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有些人一穿上制服,就易陷入制度性愚昧?
為甚麼護士明知醫生處方超劑量,卻仍遵從指示開藥?
為甚麼上司只是暗示和默許,屬下卻惟命是從和變本加厲?
為甚麼中國历史上那麼多純樸的農民,在災荒之年轉眼之間就能變成打家劫舍的強盜?
卡夫卡曾經說,你不必是真正的罪犯,看守你的人也不用是真正的獄卒。只要你被看守了,時間一久,你就會忘記自由,相信自己是囚犯,從而成為名副其實的囚犯。
與此相對應,一旦你穿上制服並被賦予一個角色,你就會變了個人。你就得照著劇本演。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將這個現象命名為「路西法效應」。
提起「路西法效應」,就不得不提驗證它的那場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個試驗引發了全球心理學界重新審視以往對於人性的天真看法。
1971年夏天,津巴多和同事們在大學地下室搭建了一個糢擬的監獄,並且徵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體健康的志願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報酬,但是必須完成14天的實驗。
志願者被隨機分成兩部分,12個人充當警察的角色,另外12個充當囚犯的角色,實驗時每組只有9人,3人後備。實驗糢擬真實監獄環境,囚犯分別被「警車」押送到監獄,然後被搜身,扒光衣服,清洗消毒,穿囚服(像連衣裙一樣的罩衫),右腳戴腳鐐。
實驗一開始,受試者便強烈感受到角色規範的影嚮,努力去扮演既定的角色。和真實監獄類似,囚犯志願者被關在監獄後就不能自由行動,3個人住一個小隔間,只能在走廊放風,每個人沒有名字只有一個編號。充當看守的志願者,沒有進行培訓如何做獄警,只是被告知可以做任何維持監獄秩序和法律的事情。看守3個人一組,每組工作8個小時,三組輪換。
第一天晚上,看守就在半夜吹起牀哨,讓囚犯起來排隊,以驗證自己的權威是否已經樹立在囚犯志願者心中。他們懲罰囚犯的時候會命令囚犯做俯臥撐(在真實環境中用的最普遍的一種體罰措施),為了增加懲罰力度有時候還騎在囚犯身上。
第二天一早,囚犯們就開始抗議,他們把監獄小隔斷打通,用牀堵住監獄門不讓看守進來。換班的看守看到以後非常氣憤,認為是之前一輪的看守對囚犯過於仁慈。他們用滅火器噴射囚犯,扒掉囚犯衣服,揪出帶頭搗亂的囚犯關禁閉,並恐嚇其他囚犯。
事情變得越來越糟糕,與真實的監獄相比,這個糢擬監獄有過之而無不及……
到了第六天,情況演變得過度逼真,原本單純的大學生已經變成殘暴不仁的獄卒和心理崩潰的犯人,一套制服一個身份,就輕易讓一個人性情大變,原定兩周的實驗不得不宣告終止。
▲菲利普·津巴多教授
多年後,津巴多教授首度撰書詳述其事,並結合從該實驗到伊拉克監獄虐囚案等三十多年來的社會現象,寫成《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一書,深度剖析複雜的人性,透徹解釋「情境力量」對個人行為的影嚮。
「路西法效應」告訴我們,環境可以逐漸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立刻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一個溫文爾雅的紳士,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也會迅速變成嗜血的狂魔。
在日常生活中種種社會角色劇本的規範與約束下,我們是否會像上帝的天使路西法一樣,不知不覺地對他人做出難以置信之事,從而墮落成魔鬼撒旦。善惡的界限在哪裡,人性的脆弱超乎你的想象!
▲《路西法效應》內頁展示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