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西方社會,道歉蔚然成風?

保守主義

歐美國家生活或旅行時,經常會遇到的情形是:當兩個人在行走時,一位不小心踩到了另一位的腳,兩個人幾乎是同時開口說「對不起」,然後被踩到的那位才說「沒關係」。

為什麼在西方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道歉如此蔚然成風?這很大程度上源自於西方社會被普遍接受的基督信仰

(一)沒有一個義人

使徒保羅在在《聖經-羅馬書》中決絕地宣告:「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馬書3:10]

是啊,每個人都是罪人,每個人都有原罪和本罪,西方社會普遍接受基督信仰中「人人都是罪人」的基本觀念。人們在近距離的人際關係中,罪和罪廝磨,罪人和罪人磕絆,西方社會因著基督信仰,在人與人之間發生磕碰時,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可能犯錯並率先致歉,「道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得以蔚然成風。

基於基督信仰的保守主義思想篤信:存在著恆久的、超驗性的道德秩序。這種保守主義信念來自於自然法,來自於上帝的啟示,來自於基督信仰。保守主義承認,有一套獨立於人的主觀意誌之外的道德、價值規範。對於這些規範,人們只能尊重它,但不能超越它,更不能否定它。

基督信仰帶給人「敬畏之心」,對上帝的敬畏,讓我們真正謙卑下來,此時此刻,你對他人的致歉真正發自於內心,而不是虛情假意、假冒偽善和自我為義。

一個人真正的智慧是對自身能力持謙卑態度開始的,或者說,智慧是從人「自知其無知」開始的:「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智慧不僅與道德有關,而且只有合乎道德,才能稱得上是智慧。智慧在本質上是關於道德的,是關於人類如何更好地在一起生活的。

馬丁.路德.金說:「 徒有理性而沒有道德的人是最危險的歹徒。」 拒絕上帝之後,驕傲就會在人的心中滋生膨脹。

二十世紀英國著名的文學家CSLewis 說:「驕傲為最大之惡,不貞、怒氣、貪婪、醉酒等等和驕傲相比,根本算不得什麼。魔鬼是因為驕傲才變成魔鬼,驕傲帶來諸般的惡,驕傲是人心對上帝的徹底背叛。

驕傲不是來自人的動物本性,而是直接來自地獄,是靈性層次上的東西,因此比他惡遠遠難捉摸,也遠為致命。驕傲為靈性上的癌,能吞吃掉愛、知足,甚至常識,叫這一切都無法施展……」

(二)自由即自律

英美保守主義思想的奠基人——埃德蒙.柏克說:「我所說的自由,僅指與秩序聯繫在一起的那種自由。這種自由不僅與秩序和美德共存,而且與秩序和道德共亡。」

保守主義認為,社會秩序依賴於人的靈魂深處中的道德秩序,一旦摧毀了這種道德秩序,社會秩序就會受到嚴重威脅。

自由一方面居於優先於秩序的地位,另一方面又離不開秩序的支撐。

英國當代哲學家Isaiah Berlin 說:「自由有積極的自由與消極的自由之分,消極的自由即免受外部約束的自由。積極的自由是指在手段上得到充分保障的自由,這種積極的自由隱含著集體主義與極權主義的專制傾向。」

保守主義的自由觀可以說是消極的自由觀,即免於政府任意幹預與介入的自由,自由本身不能與特定的結果相聯繫,否則就排斥了選擇的可能,而自由的精髓正是允許人們進行選擇,並承擔相應選擇的後果。

保守主義主張第三種自由,消極自由基礎之上的「有序的自由」,這種自由等於消極的自由加上自我約束的美德,即負責任的、審慎的自由,內部與外部相結合的自由。

保守主義的有序自由排除了自我放縱的自由的正當性。埃德蒙.柏克說:「我要自詡我愛的是一種有氣概、有道德、有規矩的自由。」

康德說:「自由即自律」,一個人心中的道德律,是一個人心靈範圍內的「動機」追問,並非一個人對他人道德倫理的論斷。我們需要清醒意識到:道德律如果運用於自律,就是一種偉大的人性美德;而如果運用於他律,則構成人的偽善,甚至構成對他人的奴役。

聖經上說一個義人也沒有,人性的幽暗性普遍存在,沒有例外。人們在討論道德的時候,首先應該指向的對像是自己,而不是別人。我們需要清楚明白:「閱讀聖經不是用來裝點我們的正確,而是用來發現我們的錯誤。」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馬太福音7.1]聖經中這句主耶穌的教導提醒我們:在人性的動機命題上,一個智慧的人不應該論斷他人的動機,反而要審視自己的動機。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唯有耶和華鑑察人心。」 [耶利米書17.9-10]這句聖經經文再次提醒我們:人的心靈是上帝的工作場,一個人不能把他人的內心動機作為觀察和討論的對象並加以評判,因為一個人對他人的內心動機處在完全無知和無力的狀態。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或組織)總是強調自己代表正義,一直宣稱自己正確,永遠不對他人道歉,那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這個人(或組織),已經深陷在不可自拔的偽善慣性之中。

(三)愛人如己

主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聖經中的愛人如己,是指愛「鄰舍」如愛自己。鄰舍,不僅僅是空間概念,而是一個時間和空間的整合概念。 「鄰舍」,囊括了在你我生命中出現的所有其他人,其更恰當的翻譯是「周圍的人」。

「鄰舍」是單個的人:這表明上帝要求你所愛的「鄰舍」,是一個一個的人,而不是一群一群的人。

「鄰舍」是具體的人:鄰捨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有名字有血肉的人,他出現在你我的周圍,出現在你我的生活中。這意味著我知道他,知道他的名字,知道他的存在。

知名學者蘇小和說:「對人性應保持警惕,一個人愛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不過是人,要對自己保持懷疑,不可理性自負。我沒有能力去愛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我應該基於自己有限的愛,對每一個我周圍的人,每一個與我擦肩而過的人,努力付出愛的情感與行為。」

過去四百年來,成千上萬的西方傳教士無懼路途險阻,不遠萬裡來到中國,這是為什麼?因為這些基督徒不是向書本或新聞報導中抽象的概念「中國民眾」表達愛,而是向一個個鮮活的、具體的中國人獻上來自基督的愛。他們排除萬難來到中國,只為了一件事,是使他們遇到的每個中國人成為他的「鄰舍」,成為他生命中出現過的人,成為其付出愛的對象。

有些人或組織,常常把「愛人民、愛人類」等口號掛在嘴邊,這是一個巨大的人性論陷阱。當我們用「人民」、「人類」替換掉「鄰舍」時,事實上我們是在用宏大、抽象的概念去遮蔽具體的人,遮蔽單個的生命。這也是為什麼,從近代、現代直到今天,你會常常看到,這些打著「愛人民」旗號的組織,卻常常草菅人命,流無辜人的血。

(四)結語

我們需要意識到:一個人在最不經意的剎那間所表現出來的,才真是我們生命的本相。

一個真正的神的兒女在別人註意他身上掩不住的光時,會知道如何把臉蒙上帕子,藉著謙卑和愛來證明他實在如同周圍其他人一樣。

南非著名作家慕安德烈說:「只有在人面前謙卑,才足以證明我們在神面前的謙卑是真實的。」

保守主義不是保守現狀的主義,而是保守自由的主義。

既然人性是一樣的,既然人們對自由的嚮往是相同的,所有的傳統終將變成自由的傳統。

保守主義不僅致力於保守自由,更致力於生成自由。文明的社會離不開保守主義。

人類社會的的文明程度最終是以道德而不是武力來衡量的。

一個國家的根本力量,不在於其物質的或軍事的力量,而在於其精神的、信仰的力量。

來源:Edwardyk 保守主義隨筆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