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洋富商
1、中國曾經是一個生存狂國家
在知乎,有人問一個問題:中國有末日準備者(Doomsday Prepper)嗎?
有人這樣回答:
由於答主用詞比較隱晦,許多人可能沒看明白,因為要看懂他的內容,需要很多的歷史背景知識,這些歷史背景,如今的文章已經很少提到。
當代的末日準備生存狂流派,最重要的一個源頭1952年古巴導彈危機時候的美國。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美蘇核大戰一觸即發,美國從未覺得核威脅如此之近,很多人開始挖地洞。
但是,今天的年輕人很少有人知道,中國的地洞數量遠遠超過美國,而且是在國家的大力動員下,以舉國之力打造的。
中國的北京城,以及大多數北方城市,地下是密密麻麻的防空洞管道。這些地道的長度加起來,遠遠超過萬裡長城。
中國還有舉世無雙的「三線工廠」。無數的重要工廠,尤其是軍工廠,建立在大山裡面,把大山挖空,建成車間和倉庫。
在中國,還有不計其數的民兵。當年曾經每個邨、每個工廠都有民兵,他們在工作之餘,進行射擊、摸哨、泅渡、偵查、抓特務、建軍事工程之類的訓練活動,還受過防化學武器、核武器、生物武器的三防訓練。
要介紹中國的這些「生存狂魔」的運動,得從當時的歷史說起。
2、海峽對峙
抗美援朝,是中國人民引以為豪的事,但中國卻陷入更加孤立無援的境地。因為與志願軍交戰的部隊,是聯合國軍隊。
由於抗美援朝,麥卡錫主義在美國掀起,反共思潮高漲。
在對岸,蔣介石片刻沒有放棄反攻大陸的計劃。
這時候最大的威脅,來自臺灣。從1949-1955年,沿海很多島嶼都在國軍掌控中。舟山列島,大陳島,一江山,南麂島,洞頭島,金門島,這些重要部位都是國軍駐守,或者雙方拉鋸戰。
沿海地區的人民,幾乎邨邨要組建民兵,挖壕溝,做碉堡,打造各種海防,以應對蔣介石可能發起的反攻大陸戰爭。全中國的東南沿海都在修建壕溝和各種軍事工程。
對於沿海的居民而言,協助解放軍做各種軍事工程,是很平常的事。整條海岸線上,凡是適合登陸的地點,都是海防重點。
沿海地帶還進行各種抓特務活動,各種宣傳演練。這邊也派大量特工打入臺灣。雙方都有不少人以特務身份被處決。有些可能是誤會,也被處決了。
沿海地區的人民,時刻都有可能遭遇轟炸和戰爭。在1949-1955年,以洞頭島為例,被雙方輪番占領,官方的說法是「六進五出」,島上居民時刻提心吊膽,無論進攻轟炸的是國軍還是共軍,對居民都是危險的。
大陳島之類的島嶼,距離大陸只有幾十裡,有一萬多國軍駐守,更是時時刻刻可能被戰爭炮火炸為灰燼。
由於大陸大規糢徵用漁船。以準備進攻沿海國軍占領的島嶼和臺灣,每到適合登陸的月圓之夜的那幾天,國軍都會派飛機轟炸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地區大量聚集的漁船,甚至進入內陸河流幾十裡的大漁船也被轟炸。無數漁民的財產付之一炬。
如今,在中國東部海岸線上,你依然能看到不計其數的廢棄的坑道、碉堡、壕溝、導航站、地下指揮中心。
3、中蘇關系決裂
而這邊,中國和社會主義陣營盟友的鐵哥們關系開始惡化。
1958年,赫魯曉夫糾正斯大林的錯誤,反對個人崇拜。毛澤東指責赫魯曉夫否定斯大林就是醜化共產主義運動。
蘇聯指責中國的大躍進是錯誤的極左路線。
在百度百科的中蘇關系條款中,如此介紹當時雙方對於戰爭、經濟和革命的分歧:
蘇共認為現代核戰爭會導致世界大戰和人類的滅亡,和平共處是唯一選項,而擁有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共產主義國家可以在經濟競賽中徹底戰勝資本主義。 而中共認為新的世界大戰不可避免,在戰爭中將滅亡的是帝國主義,而不是人類,社會主義將獲得勝利。世界革命和各國人民的革命鬥爭是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的關鍵。
1962年,蘇美關系再度惡化,發生了古巴導彈危機(這事件讓無數美國人一夜之間變成了生存狂),但是赫魯曉夫為了避免核大戰爆發,最終撤回部署在古巴的對準美國的核導彈。
毛澤東批評蘇聯在古巴導彈危機中的退縮行為,認為赫魯曉夫「從機會主義蛻變為投降主義」。蘇聯認為中共的強硬立場會導致核戰爭。
雙方互相指責的結果,是徹底決裂。毛澤東親自主持發表九篇給蘇共的公開信,也就是「九評蘇共」。中共認為在蘇聯資本主義已經複辟,中國和蘇聯以及華沙條約國家劃清界線。
作為世界革命中心,中國進入了史無前例的的孤立。一方面是西方歐美陣營的戒備敵視,一方面是和蘇聯以及東歐國家日益疏遠。
而對岸,是虎視眈眈時刻準備反攻大陸的國民黨政權。
於是,從1964年開始,中國進入三線建設,以一個國家三分之一的經濟國力,把各種重要工業基地和科研中心搬遷到西部。
4、三線建設
那時候,所謂一線,就是面臨戰爭的前線。靠近蘇聯的新疆、蒙古、東北,靠近臺灣的東南沿海,靠近印度的西藏,都是一線。一線地區稍後,是二線。所謂三線,就是周邊戰爭一旦爆發,距離前線很遠的地帶。
靠近印度的西藏,都是一線。一線地區稍後,是二線。所謂三線,就是周邊戰爭一旦爆發,距離前線很遠的地帶。
看到這張地圖,誰能想到這些山穀裡面曾經是個大工廠,整個山裡面都挖空造了很多車間?
自1964年起,中西部三線地區進行大規糢的軍工企業「三線廠」建設。16年中,國家在屬於三線地區的13個省和自治區的中西部投入了2052.68億元巨資,400萬人力。
他們打起背包,跋山涉水,來到祖國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穀、大漠荒野,風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艱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稱為「三線廠」。
為了避免轟炸,很多三線廠的重要車間都在山洞裡,山洞裡面就是大廠房,各個岔洞就是各車間班組。一個廠往往有好幾個山洞,山洞都有編號。下面的圖片,是3607廠的廠區和車間照片。
三線廠實行半軍事化管理。那裡最早時車間主任叫連長、工段長叫排長、小組長叫班長,很長一段時間是軍管會的軍代表是廠裡的老大,任何事情是軍代表說話才算數,軍管會主任是一言九鼎。
三線廠建廠時就會考慮水源問題,門口都有小河,即便發生戰爭,也不會造成水源缺乏。
為了保密,所有涉及軍工的廠都沒有名字,只有一個信箱號,一個數字簡稱。比如014基地(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洛陽、061基地(江南航天)遵義、063基地(航天四院)西安、112廠(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沈陽、116廠(平原機器廠)新鄉、508廠(中光學集團)南陽等。
有人形容三線廠的孩子:
在1959-1962年,國際形勢曾經很緊張,美國和蘇聯不斷發生各種核博弈。當時的美國曾經有過核戰爭計劃,一旦爆發,就轟炸蘇聯。在後來解密的資料顯示,1959年美國鎖定的核轟炸目標,不僅包括蘇聯,也包括中國部分地區。
毛澤東認為美帝國主義就是紙老虎。他並不擔心美國攻擊中國。
古巴導彈危機時代的中國,剛剛從饑餓年代過來,中國人並不擔心美國人和蘇聯人互相扔原子彈。即便是防空,首先要面對的也是臺灣的威脅。
但是,1964年的中蘇交惡,以及1969年的珍寶島事件,改變了這一切。中蘇邊境變得非常嚴峻。蘇聯甚至對中國實施了核打擊計劃。在這份計劃表中,北京、天津、長春、沈陽、武漢、西安、上海之類的重要城市,每個城市都會分到好幾顆原子彈。
為了提醒中國,阻止蘇聯的核打擊中國計劃,1969年8月28日,美國《華盛頓明星報》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則消息,題目是《蘇聯欲對中國做外科手術式核打擊》。文中說:「據可靠消息,蘇聯欲動用中程彈道導彈,攜帶幾百萬噸當量的核彈頭,對中國的重要軍事基地——酒泉、西昌導彈發射基地,羅布泊核試驗基地,以及北京、長春、鞍山等重要工業城市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
毛澤東認為,蘇聯不是紙老虎,蘇聯對中國實施核打擊是完全有可能的。蘇聯不是一個美國一樣權力受到多方制約的國家,戰爭和攻擊,往往就是最高層幾個人頃刻之間可以決定。
於是,轟轟烈烈的深挖洞、廣積糧的運動就此開始。
「深挖洞」是一場真正的全民運動。
當年湧現出了很多挖洞標兵。根據譚克明在《深挖洞的背後》一書記載,殘疾人也自動加入「深挖洞」的行列。盲人出渣,聾啞人放炮,拄著拐杖的、坐著輪椅的都忙碌在打洞現場。某市有一位老太太已年滿103歲,卻一天到晚釘在挖洞工地上,送送水、遞遞工具,有時也裝裝土,並帶領兒子、孫子、重孫子一起挖洞。某市湧現了30多名女風鑽手,她們用毛澤東思想武裝頭腦,以高度的戰備覺悟說服家庭和親友,駁斥社會上那些「女人打洞不生育」、「女人打洞洞不通」的流言飛語。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
當時有任務,企業車間的機牀要轉到地下去,所以要在地下挖洞。除了單位,家裡和學校也要挖,上班的職工下班回來自己挖。回來後,不光要挖自家的,街道上還有街道的公用工程。當時小孩很高興,一到星期天就到洞裡玩,抓壞人,看誰能逮到誰。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他們對防空洞的感情特深。
「那時候感覺不願意上課,願意挖洞。」這是當時的孩子們的真心話。
洞打好後,還必須用磚頭加固,於是北京城牆的城磚成了搶手貨。1969年,北京市西城區二十九中,每天上學,老師就帶著學生排著隊從天安門西出發,到阜成門城牆拆城磚。一塊城磚有50來斤重,就用繩子捆著,十幾歲的大孩子捆一塊,八九歲的小不點兒就捆半塊,背一段,拽一段,把城牆磚拉回去。孩子們雙手都起滿了水泡,可「聽毛主席的話」還是讓大家很開心。背完了城磚,大家又去背沙子、燒窯、壘磚,忙活了一年,防空洞才算落成。
當時要求防空洞的面積達到每人半平米。
1974年到1978年,人防工程開始向永久性發展。一是「深挖暗掏」,洞深8米,用鋼筋水泥預制件支護,掘開後要用水泥澆灌,覆蓋層不少於4米,所有工程都要達到能防小型炸彈直接命中的要求;二是對原來的工程進行加固改造,達到能防水、防火、防輻射的要求。
那些年,中國的深挖洞運動,被稱為修建「地下長城」。
1971年6月11日,羅馬尼亞總統的齊奧塞斯庫參觀過北京建築機械廠的人防工程。周恩來對齊奧塞斯庫說,「總統閣下,你路過莫斯科時,請你給柯西金總理帶個信,請他放心,我們的地道不會挖到莫斯科去。」
美國總統喬治布什當年也參觀過北京城的防空洞。
1974年12月25日,聖誕節,在鄧小平的安排下,時任美國駐京聯絡處主任的喬治·布什參觀了大柵欄地道網。當他走進前門服裝店時,店內工作人員在櫃臺上按了一下電鈕,腳下的一道地板徐徐敞開,地道入口顯露出來。張一民陪同了這次游覽,他回憶,布什覺得不可思議地搖了搖頭,沿著臺階式的地道口進入了地下,參觀完後,被如此宏偉的工程所震驚的布什問:「這防空洞你們是怎麼修的?」地面陪同人員解釋,「先是各家挖各家的,然後連通起來,男女老少齊上陣,一起幹,最後成了這個樣子。」「你害怕嗎?」布什轉頭問與他同行的姨媽。布什解釋說,在人家房子底下挖洞在美國是犯法的,可是在中國行得通做得到,在座的人哈哈大笑。
美國式的生存狂挖地洞,只是美國民間的自發運動,大家在自家後院挖地洞。但是中國的深挖洞,是國家發動的世界上最大的挖洞工程。
現在很多年輕人不知道,整個北京城底下全是密密麻麻的地道。當年有位老人跟我說:在北京中心附近下去進入地道,汽車和地鐵可以一直開到幾十公裡外的燕山石化。
除了挖洞,還有疏散計劃。1969年10月17日,林彪「加強戰備,防止敵人突然襲擊」為由,發布「緊急指示」,要求全軍進入緊急戰備狀態,許多大中城市立即動員疏散人口,將大批黨政幹部和家屬疏散到中小城鎮或偏僻農邨。「靠山、分散、隱蔽」則成為了當時建設重點工程的重要指導方針。
6、廢棄的防空洞和三線廠
如今的三線工廠,大多數已經廢棄。當年花費無數人力物力建設起來的工廠,由於地處偏僻山溝,交通不便,周圍的產業鏈不完善,無法打造高效的生產。生產任何產品,都會面臨效率低下、成本昂貴的問題。它們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在商品經濟時代,毫無疑問被淘汰。
另一個問題是地方偏僻,無法吸引到優秀人才去三線廠。如今已經取消了強制分配的制度,人才自由流動,人們也沒有良好的覺悟去那些地方。
大量的三線廠,如今成為荒無人煙的鬼城。各地的三線廠,幾乎都不能擺脫被廢棄的命運。從某種角度看,它們是國家財力物力的巨大浪費。
深挖洞時代挖的很多地洞,也都是被廢棄的居多。某些大城市內的人防工程,有些曾經被改為倉庫、招待所、餐廳、歌廳之類,更多的是被關閉或者廢棄。至於遠離繁華地帶的人防工程,大多數徹底廢棄。
當年的深挖洞運動時代,世界上唯一可以和中國媲美的是霍查統治下的阿爾巴尼亞。自從赫魯曉夫批判斯大林、反對個人崇拜,並且批判依然走斯大林路線的霍查,阿爾巴尼亞就和蘇聯斷絕,並且走上了全國挖防空洞和地堡、時刻預防敵人入侵的防衞運動。有人做過測算,用於造地堡的工程量,足以讓阿爾巴尼亞家家戶戶住上大別墅。
那時候,中國是阿爾巴尼亞最大的支持國。最為貧窮小國,沒有中國的巨額援助,阿爾巴尼亞是難以從事這麼大的軍事工程的。
7、再次複興的生存狂運動?
當年的三線廠建設、深挖洞運動,都是基於這樣的設想:在我們周邊,到處都是敵人。這種情況,在七十年代中美關系得到緩和後逐漸改善。尤其是美國提議把臺灣趕出聯合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重新加入聯合國後,中國和世界的關系逐步得到改善。
即便中蘇關系緊張,蘇聯也照樣支持中國加入聯合國。因為它需要一個意識形態類似的盟國,以共同抵抗英美法對它的壓力。
在1979年以後,中國發生了巨大改變。首先是以強硬的姿態和蘇聯、越南決裂,以自衞反擊戰獲得了英美國家的信任,放棄了計劃經濟,提倡私產經濟和自由貿易,加入了世貿組織,在短短三十多年的時間,實現了經濟騰飛,和世界關系日益改善。
1989年開始,中蘇重新建立友好關系。數年後,蘇聯解體,華約解散,柏林牆倒塌。從此冷戰結束,世界進入前所未有的和平發展年代。
在輸出革命的年代,中國曾經被許多小國家視為威脅。作為近鄰的東南亞十幾個國基本上與中國斷絕來往。在改革開放後,又逐漸重新建立友好關系。
但是,如今崛起的中國,又面臨的「中國威脅論」。
或許正如某人所說的:「近十年來,中國已經回歸生存準備狂魔的道路,並正在這條道路上闊步前進。」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會重新啓用當年挖的人防工程,把這些廢棄的工程重新修整。
或許當年那些廢棄的三線工廠,也有一天會被修複利用,作為特殊時代的備用設施。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