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的主業是讀宋史,有時候也讀一讀跟宋代历史相關的小說,比如說《水滸傳》。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小說裡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個人物——武大郎。
關於武大郎的經历,我不用多說大家都很清楚。但是今天,我想從宋代的政治、經濟政策,給大家剖析一下,他身上的三個很神奇的疑問。
01 他為甚麼要搬到陽穀縣
大家都知道,武大郎是恩州清河縣人,娶了潘金蓮以後,因為不堪清河縣的浮浪子弟騷擾,所以才搬到了東平府陽穀縣(其實那個時候還不叫東平府,而叫鄆州,宣和元年才改叫東平府的,施耐庵不嚴謹了。為了尊重原著,行文的時候我還是說東平府)。
但是,為甚麼是無親無故的陽穀,而不是其他縣呢?這一切要從當時的黃河說起。
北宋末年的黃河跟我們現在看到的黃河流向不一樣,今天我們看見陽穀縣和清河縣都在黃河以北,但是實際上當時的黃河是從聊城以南穿過去的,清河縣在行政區劃上屬於「河北路」,而陽穀縣屬於「京東路」。
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武大郎從清河搬到陽穀,是跨省了。
我們根據宋江接受招安的年份推算,武大郎從清河搬到陽穀,應該是政和五年上半年的事情。他之所以一定要跨過黃河,從河北路去京東路的陽穀縣,是因為他聽到了一個好消息:政和四年,朝廷將設在東平府的安撫司搬遷到了南京應天府。
安撫司,全名經略安撫司,是宋代總攬一路兵政的機構,分管工作多、下屬機構多、責任大、權力重,本州賦稅要負責供養。這麼一個龐大的機構離開東平府,從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東平府百姓的負擔,也就是說,東平府下屬百姓的日子要比其他地方稍微好過一點。
於是,武大郎聞風而動,去了東平府。而陽穀縣,就是東平府最北邊的一個縣,過河就到。
02 他為甚麼租房子不買房子
武大郎到了陽穀縣以後,租了王婆茶館隔出來的一樓一底居住,房東是誰不知道,也許是王婆,也許是王婆的同一個房東。
這個房子的地段其實很不錯,就在縣衙旁邊兩條街的地方。我以前的作文裡面寫過,武大郎的房租大約是每月600文左右,但是他每月的收入能達到6000文左右。(請參考我的舊文》》》認真算個細賬:武大郎賣炊餅一個月到底能掙多少錢)
有過租房經历的朋友都知道,如果你的月薪能達到你房租的10倍,你的生活是很愜意的,也應該是有足夠的錢來買房子的。
你看他後來找鄆哥買消息,出手就是幾兩銀子,說明他不怎麼缺錢。而且後來他在這裡遇見了吃皇糧的武松,武松也拿了銀子給他。他要是真的願意買房,是肯定可以買的。
而且武大郎反正就是挑著擔子走街串巷賣炊餅,對住房的地段也不挑,找個便宜的地方買個房子豈不是更方便嗎?
但是武大郎這麼久了一直都是租房,堅決不買房,這是甚麼原因呢?
這和北宋的城市管理制度有關。北宋規定,居住在城鎮裡的居民,分為「主戶」和「客戶」,有房產的就是主戶,沒有房產的外來人就是客戶。他們的區別在哪裡呢?
主戶分為十個等級,需要承擔不同的賦稅和科配(臨時加稅項目),客戶就不需要承擔這些。
當然也有例外,特別貧窮的縣,為了增加稅收也會將客戶納入這十級管理,但是當時陽穀縣是望縣,處於京畿以外地方縣「望緊上中下」五等中的最高等,一點也不窮。
所以,陽穀縣的客戶,在賦稅方面是有很大的政策優惠的。
武大郎堅持不買房,就是一直要保留自己的「客戶」身份,享受這些優惠。
03 他為甚麼堅持沿街叫賣
武大郎租住的紫石街樓房是上下兩層,正好有一個臨街的門面。按照我們今天做生意的常識來說,這裡正好可以開設一個店鋪,樓下是廚房和櫃臺,樓上是自己的生活區,連門面費都省了。
而且武大郎家的空間是足夠的,他們都能給武松隔一間屋子出來,而武松後來也沒在這裡住,空著就空著了。
武大郎在陽穀縣賣炊餅已經賣出一定的名氣了,繼續沿街叫賣很容易讓想買炊餅的人找不到他,買炊餅得看運氣,始終不如在店面裡方便。
但是大家發現沒有,武大郎偏不這麼做,他就要挑著擔子風裡雨裡地沿街叫賣,一點也不怕辛苦。
是他不懂嗎?不是,這跟北宋的稅收制度有關。
趙匡胤建國以後頒布了一個名叫《商稅則例》的法規,就是針對武大郎這種經商人士的稅收管理的,其中有一項寫得很明白:
流動攤販賣貨,收取的是「過稅」,一千錢收稅二十文,也就是2%的稅率;開設店鋪賣貨,收取的是「住稅」,一千錢收稅三十文,也就是3%。
這樣一看,武大郎為了合理逃避這1%的稅,所以堅持不開門面,挑著擔子沿街叫賣。
綜上所述,武大郎從清河縣搬到陽穀縣,首先是看重了東平府的財政負擔大幅度減少的政策紅利,然後是享受了客戶在稅收方面的優惠,最後又合理逃避了1%的商業稅,從這個方面來說,武大郎還真是一個挺有商業眼光的人,比很多人強多了。
好了,以上都是我一本正經地瞎扯,除了政策之外,其他都是小說內容,就當看個樂呵。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