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魚叔
日前一個熱搜,震驚了影視圈。
香港演員王羽去世。
一瞬間,無數影視娛樂號發文悼念。
魚叔也一時感慨萬千。
結果——
這條熱搜烏龍了……
王羽的女兒王馨平,親自出來澄清父親健在,去世消息為謠傳。
幸好,這只是一個大烏龍。
王羽先生依舊健在。
但也因為這次事件,讓他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或許對於許多年輕觀眾來說,王羽這個名字有點陌生。
但在50年前,他是香港影壇片酬最高的演員。
在老一輩的電影人眼中,他是永遠的「邵氏一哥」。
魚叔今天也借這個機會跟大家好好聊聊他——
王羽
1
說起王羽,不得不提1967年的《獨臂刀》。
在上世紀60年代以前,中國的武俠片尚沒有形成獨特的風格。
受題材和技術的限制,武俠片大部分植根於傳統戲曲中,長期沒有實質性的發展。
邵氏老闆邵逸夫越來越看不下去。
啟用一批有想法的年輕導演胡金銓、張徹、徐增宏等,決心拍攝新派武俠片。
力圖用真實的打鬥場面、快意的江湖情仇,來替代過去泛濫、虛假的舞台化效果。
不久,《獨臂刀》的面世徹底改變了這個局面。
不僅創下了當年香港電影票房的新紀錄,也讓華語武俠片正式迎來了黃金時代。
而影片的主演,年僅23歲的王羽從此名聲大振,家喻戶曉。
在此之前,稱霸華語電影市場的是「黃梅調電影」。
在這種電影類型中,男性演員只是陪襯。
女明星占據絕對的主角,具有壓倒性的票房號召力。
甚至許多「男主角」都是由女演員反串扮演。
1963年的《梁山伯與祝英台》
這種情況,在王羽出演《獨臂刀》之後被徹底扭轉。
少俠裝扮的王羽眉宇間頗具英氣,儒雅剛烈,被導演張徹認為是主角的不二人選。
他果然不負眾望,不僅在影片中展現了驚人的武藝,還樹立了起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陽剛少俠的形象。
主角方剛,人如其名,血氣方剛,愛憎分明,有情有義。
一身的俠肝義膽,成就了當年的銀幕神話。
全新的武俠風格讓觀眾耳目一新。
在票價低廉的年代,《獨臂刀》成為了第一部票房破百萬的電影。
導演張徹也因此奠定了影壇的重要地位,收穫了「百萬導演」的名號。
張徹
張徹對香港武俠電影的革新前所未有的大膽,加上正好有王羽這般「天生的大俠」。
可以說,《獨臂刀》的成功是他們二人相互成就的結果。
在張徹的電影中,男性演員第一次真正有了絕對主角的地位。
俠客行走江湖,男人間的情義才是首位,兒女情長只是身外之物。
兩人在之後又繼續合作了《大刺客》《獨臂刀王》《金燕子》等作品,皆票房大賣。
《大刺客》
《獨臂刀》的故事,靈感來自於金庸的小說《神鵰俠侶》。
但通過這部影片,卻形成了那個年代香港電影一個最大IP。
在1970年代,一大批與「獨臂」相關的電影不斷被翻拍:
《獨臂刀王》《新獨臂刀》《獨臂雙雄》《獨臂拳王》《獨臂拳王大破血滴子》…
這其中,有王羽主演的,也有不是他主演的。
不知不覺中,華語影壇形成了一個「獨臂武俠宇宙」。
更厲害的,還要與隔壁島國第一大IP「盲俠座頭市」進行聯動,拍攝了一部《獨臂刀大戰座頭市》。
也是由王羽主演。
《獨臂刀大戰座頭市》
50年後再看這些電影,確實有點雷。
但也足以說明,王羽主演的《獨臂刀》系列在當時的影響力是多麼的大。
20年後,徐克導演再次特意翻拍了這個系列。
也就是1995年由趙文卓主演的《刀》。
其中對男性陽剛魅力的展示,正是對當年《獨臂刀》的致敬。
2
除了在華語影壇地位卓著,王羽的人生經歷也頗為傳奇。
雖然成名於香港,但王羽其實是上海人,屬於第二代由上海南下香港的精英。
他自幼習武,少時就讀於上海體育學院。
身強體健,又滿懷海派的時尚氣質。
16歲隨家人一起赴港,20歲正式簽約邵氏。
隨著1960年代香港武俠文化越來越興盛。
再加上邵氏積極推動新派武俠電影的改革。
能文能武,又熟練掌握國滬粵三種語系的王羽,自然成了邵氏主推的王牌明星。
很快,邵氏以他為主演推出了武俠片《江湖奇俠》。
自此開啟了國語武俠片的先河。
不久,他憑藉出眾氣質和矯健身手,成為了導演張徹的第一代弟子。
直接出演了張徹在邵氏導演的第一部武俠電影《虎俠殲仇》。
儘管年輕氣盛,十分叛逆,但同時代的打星鄭佩佩曾說「張徹非常非常喜歡他」。
張徹的偏愛,讓王羽在邵氏的演藝之路十分順暢。
對他來說,張徹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伯樂。
然而,桀驁不馴的性格讓他與邵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
到了1971年,因為不滿邵氏提出的續約條件,最終不歡而散。
而是加入了同樣從邵氏出走的鄒文懷創立的嘉禾電影。
雖然在嘉禾時得到了更寬鬆的發揮空間,甚至可以自己擔任導演創作。
但此時同在嘉禾的李小龍已經開始崛起,王羽的時代漸漸開始沒落。
從《獨臂刀》開始,王羽就成為了那個年代裡「武俠片」的代名詞。
身價極速攀升,片酬達到全香港最高。
他成了香港影壇第一位票房四連冠的影星,同時也是「武俠新世紀」的首位代表。
一直到李小龍的出現,王羽的地位才被撼動。
成龍曾經這麼評價:
「香港武俠電影的三個高峰時代:王羽時代,李小龍時代,最後是自己的成龍時代。」
從80年代開始,王羽逐漸轉向幕後。
因此年輕的觀眾,鮮少在銀幕上看到王羽的身影。
除去事業上濃厚的「傳奇色彩」,王羽的個人生活也是十分豐富。
他共娶過兩任妻子卻均以離婚收場。
有媒體報道,他還曾和林青霞、林鳳嬌這樣的當紅女明星傳過緋聞,一生可謂風流。
在武俠世界中獨霸一方,現實江湖裡王羽也是風生水起。
70年代後期,他進入台灣發展。
憑藉逞勇鬥狠的性格以及自身的名氣地位,成為了竹聯幫的核心成員。
但隨著「三大血案」東窗事發,王羽被仇家追殺,飽受官司之苦。
黑道生涯在1981年走向終結。
此時,在演藝圈的名聲日漸衰落,也促使他轉向幕後。
到了90年代,他開始經商,收穫不菲的身家。
更是在新北市打造了一棟金碧輝煌、宛如皇宮的私人豪宅。
直到2011年,陳可辛在拍攝《武俠》時把他再次請出了山。
《武俠》中的「教主」一角,是陳可辛為少時的偶像量身定做,非他不可。
「王羽身後就是一個江湖,他根本就是教主,他就是能夠壓得住所有人。」
雖然劇組早為王羽選好了替身,但時年68歲的王羽堅持親自上陣。
老當益壯,超高的身體素質使得他完全經受得住如今的電影拍攝強度。
隨後兩年,他又先後出演了《血滴子》和《失魂》。
憑藉後者,王羽收穫了第15屆台北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這也是他人生中的首個影帝。
在整個華語電影史上,王羽都是最不能忽略的存在。
2019年,第56屆金馬獎將終身成就獎頒給了他。
這無疑是對他傳奇一生的最高肯定。
然而此時王羽年事已高,未能出席領獎,而是由女兒代領。
3
2015年左右,王羽的健康每況愈下,不得不暫別影壇。
長達幾年消失在大眾面前,讓許多人對這次的烏龍事件也並未感到意外。
而更多的年輕人,也只有在這樣的新聞中才知曉這樣一位傳奇人物。
這也不正說明,那段武俠電影的黃金時代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
50年前,是王羽的巔峰,也是邵氏電影的巔峰。
更是華語武俠電影開始崛起的黃金歲月。
「邵氏出品,必屬佳片。」
自《獨臂刀》之後,風頭正勁的邵氏電影帶出了一個又一個傳奇人物。
劉家良、鄭佩佩、岳華、羅烈、姜大衛、狄龍、李修賢、爾冬升、徐少強、惠英紅…
可謂人才濟濟,雄心勃發。
只可惜,當時的邵逸夫感到香港電影行業必將沒落,開始把精力重心轉移到TVB電視製作上。
而且,邵逸夫長久以來剛愎自用,獨斷專行,導致旗下藝人和管理層矛盾重重。
1970年,時任邵氏首席執行官的鄒文懷離開,帶走了一眾干將創立嘉禾。
1971年,回港的李小龍本想找邵氏合作。
但1萬美元片酬的報價,卻遭到了邵逸夫的拒絕。
這位日後的巨星拱手讓給了對手嘉禾。
後來,一部《唐山大兄》轟動了全亞洲,更直接帶動了香港功夫電影的升級。
僅憑一個李小龍,嘉禾在邵氏的霸權中得以占據一席之地。
李小龍過世後,嘉禾又陸續簽下離開邵氏的許冠文,和剛剛嶄露頭角的成龍。
一連拿下三位票房巨星,嘉禾一時風頭無兩。
而另一邊的邵氏電影,衰落則不可避免。
時代更迭,勢不可擋。
曾經由張徹、王羽一代開創的新派武俠,到了80年代已經變得老舊不堪。
徐克、程小東等新銳導演又打造出了更新一派的武俠電影。
稱霸銀幕的,變成了李連杰、甄子丹、趙文卓等更新一代的武打小生。
曾經的邵氏一哥王羽,也在這時候難以跟得上時代,漸漸隱退。
如今,隨著電影製作技術的發展,所有的動作戲幾乎都可以由後期製作,通過剪輯來完成。
觀眾可以充分享受電腦特效帶來的視覺享受。
但與此同時,傳統靠真摔真打的功夫片變得越來越少。 所以,總感覺現在的電影少了許多真實感。
「拳拳到肉」這個曾經習以為常的名詞,正逐漸變成少部分電影的宣傳口號。
常有人感慨,現在能打、會打、敢打的演員鳳毛麟角。
能有所期待的功夫片,依然只能靠著幾個年過半百的老打星撐著。
而成龍、甄子丹這樣的打星,如今身體也顯然大不如前。
一部讓人津津樂道的功夫電影或武俠電影,已經很久很久沒有看到過了。
即使現在偶有電影打出武俠的名義,但總感覺少了許多味道。
那些逐漸消散的味道,正是我們回憶武俠電影的重心。
懷念的是那些愛憎分明、血氣方剛的銀幕大俠。
懷念的是那個敢打敢殺,恩仇情義的快意江湖。
這個時代,似乎已經不再需要這樣的故事和情懷。
但王羽他們所代表的那個黃金時期武俠電影,始終在魚叔心裡念念不忘。
那股對武俠電影的特殊感情,一直在魚叔心裡隱隱迴響。
來源:獨立魚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