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華仔
一、王莽篡漢
漢文帝、漢景帝時期,採取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官僚體系非常精簡,官員只作裁決者,並不參與經濟之中,當時經濟繁榮,民眾富足,史稱「文景之治」 。
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好大喜功,窮兵黷武、開疆拓土,勞民傷財,經濟上鹽鐵專賣,壟斷鑄幣,雖然把匈奴打的滿地找牙,但民間經濟被壓縮,官商勾結嚴重,民眾苦不堪言。
漢武帝之後,西漢繼續沒落,社會階層固化,整個社會都充滿了不公正,幹活的人忍受著貧窮,不干活的人卻享受著奢侈。
特別是在一些家族勢力的帶動下,人們競相穿戴綾羅綢緞、金銀珠玉,競相購買家奴,建設高級住宅。富裕的人家更是控制了地方官僚的選舉,飽學的儒生沒有辦法進入仕途。
對現實不滿的帶頭人大都是儒家知識分子,他們大聲呼喊著改變。
隨著漢武帝把儒術定位官方學問,漢代的機構「太學」中的儒生掌握了強大的宣傳能力。儒學彷彿同時控制了現在的中宣部和教育部,掌控了當時的輿論和學術霸權。
由於人們對社會和政治失望,另一種複古主義的風潮逐漸佔據了上風。他們將周代描述成一個更加富裕、平等和充滿禮教的社會。在那個時代,人們全都知書達理、安守本分。
周代的井田制之所以被私人土地所有製取代,是因為這種制度效率低下,但學者卻把周代的土地所有製描寫成一種理想的製度,在那兒,人人有飯吃,無人不飽暖。不僅人人飽暖,而且人人反對奢侈。
每一個人都有著相應的社會等級,每一個社會等級都有著符合該等級的著裝和消費標準,只要安守於標準之內,就不會奢侈。
在那裡,沒有超級的富人,也沒有窮人。他們的位置是根據需要來分配的,賢人成為貴族和官員,而貴族一定是賢人。
這是古代社會的「共產主義」,一個高不可攀的理想。在漢代後期,卻成為許多人探討政策、制定法規的模板。
許多對當時學術現狀感到不滿的學者都聚集在了古文經學的旗下,開始了反叛。他們更加推崇古代,也更加批判現實。周代的烏托邦在他們的描繪下熠熠生輝,吸引著人們前去投奔。
這些大儒學者們的代言人就是王莽。
王莽本人受過良好的儒學教育,也認同儒家的理念。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知行合一的人,不憚用權力去實現理想。
為了對抗崇尚奢侈的社會風氣,王莽曾經希望帶頭提倡簡樸。作為皇家的最高官員,他帶頭「惡衣惡食,陋車駑馬」,一聽說各地有災荒,就連肉都不吃。他希望通過皇家的提倡來改變風氣。
所以王莽這些大儒學者中擁有極高的威望。
公元前1年僅當了六年的漢哀帝去世。
王莽從此擁有了最高的權利,在取代漢王朝的過程中並沒有受到多少抵制,群臣和民間不僅不反對他當皇帝,甚至不斷地恭維和簇擁他完成改朝換代。
當時的大儒們並不在乎誰來當皇帝,他們只在乎誰能幫助他們實現理想社會。
於是,在西漢末年,王莽和儒生在共同利益的驅使下,形成了聯合體。儒生利用他們龐大的宣傳能力幫助王莽上台,而王莽則推行儒生期望的政策來改變社會。
二、土地改革
王莽的改革帶有很強的理想主義色彩,試圖通過遵循儒家經典來完成新的製度設計,從而達到大同理想。
可以說,王莽的改革是一次儒家原教旨的烏托邦實驗。
王莽改革的核心包括三個方面:土地所有製改革、市場管制和壟斷、以及貨幣改革。
這些改革對民間經濟的破壞作用,徹底粉碎了政權基礎,引起了一系列的叛亂。這些叛亂的發生,又讓王莽陷入了財政旋渦,最終倒台。
公元9年,王莽稱帝的第二年,他終於推出了混合著理想和現實動機的改革法案。
他宣稱,為了打破土地的分配不均和世家的蓄奴制度,讓社會更加公平和正義,決定解決長期存在的土地和奴婢問題。
改革的措施從名義上結束了土地私人佔有製度,從此天下的土地都是「王田”,而奴婢也不能再私自買賣。
例如,政策規定,每戶人家,如果男丁不超過八人,而佔有的土地超過一井的話,就必須把自家的土地贈送給親戚、鄰里。
為了加快改革進度,王莽加強了對於違反規定者的懲罰力度,違反者甚至可以判死刑。
他希望通過嚴厲的措施來彰顯王權,達到集中權力的目的。
王莽希望通過重新丈量,將所有的土地都置於皇權的控制之下,而對土地的重新掌握。他的改革是要徹底改變土地所有製,並加強對社會的控制權。
王莽的改革推出後,立即引起了社會的動盪。在皇帝權威能夠觸及的地方,特別是關中平原一帶,許多人被投入了監獄。
三、市場管制和壟斷
在土地和人口改革的同時,另一項重要的財政改革也推出了,這就是五均、賒貸和六筦之法。
所謂五均,是政府對物價進行控制,對行業進行壟斷和專賣的做法。
公元10年,王莽下令在全國大城市的集市上設立五均官。這些官員負責監督民間市場,要求他們按照統一的價格來銷售谷、布、帛、絲、綿這五樣民生物品。
這就像現在的限價令一樣,當政府的財政金融擴張造成了通貨膨脹時,政府則要求民間限價,來掩蓋通脹的事實。
賒貸是指當民間經營者缺乏資本時,政府還可以以放貸的形式借給經營者一筆錢,按照月息三分收取利息,介入民間金融市場。
這種做法的理論基礎還是出自儒家理想,即民生需要的東西必須由政府指定價格,不能由奸商來操控,從而把市場力量弱化。
另外,所謂六筦,則是鹽、鐵、酒、鑄錢、名山大澤的稅收,加上五均、賒貸的總稱。
根據儒家理論,人民應該去種田謀生,其餘的行業都是末業,不鼓勵人民去從事。但是既然人民還是需要一些末業的產品,就由政府勉為其難地代替人民從事這些罪惡的行業。
六筦之中,有許多項其實已經由漢武帝實施了,但是王莽將其係統化和理論化,並置於統一的框架之中。
但到這時,此起彼伏的叛亂者已經使王莽無法把他的命令推行下去了。
就在同一年,受水災的影響,中原地區出現了大饑荒。
人們在飢荒的威脅下揭竿而起,那一年,綠林起義爆發。公元22年,赤眉起義接踵而至。
走到這一步,王莽的改革已經捲入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旋渦。
財政改革導致社會經濟紊亂,經濟紊亂導致社會動盪,社會動盪減少了政府財政收入,財政收入的減少讓政府更加致力於搜刮,到最後政府無力鎮壓動盪。
在短短十幾年中,漢代留下的家底已經消失殆盡,社會開始分崩離析。
四、貨幣改革
王莽的貨幣改革充滿著理想主義色彩。這項改革深刻地體現了「復古式改革”的魅力。
利用古人創造的理想圖景,來設計一個全新的方案。這個方案失敗得如此徹底,卻又設計得如此精美,令人們神往。
即便到了現在,收藏者們仍然把王莽時期的錢幣當作是中國錢幣藝術的高峰。從工藝上講,王莽時期的每一枚貨幣都是最精美的創造。
比如,在錢幣工藝中排第一的金錯刀(一種錯金的刀幣),從材料到工藝無不是精心設計的。
由於幅員遼闊,中國歷代的錢幣首先需要的是快速生產。即便粗糙,但只要能夠在短時間內大量鑄造,滿足全國的需要,就是好貨幣。
而王莽的貨幣似乎首先考慮的是工藝和其像徵意義,完全不計成本。
貨幣在王莽的哲學體系中不僅僅是簡單的流通工具,它還是通往古代理想財政模型的途徑。
在這個模型中,貨幣不僅僅是一種商業行為,還代表著禮儀。
王莽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複雜的貨幣制度,這個制度把金、銀、銅、龜、貝都納入到貨幣體系之中,創造了二十八種貨幣,並強行規定了二十八種貨幣的兌換比率。
王莽改革的二十八種貨幣
王莽沒有想到的是,把如此眾多的錢幣投向市場,人們也很難記得住它們的換算關係,更難驗證貨幣的真偽。
人們苦於貨幣的混亂,社會經濟已經接近停滯。在私下里,人們拒絕其他貨幣,仍然使用當初的五銖錢。
王莽為了強制推行他發行的貨幣,下詔凡是敢於攜帶五銖錢的人,都要發配邊關當戍卒。
在此之後,五銖錢的確慢慢地消失了,但是整個商業系統已經徹底崩潰。
政府權威最終敵不過市場,王莽的幣制改革最終歸於失敗。
五、王朝覆滅
公元23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在混亂中被殺。從掌權到覆滅,這個王朝僅僅維持二十來個年頭。
當王莽改革失敗後,大儒們將責任推卸得一干二淨,絕口不提這段書生亂政的歷史,繼續充當後世執政者的犬馬。
人們將社會的亂套都歸罪於王莽,反而忘記了當初社會輿論的推動作用。而王莽就作為著名的亂臣賊子被釘在了恥辱柱上。
與王莽撇清關係的儒生則繼續在復古的招牌下,兜售儒術於帝王將相之間,直至近現代。
來源 一本正經的華仔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