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半佛仙人
一
事情是這樣的。
最近看到一個特別魔幻的新聞,上海一個鐘點工阿姨被僱主詐騙了232萬元。
我看愣了。
我第一反應是,是不是寫反了。
仔細揉了揉眼睛,真的不是鍾點工騙了僱主嗎?
真的不是。
我並不是懷疑鐘點工的人品,而是在我固有的印像中,僱主是更有錢的一方。
尤其是在影視劇作品裡,很多騙子就是冒充鐘點工,取得僱主的信任之後騙取對方的錢財。
但我又仔細想了一下,覺得「僱主騙鐘點工」確實是合理的。
畢竟上海相當多的保潔阿姨其實是拆遷戶,很有錢。
別說上海了,就連杭州,我家的做飯阿姨也是蕭山有好多房的土豪,做飯只是她閒著沒事兒給自己找的業餘愛好。
她的另一個愛好就是給她女兒物色女婿,因為入贅後如果生了孩子,還能分更多房子。
一二線的保潔阿姨有錢,並不是個例。
從這個角度,詐騙才是真正與時俱進的行業。
創新創到卷的層面了。
我思考了一番,詐騙的核心是要精準地找到被騙對象。
最好的被騙對像是有錢,且有被騙的可能。
講白了就是傻大款。
一般來說,一個人很難同時聚集傻和大款兒兩種要素,而一些拆遷戶似乎完美符合。
不差錢的拆遷戶其實一直是很多人的下手對象。
有的人剛拿到拆遷款就被朋友拉到賭場豪賭,有的拆遷戶則是成為金融機構的新韭菜,還有的被健身小哥、美容院小妹忽悠辦各種天價會員卡。
尤其是年紀稍長一些的拆遷戶,過去半輩子可能都沒有被人噓寒問暖貼心伺候,冷不丁被這麼一忽悠,就很容易腦袋發熱。
久而久之,江湖上就有了各種拆遷戶的都市傳說。
這種傳說吸引了更多專業的騙子進場。
那如何找到他們,並讓他們信任你呢?
我突然意識到,成為他們的僱主,是特別魔幻但有效的一種方式。
因為在「鐘點工」和「僱主」兩個角色裡,大多數人下意識的反應是比較有錢的是僱主,但由於本地人和拆遷的介入,其實不一定。
但大家普遍觀念都還沒有扭轉過來,尤其是很多有錢的鐘點工還沒意識到,出錢請他服務的人,可能是騙子,可能他下意識覺得對方能請鐘點工,多少還有點錢呢。
這個思維盲區,我服了。
二
再一想,成為鍾點工的拆遷戶,是比單純的拆遷戶更好的目標對象。
她們不佛系,工作不是為了賺錢,只是願意和這個社會發生更積極的關係。
這就給了騙子可乘之機,怕的不是你不貪,怕的是你不願意出門,不願意和我聊天,不願意聽我忽悠。
讓我們再來看一下這個新聞裡的案例:這名僱主偽裝成了一個有錢人,並且偽裝成了一個從事金融的有錢人。
而且偽裝得很好,好到火眼金睛的上海老阿姨都看不出來。
這個案件是黃浦區檢察院負責的案子,那麼這個僱主的住處大概率也是在黃浦區。
對上海稍微有了解的朋友們都知道,黃浦區是上海房價最高的行政區之一。
在這種地方,有錢人密度確實是高了。
另外這種關於樓盤的常識其實會麻痺被騙者,你越是了解這種資訊越多,你越會陷入騙局當中。
如果你是一個外地阿姨,你並不知道黃浦的這個小區有多麼特別,也不會給「僱主」更多的信任。而你是熟知這些樓盤資訊的本地阿姨,你知道住在這裡的都是非富即貴。
所以,這個「僱主」就有了濾鏡。
你越是懂,這層濾鏡就越厚。
你越是懂,你的防備心反而會越低。
人有防範意識,但是在不同情景下防範意識的強度不同。
鐘點工可能在很多時候都是有防範心的,但是在進入到這種高檔小區扮演鐘點工角色的時候,在心理上就會鬆懈下來,你天然就覺得這種「有錢人」不太可能在自己身上做局。
而且這個「僱主」還和鍾點工阿姨說自己是從事金融行業。
雖然金融行業現在參差不齊,有很多貧窮的金融民工,但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還是有很多貨真價實的金融大佬在的。
「上海」、「黃浦區」、「高檔社區」、「金融行業」,這幾個標籤疊加在一起,一個頂級的金融圈成功人士的形像已經立起來了。
雖然鐘點工阿姨有錢有房,哪怕阿姨也是住在黃浦區的人,但因為她的財富完全是靠著運氣來的。
在這樣的「成功人士」面前,心還是虛的。
尤其是,這時候如果僱主表現出一點點稍微超過正常僱主的熱情,願意和你「姐妹相稱」,你的防備心就更減弱了。
絕佳的被騙對象,再加匹配這個被騙對象而立起來的完美人設。
從阿姨對「有錢人」透露出自己是拆遷戶的這個資訊的時候,這個局就已經完成了90%。
剩下的就只是時間問題。
這個局,我想了想,雖然簡單,但是幾乎是沒什麼破綻。
挺完美的,成功率也高。
騙術不復雜,但是高階,防不勝防。
把自己包裝成有錢人,獲得信任,然後告知對方有一個投資的機會,這是一個非常古典的騙術。
古典到我都覺得這種騙術已經該被淘汰了。
但這個案例的奇葩之處,不在於騙術的簡單,也不在於被騙對象和騙子身份發生了錯位,而在於結局。
騙子把二百多萬的錢騙到手之後,把錢打入了某外匯平臺賬戶進行投資,然後全賠光了。
而眾所周知,忽悠其他人在外匯平臺炒匯也是一個經典騙術。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騙子之後還有騙子。
騙子這行,真的是卷麻了。
來源 半佛仙人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