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南洋富商
一
甘肅白銀市黃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跑已經確定死亡21人。死亡原因都是失溫。
天氣突變,凍雨,冰雹,降溫,大風。有些選手堅持不住了,趕緊下撤,也有些懷著僥倖心情想硬撐一下。
跑在最前面的5位都死了。
事故發生後,大眾輿論一片嘩然,紛紛指責主辦單位和政府部門,稱這是「人禍」。白銀市領導公開道歉。
比賽的場地條件並不惡劣。按照一些參賽者的賽前的觀點,甚至認為是國內百公里越野「最簡單」的一次,上升總高度不到3000米,沒有危險道路,大部分是可以飛奔的平路,懸崖、落石、急流、崩壁的風險都不大,沒有發生烏蒙山越野跑的山體塌方,也不是毒蛇、馬蜂和危險野生動物很多的地帶。
現在又是5月下旬的天氣,沒有酷暑,沒有嚴寒,路上也沒有積雪和結冰,甚至可以說是非常舒適的月份。
比賽選手的審核也比較嚴格,有一條20小時關門規定,把那些不夠專業、只想湊個熱鬧的「網紅選手」都阻攔在外。
主辦方的各種準備活動,並不比別的大多數國內越野賽更差。
我認為過分苛責主辦方是不合適的。天氣突變確實超出了大家的預料。 5月21日的天氣預報,預測氣溫降低4到6度,局部有大雨。但是畢竟是5月下旬的天氣,無論是運動員還是主辦方,都難以預料到失溫會這麼嚴重。
雖然按照某些追求安全的國際賽事的標準(比如UTMB),主辦方的管理不夠到位,尤其是對選手們隨身攜帶物品的強制管理不夠。但是各種越野賽都有它們存在的理由,不能要求所有的越野賽都必須裝備齊全——因為裝備齊全意味著附加的重量。
這個道理,正如你不能要求參加戶外游泳活動的每個人都必須套個救生圈、穿上救生衣。
正如你不能因為跆拳道和散打比賽戴著護具更安全,就要求所有的職業拳擊賽、UFC、mma、職業泰拳比賽比賽也穿戴護具。
即便是那些更加「不夠安全」的活動,也有他們存在的理由。無論是爬雪山、跑酷、徒手攀岩、還是滑翔傘。
二
有人說那些選手不自量力,為了拿獎連命都不要。
我絕不會認為選手們不自量力。參加100公里山地越野賽的每個選手的體能,都超過全世界99.9%的人。面對他們神一般的體力,我只能仰望讚歎。
這個級別的越野選手,絕不會是戶外小白,不需要別人指點他們戶外生存知識。他們從越野跑的第一天開始,就熟悉各種戶外生存知識,任何一個人都知道戶外失溫的危險。
就在不久前的五一長假,鰲太線有驢友失溫而死,烏蒙山500公里越野賽選手楊立杰在比賽中失溫而死。這種事,每個越野選手都知道。
但是,即便5月4日剛剛發生楊立杰失溫去世的事故,也不能避免5月22日的黃河石林越野跑失溫事故。
因為越野選手不願意為了安全而背上太沉重的背包。他們追求的是速度,是挑戰。
每個從事極限運動的人,都比普通人更願意冒那麼一點風險。
有人問登山家:為何要一次次冒著危險去爬雪山?他說:「因為山就在那裡」。
不能因為一點點的不安全,就對越野跑有太多限制。畢竟這是人們自願的選擇。
體育的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強,而不是「更安全」。
我們從小就學習女排的事蹟,知道郎平一身都是傷,做了無數次手術,全身很多骨頭都釘上不銹鋼。
從安全和健康的角度,中國女排這樣玩命訓練根本是不應該的。但是沒有誰禁止運動員做各種超高強度的訓練。奧運冠軍幾乎個個都是一身傷。
追求成功和榮譽的人,總是充滿激情,認為值得為成功付出各種努力、承擔各種風險。
攀登珠峰的死亡率是14%。攀登貢嘎山的死亡率是65%。攀登梅里雪山——迄今還沒有人成功過,只留下一堆屍體。你無法抑制他們去攀登的激情。
面對越野跑的死難者,向他們致敬,為他們送行。一個人死於自己熱愛的活動,是一種榮譽。
三
如果一個普通人希望在戶外更安全,或許可以從這次災難中獲取一些教訓。
首先,我們不要去挑戰極限。如果和他們一樣熱愛山野,可以背上背包,做個普通的驢友。
100公里山路,對越野高手是十幾個小時的跑程,我們普通人可以背上裝備充足的大背包,走4天。
不要和人攀比走路的速度,安全第一。寧可戴上足夠多的冗餘衣服、食物,也絕不要讓自己冒風險。
永遠不要太自信,天氣稍有不好就做好準備。時刻記住:即便是五月下旬的天氣,也可能剎那間就凍死21名最強壯的人。
如果足夠強悍,也想體驗一下越野跑,那就參加一些更安全的越野賽事。
很多越野跑,確實管理得比中國的大多數越野嚴格,比如說UTMB,要求選手們必須帶上充足的裝備,不允許為了取得更好成績而少帶裝備。
我們看一下UTMB CCC TDS強制性裝備清單 :
(UTMB/CCC/TDS是這個系列賽事中的三個比賽,分別代表171公里、101公里、145公里賽程。)
跑步包,在整個比賽過程中攜帶必須的裝備;
手機:選手必須在賽前、賽中和賽后的任何時候都能聯繫上;
具有國際漫遊功能的手機,允許在三個國家使用(在手機內存中加載組織的安全號碼,不要掩蓋你的號碼,不要忘記在電池充滿電的情況下開始你的比賽);-因為該比賽路線跨越三個國家。
保持手機開機,禁止手機處於飛行模式,可能會引起處罰;對於智能手機,安裝並激活LiveRun APP;
強烈建議使用外部電池;(若是手機不能換電池,就帶上充電寶。)
容量不少於150毫升的個人水杯(不接受帶蓋的瓶子或其它瓶子);(賽事中絕不使用一次性容器,如果沒有個人容器,相當於你不需要補給,這當然不符合要求)。
全程隨身攜帶最低限度的水供應:1升;(即便高手可以不帶水堅持到下一個補給站,也被認為不公平)
2個頭燈,每個頭燈都有備用電池。 (借他人頭燈是不符合規範的,頭燈至少有2個是為了有備用,因為夜間沒有頭燈非常危險。)
至少1.40米×2米的救生毯。
哨子。
用於包紮或捆綁的自粘性彈性繃帶(至少100厘米×6厘米)。
食物儲備。建議:800千卡(2個凝膠+2個能量棒,每個65克);
帶兜帽的外套,以應對山區的惡劣天氣。外套必須由防水和透氣膜製成。
必須有一個集成的頭罩(連帽款雨衣或高防水沖鋒衣)。接縫必須是密封的。
夾克不能有不防水的部分,但可以有製造商提供的通風口(腋下、背部)。
參賽者必鬚根據前面提到的標準來判斷外套是否符合規定,因此是否適合山區的惡劣天氣。
長腿褲或比賽用緊身褲或緊身褲和襪子的組合,以完全覆蓋腿部;
帽子或頭巾;
額外的保暖第二層:重量至少180克的長袖保暖第二層上衣(不含棉)或重量至少110克的長袖保暖內衣(第一層或第二層,不含棉)和具有持久防水保護的防風外套的組合;
帽子、保暖和防水的手套、防水套褲;身份證/護照/身份證;
在寒冷天氣,還需要攜帶防寒裝備(組織可能需要,視天氣情況而定)
保護性眼鏡
第三層保暖層(第二層和防水夾克之間的中間層,建議:羊毛衫或可壓縮的羽絨服、堅固的閉趾越野跑鞋。
強調:
所有的服裝必須適合選手–在尺寸方面–而且在出廠後不得以任何方式進行修改-修改過的衣服可能會破壞功能;
在整個比賽過程中,必須將強制性裝備裝在跑步包中。在領取比賽包時,跑步包將被貼上標籤,在比賽期間不得更換;
其他推薦裝備(包括但不限於)
備用的保暖衣物,在寒冷和雨天或受傷的情況下必不可少;
雨雪天氣下的登山杖,以保證您在濕滑地面上的安全;
凡士林或防熱霜;至少20歐元現金(以防萬一…);可重複使用的碗;GPS手錶;用於切割彈性繃帶的刀子或剪刀;緊急針線包;如果你選擇攜帶登山杖,你必須在整個比賽期間攜帶它們。嚴禁在沒有登山杖的情況下起跑但在比賽過程中獲得登山杖;登山杖不允許放在備用包中;
四
對照UTMB的標準,我們可以看到,如果這次甘肅黃河石林越野跑按照這個標準去組織執行,雖然選手們會因為比較笨重的背包而降低奔跑速度,卻絕不會發生失溫凍死21人的情況。
因為在他們的背包裡,有抓絨衣,有衝鋒衣或帶帽的雨衣、雨褲、可壓縮的羽絨服或羊毛衫。還會有乾燥的備用內衣。
遇到突然刮起大風,眼看要下雨,他們可以把汗水打濕的跑步時穿的運動衣服換掉,換上乾燥內衣,穿上抓絨保暖衣,穿上保暖的長褲,外面套上透氣的硬殼衝鋒衣防風雨,再穿上防雨褲,戴上防水的gore tex手套。若是暴雨來臨,外面還可以再套上一層連帽款的雨衣(或一次性雨衣),然後迅速下撤到安全躲避的地方。
這樣,即便氣溫再低一些,風雨再大一些,也是安全的。
普通人很少需要在戶外長時暴露在風雨交加的低溫中。但是或許有一天不得不離開住所,和那些越野跑選手、重裝驢友一樣,過上戶外生活。
比如說,有一天發生了戰亂,你不得不舉家逃到山中避難。
如果突發大量降雨,一場洪水沖走了你的家園,或者你的家鄉變成了「蓄洪區」,你不得不在風雨中站在戶外孤島上瑟瑟發抖,眼看著家人逐漸失溫卻無計可施。
為了防止發生這種情況,最好的做法就是及早做準備,無論什麼時候,人人都有一個自己的逃生背包。一旦發生危急,不得不離家成為「戶外人士」,背上背包就走,不至於成為戶外生活的犧牲品。
失溫、飢餓、缺水、不干淨的水源、細菌感染,這些都是戶外的危險。
背包裡除了救生毯,最好再加個救生睡袋。不要為了減輕重量用太輕太薄的,要用高強度的。這次甘肅越野賽救生毯雖然是強製品,但是很多選手的救生毯過於輕薄,被大風吹破了。
還可以帶個膠帶紙,以便大風中可以固定救生毯和救生睡袋。
背包裡除了飲用水,還得帶高熱量的補足體溫的食物:白糖、葡萄糖、壓縮餅乾。或許還得有消毒片和防止拉肚子的抗生素——戶外的水源很少有乾淨的,如今的人類過於嬌嫩,不適合直接喝戶外天然水。
這樣的逃生背包,最好是一輩子用不到,但是卻不能不准備。
來源 南洋富商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