
以後只要有人來拜訪送禮,
周新就默默地指了指這隻鵝,
告戒送禮者”免開尊口”。
後來「懸鵝拒禮」被傳為佳話。
明朝圍繞鵝的故事不勝枚舉,
廣東人對於吃鵝可謂經驗老到。
翻開雞腿省的地圖,
廣東人能為你指點出一幅吃鵝萬里圖:
潮汕獅頭鵝,清遠烏鬃鵝,
江門馬岡鵝,陽江黃鬃鵝。
以及由此四大名鵝衍生出的
燒鵝、碌鵝、酸梅鵝、醉鵝、
彭公鵝、五味鵝、老鵝煲、鵝乸飯……
鄧贽嘉試作樣式,編號B612
圖片|廣東省地圖-粵S(2019)052號 ·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 ©
鵝的菜式 · 圖蟲創意 ©
二
廣東潮州饒平縣,
是獅頭鵝的原產地。
據饒平縣浮濱鎮溪樓村村史記載,
明朝嘉靖二十四年,
村裡張姓十七房公,
利用環村小溪和農副產品,
從野生鵝類中選擇出體型較大的個體
進行家養馴化、選擇,
最終繁衍出身強勁粗、頭部長有五個瘤
外形極像獅頭的鵝。
圖片|獅頭鵝頭部特寫 · 圖蟲創意 ©
潮汕人素來重祭祀,
由於獅頭鵝體型較大,羽毛艷麗,
性情溫馴,叫聲洪亮,正是驅邪的吉祥物,
所以家家戶戶相繼飼養。
每當祭祀的日子來臨,
村民會自發帶著體型巨大的公、母鵝
集中在祠堂拜神祭祖。
祭祀後祭品便會拿來分食,
一時吃不完,”打滷缽”便出現了。
潮汕鹵水以品類眾多出名,
其中最負盛名的便是鹵鵝。
一年之中,
清明和重陽前後的那段時間鵝肉最嫩,
其他時候吃上去難免口感僵硬。
圖片|潮汕滷味 · 攝圖網 ©
聰明的潮汕人便將鵝肉鹵起來,
一鍋老鹵出來的鵝肉膠韌可口,
鵝皮軟韌鹹香,鵝朥細糯香潤,
糾結在唇齒間的鵝香,讓每隻鵝都死得其所。
一份高貴的潮汕鹵鵝
須得選用兩年以上體重超過二十斤的獅頭鵝。
好鵝配好鹵,一鍋滷汁決定著鹵鵝的成敗,
如何將幾十種香料配出食客魂牽夢繞的味道,
每家都有著自己的獨門配方。
獅頭鵝的精華就是鵝頭,
年紀越大,鵝頭越大,鵝肉就越老,
所以老鵝肉不再食用。
鵝冠及兩腮下巴的肉瘤子充滿膠質,
無論下酒或配茶,都是好搭檔。
為了得一個上等的老鵝頭,得養上三四年,
最後賣得千元高價也算貴得理直氣壯,
誰讓鵝只有一個頭呢?
如果搶不到鵝頭,
就試試鵝肝吧,這是滷鵝的靈魂。
潮汕人擅長用醬料搭配菜肴,
在組合中突出食材至味。
鵝肝略苦,蘸些蒜泥白醋,
略沖鼻的酸味便能襯托出其油脂帶來的甜味,
鹵水的鮮香,粉嫩細膩的鵝肝,
入口即化,只覺滿嘴綿密,脂香四溢。
來源:錦繡人文地理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