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一輩人騎自行車時,總扶著車子滑兩步起步再跨上車?

為什麼老一輩人騎自行車時,總扶著車子滑兩步起步再跨上車?

文:張嶔

如果要問哪件近代工業品,對中國人的家庭生活有著超越幾代人的影響,那「 呼聲極高」的一件,當屬自行車。改革開放早期時,中國大城市裡洶湧的「 自行車流」,也曾讓那時多少造訪中國的外國遊客驚嘆。那時的中國,也因此有了個出名的稱號:自行車王國

為什麼老一輩人騎自行車時,總扶著車子滑兩步起步再跨上車?

而對於多少「 80後」「 90」後的朋友們來說,父輩們當年「 騎車的姿勢」,更是多少人揮之不去的童年記憶:每當家長們要騎車出行時,常見都是「 標準動作」——先扶著「 大塊頭」的自行車推起來,然後踩著腳蹬子劃兩步,這才抬起腿跨上車,捎帶還伴隨著一陣悅耳的鈴鐺聲,漸漸騎行向遠方……多少孩提時代溫情的記憶,就是在父母「 滑兩步再上車」的身影裡。

不過,對於這「 上車姿勢」,許多年輕的自行車玩家們,也是連呼看不懂:這是什麼樣的「 大塊頭」自行車,有著這麼「 別緻」的「 動力特點」?其實,這「 大塊頭」自行車,也有著曾經中國千家萬戶老百姓都熟悉的「 別名」:二八槓自行車。

為什麼老一輩人騎自行車時,總扶著車子滑兩步起步再跨上車?

二八槓自行車,又名「 二八式」,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起,一款長期在中國流行的「 重型自行車」。這種自行車的車架構造十分複雜,包括了車架車體前叉合件各個構造,外加腳蹬、鏈條、飛輪等動力裝置。其最大的特點是夠大夠重,特別是其直徑二十八英寸的輪胎,也讓其有了「 二八槓」的別名。比起同時代各類自行車來,「 二八槓」確實體魄巨大。

也正是因為這巨大的「 體魄」,「 二八槓自行車」的「 驅動」自然也非常吃力,經常需要讓車子「 滑起來」,然後才能穩穩騎行。那些「 童年記憶」,就來自這技術原因。

不過,別看以現代眼光看,「 二八槓」自行車看上去無比粗笨。但放在當年,「 粗笨」的「 二八槓」自行車,也屬於自行車裡的「 名貴款」。比如上世紀50年代看哭全球觀眾的意大利電影《偷自行車的人裡》。影片裡所有虐心的故事,都圍繞著「 爭奪二八槓自行車」展開——對於二戰剛結束時的意大利家庭來說,丟一輛「 二八槓」自行車,基本等於天塌了。

而對於近現代的中國來說,自行車乃至「 二八槓」自行車,也承載了更多珍貴的記憶。

作為一款十九世紀初才「 定型」的工業品,自行車「 登陸」中國其實還比較早:1868年時,一些在上海生活的外國人,就開始騎著自行車在上海街頭飛奔。其「 足踏兩鐵片,手握一橫條,而輪自轉,車自行焉」的一幕,還惹得上海當地報紙嘖嘖稱奇。然後國人也紛紛跟風,近代北京上海「 有頭有臉」的人物,常見想法弄一輛。

「 末代皇帝」溥儀結婚時的賀禮,就有嶄新的自行車,十六歲的溥儀「 騎上去」就愛不釋手,甚至為了能在紫禁城裡放肆的騎車,溥儀「 把祖先在幾百年沒有感到不方便的宮門門檻,統統鋸掉。」

為什麼老一輩人騎自行車時,總扶著車子滑兩步起步再跨上車?

如此熱潮,也叫1898年的《申報》,早早發出一句神預言:「 自行車必將大興於中國」。

不過,比起當時中國「 有錢人」對「 玩車」的痴迷來,自行車距離普通老百姓,距離還是太遠。 1903年時,一輛普通的女式自行車,售價是六十兩白銀,折合銀元84元。這筆錢,相當於當時河北小學教師21個月的工資,或是北京普通五口之家十個月左右的生活費。對於苦老百姓來說,省吃儉用多少年,恐怕都「 混不上一輛自行車」。

如此「 名貴」,關鍵還因彼時中國的產業太落後。自行車看似普通,卻是實實在在的工業品,從用料到工藝,對於當時的中國產業工人來說,毫無疑問都是高門檻。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民國「 黃金十年」時,中國的自行車還基本是進口。直到1936年,日本人才開始在中國建起自行車廠,1949年新中國建國前夜,中國本土的年產自行車量才勉強達到一萬五千輛。自行車,依然是稀罕貨。

直到1949年起,新中國對自行車工業進行重新整合,「 天津自行車廠」「 上海永久自行車廠」「 上海自行車三廠」相繼掛牌成立,形成了當時中國自行車三大品牌「 飛鴿」「 永久」 「 鳳凰」。中國的自行車生產,才從此大踏步前進。到1953年時,中國的國產自行車不但可以供應國內市場,且每年出口2000輛。到1965年時,中國僅自行車出口量,就已經達到16萬輛。自行車,這件民國時代的「 貴族用品」,這才越來越多走進普通家庭。

為什麼老一輩人騎自行車時,總扶著車子滑兩步起步再跨上車?

但即使在那時,一輛自行車對於普通家庭來說,依然堪稱價格昂貴。上世紀60年代時,「 飛鴿」牌的「 二八槓」,價格通常在150元到190元之間。而在1960年代,中國全民所有製單位的平均職工月工資,也就在40元上下。農村居民平均年收入才90元。自行車對於大多數家庭,都是無比重要的財產。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年輕人結婚,聘金通常才要4元錢,但必須要有縫紉機、手錶、自行車「 三大件」。 「 家庭地位」十分高。

而自行車裡的「 二八槓」,放在當年那更是「 名貴款」。別看「 二八槓」的「 驅動力」有限,但其「 身價」不止在貴,更在其「 好用」。一輛「 二八槓」不止是出行代步工具,更可以馱運糧食買菜,對於每個家庭來說,那真是一天都缺不了。所以,也就有了許多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背景的年代劇裡,那些「 小青年騎著二八槓」飛跑的身影。那不止是一代人的青春記憶,更是我們的父輩,為生活的擔當與奔波。

而從改革開放起,中國的自行車生產繼續突飛猛進。到1988年,中國的年產自行車突破四千萬輛,雖然當時的自行車零售價也「 微漲」到200元左右。但當時廣州等大城市,居民月收入已經突破百元。北方哈爾濱等城市,居民平均月收入也在七十元以上。 「 買自行車」已不再像六七十年代那樣難。所以,也就有了改革開放早期,中國城市裡洶湧的自行車人流,亦是「 80後」「 90後」們的記憶。 「 好用」的「 二八槓」,承載了多少人的童年。

從1990年起,中國的自行車生產,再次實現了多樣化,各種琳瑯滿目的「 變速車」「 山地車」相繼亮相,曾是自行車裡「 豪華貴族」的「 二八槓」漸漸淡出。到了21世紀,當年「 一輛自行車都造不出」的中國,每年要生產全球百分之七十的自行車,昔日的「 自行車王國」,至今已是「 世界自行車第一大出口國」。曾是老一代人「 重要財產」的自行車,今天也以不同方式,繼續方便著我們的生活。

那「 滑兩步上車」的身影,那曾經「 粗笨」的「 二八槓」,就是多少國人記憶裡的一面鏡子,照出了千家萬戶,多少撐起家庭的父輩們。也照出了半個多世紀的中國的歷程。

參考資料:溥儀《我的前半生》、張兵《我家的「 二八」自行車》、孫培用《二八加重自行車》、路麗莎《二八槓自行車上的時光》、唐玉林《中國自行車出口貿易的現狀、障礙和競爭力問題》、貝貝《改革開放三十年:自行車的生死輪迴》、陳煜《中國生活記憶》、張久英《老自行車》、裴毅然《民國初年文化人的收入與地位》

來源      朝文社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