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學榮
事實一
粵劇為甚麼發源於佛山?
問大家一個問題:粵劇,是不是源自於廣州?
答案是否定的。
粵劇,源自於佛山。
那麼這就奇怪了,粵劇為甚麼不是源自於省城廣州,反而源自於廣州幾十公裡之外的小城佛山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這樣的:
明朝的時候,當時廣東還沒有粵劇,當年很多外地戲班,經常進入廣東演出,他們有:昆班、徽班、江西班(弋陽腔)、湖南班,等等。與此同時,廣州也萌生了用本土廣東話演唱的「土腔」,也就是「廣東大戲」的雛形,但是,尚未成型為粵劇。
問題是,依照古代的規定,為了預防腐敗,一定級別以上的官職,不能讓本地人擔任,所以,明朝在省城廣州做官的,幾乎清一色,都是外省人。這些外省來的官員,喜歡昆班、徽班、湘班等外省腔,他們聽不懂、也聽不慣廣東話的土腔大戲,所以,非常討厭,他們禁止廣東土腔在省城搭臺演出。
舉個具體例子:大明正德十六年(1521),有個叫魏校的人,江蘇昆山人,在廣東省城做官,官職叫「欽差提督學校廣東等處提刑按察司副使」,此君直接宣布當時尚處於萌芽狀態的「廣東大戲」違法,禁止在省城搭臺演出。
這是毀滅性的打擊。
所以呢,尚處於萌芽狀態的廣東土腔戲劇(廣東大戲),在省城受到嚴重排擠、嚴重限制,那麼,如何是好?
於是呢,土腔班子被迫遷徙到佛山謀發展。
為甚麼是佛山?因為佛山地理距離近,而且,佛山商業也發達,有觀眾基礎,更重要的是,佛山的外省官員較少,對廣東大戲較為寬容。
結果時間長了,土腔在佛山逐漸發展成型,成為今天的粵劇。
佛山才是粵劇之鄉
這就是為甚麼粵劇並非誕生在廣州,而是誕生在佛山的緣故。
值得一提的是,粵劇並非獨立產生,事實上,粵劇融合了弋陽腔、昆劇、徽劇、漢劇、湘劇、祁劇、桂劇……等其他地方戲劇的元素,也就是說,粵劇是中華戲劇的一個分支而已。
事實二
燒賣不是廣東原創
在廣東茶樓喝過早茶的朋友,應該都知道「燒賣」這種點心。
很多朋友可能會產生誤解,誤以為燒賣是廣東人發明的點心。
廣東燒賣
今天,老馮告訴你一個有趣的事實。
這個有趣的事實就是:燒賣,是蒙古人發明的點心。
是的,燒賣,其實並不是廣東人發明的,而是蒙古人發明的。
答案是不是讓人大跌眼鏡?
對,我們的歷史,它就是這樣有趣。
燒賣是我們蒙古人發明的傳統小吃,沒想到吧
「燒賣」,是一個蒙古語的詞匯,用拉丁字母轉寫的話,是suumai,它的意思是:尚未冷卻、沒有冷卻、還沒變涼。意思是,這種蒙古點心,要趁熱吃,等放涼了,就不好吃了。
燒賣,是蒙古人在很古早的時候,就發明的一種點心,其實就是把面粉擀成薄皮,裡面包上羊肉末,然後蒸熟就可以了。
蒙古燒賣
蒙古人的suumai在很早的時候,就傳入了漢地,漢人給它起了各種漢字音譯:燒賣、捎賣、燒麥、稍麥、稍美、燒梅、肖米……等等,所以我們說,燒賣,其實是一個外來詞。
這就可以完美地解釋:為甚麼這個東西叫「燒賣」,因為從字面看,你完全聯繫不上這個點心和「燒」和「賣」有啥關系。
我們大清的乾隆皇帝,曾經有句詩,提到了燒麥:「捎賣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 可見早在清朝初年,紫禁城裡,就很流行燒賣,皇帝和他的滿清皇族,也喜歡吃燒賣。
不過,雖然燒賣是蒙古人的小吃,原版是放羊肉餡的,可是,今天傳到廣東,在廣東茶樓裡,燒賣的餡,一般都不是羊肉了,而是豬肉,或者蝦肉,或者其他,所以實際上,蒙古人的燒賣,發展到廣東今天,已經變樣了,不地道了。
蒙古燒賣在呼和浩特很流行
那麼,要吃地道的蒙古燒賣,去哪吃呢?答案是:呼和浩特。對,在今天內蒙古的首府呼和浩特的大街小巷,蒙古燒賣仍然很常見,而且內蒙古燒賣是羊肉餡的,原汁原味,很好吃。
事實三
柱侯醬為何叫柱侯醬?
我們廣東人做菜,有一種常用的醬料,叫做「柱侯醬」,一般用來煮牛腩、煮鵝,很多外省的朋友,也知道這道廣東醬。
「柱侯醬」這個東西,名字也是讓人摸不著頭腦,這個「柱」字、「侯」字,到底是甚麼意思?
今天,老馮告訴你答案。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說出來真讓人噴飯:
「柱侯」原來是一個人。
是的,「柱侯醬」,是清朝時期一個廣東佛山人發明的,這個佛山人是個廚師,名叫「梁柱侯」。
因為他叫梁柱侯,所以,他發明的這道醬,叫「柱侯醬」。
事實四
廣東歷史上為何有自梳女?
我們都知道,廣東在舊社會有一種女人,叫「自梳女」,終身不嫁,請問,為甚麼廣東會有自梳女?自梳女不結婚,在工商業不發達的舊社會,她們如何謀生呢?難道自己下地耕田?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這樣的:
廣東順德,自古是富饒之地,這裡自古養蠶業發達,大量的順德婦女,通過養蠶,可以做到自食其力,而且加上,廣東是重男輕女的文化,自古大男子主義思想嚴重,所以,廣東女人結婚之後,通常在婆家是受欺負的,在舊社會,廣東男人打老婆,告到官府,官都不理的,而且回到家,繼續挨揍。
民國時期廣東順德自梳女
種種悲慘景象,讓一部分養蠶為生的順德婦女,感到對婚姻恐懼,她們考慮到:反正我養蠶可以自力更生,我為甚麼要嫁給一個男人去受氣?
於是,在古代順德,有一部分養蠶婦女,把頭髮梳起來,姐妹們結夥過日子,終身不嫁,這種女人,叫做「自梳女」。
最後一批順德自梳女合影
「自梳女」的風氣,從順德發起,逐漸遍布整個珠江三角洲,1950年我國頒布新婚姻法,自梳女的現象,才成為了歷史。
在古代,有一小部分的自梳女,單身時間久了,會彼此形成一種類似於今天女同性戀的關系,在當時叫做「契相知」,這個話題較為敏感,就不展開說了。
事實五
「南番順」為甚麼最富?
大家知不知道,在古代的廣東,最富裕的地方,是在哪裡?
答案是:南海、番禺、順德。
是的,南海、番禺、順德這一片地方,是廣東古代最富裕的地方,古稱「南番順」。
南番順最富饒。
那麼,為甚麼在古代,南番順最富饒呢?
答案:大家攤開廣東珠江三角洲的地形圖,就看得一清二楚。
如圖,南海、番禺、順德,水網密布,地勢平坦,最為富庶
南番順地區,位於珠江三角洲平原的核心地帶,平原最大,土地最肥沃,水網最密,所以,自古南番順,最為富裕。
事實六
何濟公不是中藥廠,而是西藥廠
我們廣東人都知道一個叫做「何濟公」的藥廠。很多人誤以為,何濟公是一家中藥廠。
其實,答案很有趣:何濟公,是一家西藥廠。
是的,何濟公,雖然是廣東人開的一家藥廠,但是,和很多人的認知相反,何濟公不是中藥廠,而是一家西藥廠。
何濟公創始人,廣州市民何福慶
事情,原來是這樣的:
1938年,廣州人何福慶在廣州,創立了一家藥廠,何福慶姓何,此人從小喜歡濟公活佛的民間故事,所以,取濟公普濟眾生之意,何福慶把他開的藥廠,起名「何濟公」。
何濟公藥廠的主打產品,是一種名叫「解熱止痛散」的止痛藥,又叫「阿咖酚散」,它的主要成分,就是對乙醯氨基酚,是一種西藥,和我們今天止痛藥的主要成分,沒有多大區別。
所以,何濟公,是廣州人糢仿洋人、生產西藥的一家工廠。
廣東人至少從1938年開始就信西藥、造西藥了,世人說廣東人開化較早,思想開明,開風氣之先,這個說法,對於一部分眼界開闊的廣東人來說,確實符合事實,但並非全部如此。
事實七
廣東老火湯可能不健康
廣東人自古以來,中醫觀念很重,信奉中草藥熬湯,並且,在中醫「藥食同源」思想的指導下,廣東人把熬中草藥湯的那一套,帶到了餐桌上,這個,就是廣東「老火靚湯」文化的來由。
是的,廣東人篤信中醫,中醫認為:中草藥湯「熬得越久越好」,同理,廣東人也因此認為,一鍋湯,和中藥同理,也是熬得越久,「食療」的效果就越好。
也就是說,廣東人把一鍋湯熬幾個小時,是受了中醫「熬藥」思想影嚮的結果。
老火湯,其實,滿滿的脂肪,不太健康
然而,有趣的是,科學研究人員對廣東老火湯,專門做過研究,結果發現:其實,廣東老火湯,可能不科學,也不營養。
舉例說,研究人員對魚湯進行研究之後發現,一鍋熬了20到60分鐘的魚湯,湯水裡面所有的營養加起來,仍然比不上魚身本身的營養,也就是說,一鍋魚湯,你熬來熬去,主要的營養,還是在那條沒熬爛的魚身上,而廣東人的習慣,是把這條魚視為「湯渣」,予以丟棄,而把這鍋湯水,視為精華。
坦率地說,這可能是一種舍本逐末的做法。
此外,研究人員還分析了廣東的老火豬骨湯,結果發現:要喝21碗老火豬骨湯,才相當於一杯牛奶所含的鈣質。
換句話說,廣東人要通過喝老火豬骨湯來補鈣,是一個很不科學的做法,因為他們需要喝21碗老火豬骨湯,才有一杯牛奶的功效,事實上沒有哪個人可以在餐桌上喝21碗豬骨湯。
很多人說,老火豬骨湯很「補」,你看一碗白花花的湯水,都是精華嘛。其實,老火豬骨湯,湯裡泛白的,都是脂肪而已。
再舉個例子,研究人員還研究了廣東老火白菜湯,發現:經過長時間的熬煮,白菜的維他命(維生素)C、B1、B2等主要營養,都被老火湯的高熱破壞了,所餘甚少,換句話說,廣東人用白菜熬老火湯,完全把好好的一顆白菜,毀了,變成了廢物。
不但多種維生素都毀了,而且,湯渣倒掉,連膳食纖維都浪費了。所以,把白菜熬成老火湯,坦率地說,科學素養不高。
事實上,廣東老火湯是典型的不健康食品,為甚麼?因為它高鹽,高油,高糖,高嘌呤,我真的不建議大家熬老火湯。
很多廣東人說 「正餐沒有湯水(老火湯),不養生,對身體不好」,這個說法,恐怕很難成立,2019年世界人均壽命最高的10個國家是日本、瑞士、新加坡、澳大利亞、西班牙、冰島、意大利、以色列、瑞典、法國,這10個國家,沒有一個喝老火湯。
事實八
廣東人為何愛喝涼茶?
我們都知道,廣東人特別愛喝涼茶,廣東的涼茶文化,很可能是全中國最發達的,不喝涼茶的人,那簡直就不是廣東人。
那麼,為甚麼廣東人那麼喜歡喝涼茶呢?
答案是這樣的:因為在古代,廣東是一個氣候炎熱的地方。
好,那麼,廣東氣候熱,熱就熱囉,那又如何呢?
答案是:氣候炎熱,傳染病多,這是自然界的基本規律。
為甚麼?因為氣溫高,濕度高,自然界多數的細菌和多數的病毒,繁殖速度都會加快。
而且,氣候熱的地方蚊子多,蒼蠅多,昆蟲多,傳染源更多。
舉個簡單的例子:非洲黑人到義烏經商居住,得病的概率並不會增加,但是,相反,義烏人到非洲經商,則很容易染上痢疾,甚至會死在那裡。古代的廣東,其實也是同理。
這也就是為甚麼古代官員都害怕被貶到廣東來。因為這裡氣候熱,傳染病更多,古時沒有特效藥,分分鐘要死人的。
但是,我們的古人不懂得這些,他們把廣東更容易得病的現象,理解為「廣東有瘴氣」,那麼,既然廣東有瘴氣,就要對付瘴氣呀,如何對付瘴氣呢?答案是:飲子。
甚麼叫「飲子」呢?所謂「飲子」,就是用中草藥熬成的飲料,起源於隋唐時代,是一種中藥方劑的飲料,廣東人信這個,時間長了,他們給「飲子」起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做「涼茶」。
老馮是不喝涼茶的哦
這,就是為甚麼廣東人的涼茶文化,特別發達,一言以蔽之,其實根子就在於廣東的氣候,特別炎熱,疾病更容易滋生。
來源 讀書人馮學榮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