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玄武門真正的對手,並非他的太子哥哥

李世民

历來說玄武門之變,一般就說到李世民殺兄與弟為止。乍看世民玄武門最大的對手是哥哥太子建成。

1.jpg

比較少說的是後半截:李淵很快把位子傳給了李世民。


一般史書,都不否認下面這段: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一堆人先入朝,在玄武門伏兵。

李淵將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裴矩們召來,準備仲裁。

建成元吉到玄武門,發現不對,調轉馬頭。李世民趕來呼喚。李元吉要射世民未遂。世民先射建成,之後尉遲恭殺元吉。

太子府進攻玄武門,再要攻擊秦王府。尉遲恭拿建成和元吉的首級給太子府的人看,太子府崩潰了。

至此,李世民殺了兄弟。

接下來才微妙:李世民怎麼處理父親的?


《舊唐書》很簡單:

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與齊王元吉同謀害己,率兵誅之。詔立秦王為皇太子,繼統萬機,大赦天下。

《新唐書》說李淵:

庚申,秦王世民殺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大赦。癸亥,立秦王世民為皇太子,聽政。

說李世民:

九年六月,太宗以兵入玄武門,殺太子建成及齊王元吉。高祖大驚,乃以太宗為皇太子。

世民殺建成與元吉,高祖大驚,於是以太宗為皇太子。

—— 為甚麼高祖大驚後,要立刻立太宗為皇太子呢?


看《資治通鑒》的大段場景描寫: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遲敬德入宿衞,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 上大驚,問曰:「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為?」對曰:「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衞。」上謂裴寂等曰:「不圖今日乃見此事,當如之何?」

蕭瑀、陳叔達曰:「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於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為姦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國務,無複事矣。」

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

時宿衞及秦府兵與二宮左右戰猶未已,敬德請降手敕,令諸軍並受秦王處分,上從之。

 

上乃召世民,撫之曰:「近日以來,幾有投杼之惑。」

世民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

李淵在海池泛舟 —— 明明是要帶重臣們仲裁兒子,為甚麼要在海池泛舟?

世民讓尉遲恭去宿衞,尉遲恭披甲帶兵器,到李淵面前 —— 戰鬥在宮外,尉遲恭進宮去宿甚麼衞?還帶兵器去?

所以李淵也問了:「你來幹甚麼?」 尉遲恭回答了。

李淵問左右該怎麼辦,群臣很聰明,「建成元吉本來沒啥功勞,秦王已經把他們殺了,陛下只要把國務委托給他,無複事矣。」—— 為甚麼非要把國務委托給世民才沒事?

李淵說是啊我一直這麼想,尉遲恭又請李淵寫手敕,李淵 「從之」—— 李淵不肯的話,尉遲恭會怎麼辦?

這一場完了,世民才進來,李淵安撫他,世民就哭了。

這還是說得比較溫和的。

20 世紀敦煌出土的《唐太宗入冥記》雖是虛構作品,卻有這麼句話:

「問大唐天子太宗皇帝在武德九年,為甚殺兄弟於前殿,囚慈父於後宮?」

所以真相更可能是:

世民入玄武門埋伏兵馬對付哥哥弟弟的同時,已經派人把李淵請到海舟上去了。

殺了哥哥弟弟,尉遲恭披甲帶兵器一身血去見李淵,把情況說明白了。

群臣說讓了就沒事了,李淵也給手敕了,李世民出來哭了。父子好了。


玄武門之變三天後,世民為太子,得了大權,成為大唐實際當家。

八天後,屈突通鎮守東都洛陽,關東不會有變了。

十二天後,李淵第一次表達了退位的想法。

一個月後,秦瓊、程知節、尉遲恭封將軍。又三天後,高士廉、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們分別宰相尚書地上任了。

兩個月後,世民登極,是個結果。

一切早在玄武門那天,塵埃落定。

兩個側面。

其一,《舊唐書・高祖紀》,寫李淵 「詔傳位於皇太子」;《新唐書》不寫李淵傳位,而寫 「皇太子即皇帝位」,後一種寫法極有趣,代表歐陽修的態度:

位子不是李淵給的,是世民自己拿的。

其二,世民殺了李建成後,又殺建成兒子安陸王承道、河東王承德、武安王承訓、汝南王承明、鉅鹿王承義,元吉兒子梁郡王承業、漁陽王鸞、晉安王承獎、江夏王承裕、義陽王承度 —— 這些都是李淵的親孫子,李淵無所表示。

所以玄武門之變,真正倒下的不止建成元吉,而是李淵。


 

但回過頭,卻又不能怪李世民。

畢竟李世民當時不只是和李建成,也和李淵,到了幾乎你死我活的地步。


 

先武德七年,李淵聽說李建成讓楊文幹舉兵的傳聞,大怒,又怕。

第一反應是找李世民謀劃,李世民安慰李淵說可以搞定,派人解決就行。

李淵的原話:

「楊文幹的事可能跟李建成有關,恐怕規糢很大;你自己去;你回來,立你為太子!我封李建成為蜀王,以後他能聽你的你就讓他活;他不聽你的,你對付他也容易!」

甲子,上召秦王世民謀之,世民曰:「文幹豎子,敢為狂逆,計府僚已應擒戮;若不爾,正應遣一將討之耳。」 上曰:「不然。文幹事連建成,恐應之者眾。汝宜自行,還,立汝為太子。吾不能效隋文帝自誅其子,當封建成為蜀王。蜀兵脆弱,它日苟能事汝,汝宜全之;不能事汝,汝取之易耳!」

——《資治通鑒》,下同。

當時李淵在仁智宮,怕被人偷襲,還帶宿衞南出山外了。

上以仁智宮在山中,恐盜兵猝發,夜,帥宿衞南出山外,行數十裡,東宮官屬將卒繼至者,皆令三十人為隊,分兵圍守之。明日,複還仁智宮。

在最危險時,李淵只相信李世民。這是他對世民的態度。

一著急就許諾他為太子了,君無戲言。

李世民出發去為李淵平亂,回頭李元吉和妃嬪們求了幾句,李淵改主意了。只說兄弟不睦,怪罪李建成手下幾個人。

世民既行,元吉與妃嬪更迭為建成請,封德彝複為之營解於外,上意遂變,複遣建成還京師居守。惟責以兄弟不睦,歸罪於太子中允王圭、左衞率韋挺、天策兵曹參軍杜淹,並流於巂州。

君無戲言。前腳還嚇得只敢相信世民,「立汝為太子」,後腳李世民一回家,這事過去了。

打獵。李建成讓李世民騎烈馬想害他。李世民發覺了。李建成再讓妃嬪去說話,李淵先召李建成李元吉,再召李世民進來,罵他:

「天子有天命,你幹嘛這麼急!」

——「我不給,你不能搶!」

李世民要求對簿公堂,李淵氣呼呼不肯;這時說突厥打來了,李淵又變臉,讓李世民謀劃打突厥。

每逢李淵需要打,就派李世民去打;打完回來,猜忌更加厲害。

大概,李淵的確信賴李世民;但把李世民當個很能打、很想奪自己位置的工具人。

上校獵城南,太子、秦、齊王皆從,上命三子馳射角勝。建成有胡馬,肥壯而喜蹶,以授世民曰:「此馬甚駿,能超數丈澗。弟善騎,試乘之。」 世民乘以逐鹿,馬蹶,世民躍立於數步之外,馬起,複乘之,如是者三,顧謂宇文士及曰:「彼欲以此見殺,死生有命,庸何傷乎!」 建成聞之,因令妃嬪譖之於上曰:「秦王自言,我有天命,方為天下主,豈有浪死!」 上大怒,先召建成、元吉,然後召世民入,責之曰:「天子自有天命,非智力可求;汝求之一何急邪!」 世民免冠頓首,請下法司案驗。上怒不解,會有司奏突厥入寇,上乃改容,勞勉世民,命之冠帶,與謀突厥。上每有寇盜,輒命世民討之,事平之後,猜嫌益甚。

李建成毒李世民未遂,李淵輕輕放過了:「李世民不能喝酒!以後別夜飲!」

其實是明白的,於是去跟李世民說了:你功勞大,但我不忍奪李建成的太子位;我看你兄弟不容,不如你去洛陽,建天子旌旗吧,就跟漢朝梁孝王似的。

—— 乍聽是好話,其實嚇死人。漢景帝和梁孝王的結果,梁孝王的下場,那都不算好。李淵這意思,李世民功勞已到了無可酬賞的地步了。

—— 更嚇人的是:本來李世民都要被派去洛陽了,李淵又改主意了。

上幸西宮,問世民疾,敕建成曰:「秦王素不能飲,自今無得複夜飲!」 因謂世民曰:「首建大謀,削平海內,皆汝之功。吾欲立汝為嗣,汝固辭;且建成年長,為嗣日久,吾不忍奪也。觀汝兄弟似不相容,同處京邑,必有紛競,當遣汝還行臺,居洛陽,自陝以東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漢梁孝王故事。」 世民涕泣,辭以不欲遠離膝下。上曰:「天下一家,東、西兩都,道路甚邇。吾思汝即往,毋煩悲也。」 將行,建成、元吉相與謀曰:「秦王若至洛陽,有土地甲兵,不可拷貝;不如留之長安,則一匹夫耳,取之易矣。」 乃密令數人上封事,言 「秦王左右聞往洛陽,無不喜躍,觀其志趣,恐不複來。」 又遣近幸之臣以利害說上。上意遂移,事複中止。

註意這個 「事複中止」 裡的 「」:

李淵對李世民變主意,真不是一次兩次的了。

天子不停地答應你,又不停變主意。想起來多瘮人?


 

陳叔達說李世民有大功於天下,性情剛烈,還是別動的好。

—— 這個 「且」 就很有神韻了:陳叔達已經感到,如果持續激化與世民的矛盾,會發生甚麼。

李元吉請求殺李世民,李淵的回答不是不舍得不該殺,而是:

「他有定天下之功,又沒明顯的罪過,殺他的理由呢?」

—— 不是殺不殺李世民,而是在找理由了。

建成、元吉與後宮日夜譖訴世民於上,上信之,將罪世民。陳叔達諫曰:「秦王有大功於天下,不可黜也。且性剛烈,若加挫抑,恐不勝憂憤,或有不測之疾,陛下悔之何及!」 上乃止。元吉密請殺秦王,上曰:「彼有定天下之功,罪狀未著,何以為辭!」

終於玄武門前夜了。

太白經天,傅奕密奏:「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 李淵把書狀給李世民看。

李世民的反應極有趣,他知道李淵要殺他了,於是:

要殺我,就是為王世充竇建德報仇;我如今枉死去見那些賊寇了!

—— 李世民這是自陳功勞:我滅了王世充竇建德為你取天下啊!不該枉死!

—— 反過來證明,此時世民不動手,真要死了。

—— 於是終於,玄武門。

 

己未,太白複經天。傅奕密奏:「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 上以其狀授世民。 於是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亂後宮,且曰:「臣於兄弟無絲毫負,今欲殺臣,似為世充、建德報仇。臣今枉死,永違君親,魂歸地下,實恥見諸賊!」 上省之,愕然,報曰:「明當鞫問,汝宜早參。」

話說,除了世民功高、建成為長之類因素,還有一點。

李世民與李淵,雖是父子,性格大不相同。

按《舊唐書》,李淵是:

「倜儻豁達,任性真率,寬仁容眾…… 屈己求可汗之援,卑辭答李密之書…… 優柔失斷,浸潤得行。」

李淵很豁達率真,寬仁大度,人比較不拘小節,也軟得下身段,但稍微優柔寡斷。

李世民,尤其年輕時,是剛烈熱情、果決沖動、敢於冒險。《新唐書》說他 「烈」,當然也好大喜功牽於多愛。朱熹認為世民做事是 「出於人欲」,文天祥說太宗 「血氣之暴,其心也驕」。

一個不拘小節、講感情但耳根子軟的老爹;一個性格剛烈果決的兒子。

早在起兵之初,就有個沖突:

李淵出兵,聽說老家出事,想回去;世民勸他大膽前進;李淵不聽。

世民於是嚎啕大哭,聲音嚮亮,逼得李淵細問他,於是世民說服了李淵。

李淵的優柔寡斷耳根子軟,世民的性格剛烈激進熱情,都在這個細節裡顯了出來。

高祖與裴寂議,且還太原,以圖後舉。太宗曰:「本興大義以救蒼生,當須先入鹹陽,號令天下;遇小敵即班師,將恐從義之徒一朝解體。還守太原一城之地,此為賊耳,何以自全!」 高祖不納,促令引發。太宗遂號泣於外,聲聞帳中。高祖召問其故,對曰:「今兵以義動,進戰則必克,退還則必散。眾散於前,敵乘於後,死亡須臾而至,是以悲耳。」 高祖乃悟而止。

——《舊唐書》

父子倆大概本來性格,也有點慢性子對急性子。

在家裡,這是小事,何況他倆也都重感情。如果只是今天我想吃饅頭,後來變主意不想吃饅頭,想吃綠豆粥了,嘟囔幾句就算了。

但成了高祖秦王,就很可怕了。


 

想李世民耳聞目睹親爹的言行,心路历程如何?

汝宜自行,還,立汝為太子。

上意遂變。

汝求之一何急邪!

上怒不解,會有司奏突厥入寇,上乃改容。

上每有寇盜,輒命世民討之,事平之後,猜嫌益甚。

將行…… 上意遂移,事複中止。

彼有定天下之功,罪狀未著,何以為辭!

「你去平亂,回來立你為太子!」

改變主意了。

「你怎麼這麼急想要這位子!」

突厥來了,你去打。

打完回來,更加猜忌。

「你去洛陽吧!—— 哦我又改主意了。」

「他功勞大,殺他沒借口啊。」

「你看看天象!說你要有天下,你看怎麼辦吧!」


 

終於,玄武門。

高祖與秦王,變成了太上皇與太宗。

倆人終於還算稍微和平地過了幾年。

只能說宮廷鬥爭,就這麼嚇人。

一旦涉及到位子,父子就不再只能是父子了。

只有天子不再是天子,秦王不再是秦王,太子不再是太子。

兒子才能當回兒子,爹才能當回爹。

來源:張佳瑋寫字的地方 微信號:zhangjiawei_1983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