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標兵宋徽宗

節儉標兵宋徽宗

文: 齙牙趙 

眾所周知,我的主業是讀宋史。一般來說,我用這樣的話作為開頭,就是要單純地講一個宋代的歷史小故事。

儘管在金兵南下的時候,宋徽宗把皇位甩鍋給了自己的兒子宋欽宗趙桓,但是大傢伙兒都還比較認同,宋徽宗就是北宋的亡國之君。

宋徽宗的為人,對宋史稍微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生活極其奢侈。

為了滿足長生不老的願望,宋徽宗花費了大量資金豢養道士、修建道觀和宮殿、營造所謂的仙境園林,弄得民不聊生。 《水滸傳》裡搞得天怒人怨的花石綱,就是為了從全國各地運送奇花異石到開封,給他修建艮嶽用的。

可以這麼說吧,宋朝十八個皇帝,要論糟蹋錢,他應該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頂尖高手。

但是,誰特麼能想到,宋徽宗剛登基的時候,也是全國上下交口稱讚的節儉標兵,是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

節儉標兵宋徽宗

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年僅二十五歲的宋哲宗因為風寒(一說是縱慾過度)在宮中暴斃,沒能留下繼位的子嗣,只能從他的兄弟裡面選人來繼位。

在神宗向太后的力挺下,宋哲宗的弟弟趙佶當上了皇帝,是為宋徽宗。

趙佶登基,是頂著很大的壓力的,因為當初在商定人選的時候,哲宗的宰相章惇就明確指出他不合適,理由是「 輕佻不可以君天下」——宋史·徽宗本紀。

所以趙佶上台之後,為了證明自己不輕佻,能夠君天下,厲行節儉,給當時以享樂為主流的北宋王朝,帶來了一股清流。

元符三年七月初一,垂簾聽政的向太后下了一道詔書,交權給趙佶,讓他自己處理政事。

第二年,趙佶把年號改為建中靖國,這位天才的演員開始了自己的節儉表演。

這一年的五月,趙佶聽取了財務報告之後,認為公款消費太多了,於是鐵面無私地下了一道詔書,要求政府各個機構開始摸查自己部門內不必要的開銷,大刀闊斧地「 削減編制、清除吏員、降低開支、節約經費」,贏得了上上下下一片讚頌之聲。 ——宋史·徽宗本紀。

不久之後,后宮的宦官給他建議,說現如今你當皇上了,你的宮殿年久失修,房樑和柱子有些地方都開始發霉掉漆了,不如趁著天氣好,用金箔把這些地方補一補,既能遮羞,也能顯得比較莊嚴大氣。趙佶一聽這個建議,啥也沒說,直接把提建議的宦官給免職了。 ——宋史·徽宗本紀。

這都不是高潮,高潮在於一年一度的南郊祭天大典。

按照規矩,南郊大典應該由皇帝親自主持,皇帝的服裝有個專門的稱呼——大裘,也就是用黑色羊羔皮做成的大衣。

這件大衣,有一個專門的盒子裝著,運到南郊青城(就是後來靖康之變時軟禁徽欽二宗的地方),等皇帝到了之後,在這裡換上。

這個裝大裘的木盒子,非常華貴,遍體裝飾黃金。

當時的尚書右丞陸佃看到這個盒子之後,就給趙佶建議,說:「 官家,這個盒子上用的黃金太多了,跟當下勤儉節約的大背景不相符合,咱商量一下,能不能把這個黃金換成白銀,以正風氣?」

趙佶也是剛剛當皇帝,沒什麼經驗,於是反問了一句:「 這個事兒我沒研究過,根據禮制,這個盒子必須用金銀裝飾嗎?」

陸佃規規矩矩地回答:「 大裘這個東西吧,就是一個像徵。後世的人為了表達尊崇感,才開始在盒子上費心思,也不是什麼老祖宗的規矩。」

聽到這句話,趙佶大手一揮:「 既然如此,那不如連白銀也不用了吧,就這麼一個木盒子就挺好了,何必費那些錢。」——宋史·陸佃傳。

這個決定一出,朝中鼎沸,連陸佃都忍不住稱讚這是「 盛德之舉」。

彼時,人人都以為這個被章惇認為輕佻的皇帝,會給朝廷帶來一股勤儉節約的新風,誰知道短短一兩年之後,趙佶就原形畢露,在享樂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直到不可收拾。

來源      英俊的齙牙趙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