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及深得光緒皇帝寵愛,在光緒帝人生裡留下重要記憶的珍妃。
而且千萬別認為,這是因為「選嬪妃」時沒選好。不信看看1852年清王朝「選秀女」的照片,赫赫有名的太後,就是在這一年被選為了秀女。可要是看看這一組「秀女」,就知前面那些「嬪妃照」的顏值水平,絕非偶然。
那麼,為甚麼清朝妃嬪的「顏值水平」,這麼出乎後人的意料呢?首先一個原因很簡單:清代選「嬪妃」,不看顏值。
清代的妃嬪,主要來自於秀女,而清朝選秀女,主要是從旗人家的女子裡選。在清代,凡是13至17歲有旗籍的女子,都必須在戶部備案,然後參加每三年一次的「選秀女」。而且從乾隆年間起規定,凡是沒有參加「選秀女」的旗人女子,都不許「婚聘」。每到選秀女時,參選的女子必須著旗裝,且不許身穿時裝。五六人一排參加遴選。而且在所有「參選標準」裡,「顏值」恰是最不重要的一項,相反更看重的是門第身份。
這種方法,照末代皇帝溥儀的回憶說,是「叫候選的姑娘排成一排,由未來的新郎當面挑撿,挑中了的做出個記號來」。直到溥儀「大婚」時,當時「大清」已經滅亡,規矩才算改了,改成「皇上」照著照片選人。當時溥儀選中了「最順眼」的文繡,可文繡別看長得順眼,但家境太過貧寒,因此只能做溥儀的妃子,做不成皇後。
相比之下,光緒皇帝的皇後隆裕,卻是以家世顯赫著稱,她本人是慈禧太後的親姪女,其父官居侍郎,伯父是廣州將軍,還和慈禧家結成了連襟。如此地位,也令她在暗箭不斷的大清後宮裡,一直穩坐皇後位置。
所以綜合說來,在清代的後宮裡,嬪妃們「擁有高顏值」,反而是個低概率事件。一個嬪妃的命運浮沉,背後糾連著多少家族博弈和利益關系。放在晚清年間的照片裡,「嬪妃顏值」自然也就超出了許多「歷史票友」的想象。
但另一個原因,卻也無比重要。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哪怕一個人的顏值再高,想用照相機把人「拍漂亮」,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當時的攝影技術,其實還處於嚴重的初級階段。如果我們仔細深扒那個時代,不同國家的老照片的話,我們就會發現,照片裡的「漂亮人兒」,真心是不多。如果想在照片裡「變漂亮」,那更不止是擺個姿態選個攝影角度的事兒,相反要經過精心的「形象設計」。
就以晚年酷愛照相的慈禧來說,為甚麼慈禧的「顏值」,在各類照片裡還算說得過去?慈禧拍照時,幾乎每拍一張照片,她都要經過精心化妝,甚至每拍一張照片,都要換上一身新衣服。那些巨幅的特寫照,她還要命人調上顏色,制成精美的彩色版。她的那些化妝照,更對光線、環境有著精心講究。在經過了這麼多精彫細刻後,我們才看到了那些「比較美」的慈禧照片。
而同樣是這些照片裡,為了突出慈禧的形象,那些陪在慈禧身邊的後宮嬪妃們,自然也要跟著靠邊站。由於拍攝角度和地位的不同,光彩照人的慈禧身邊,嬪妃的顏值自然也就大大矮化了。
慈禧的照片尚且如此,對於那些嬪妃們來說,普通相機臨時拍攝的照片,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基本很難把自己拍美。而且何止嬪妃們如此,就算是普通的小宮女,放在當時的相片裡,「顏值」也常被「掩蓋」。
值得一提的是,想拍出慈禧那樣「光彩照人」的效果,僅成本就不簡單。全部材料都要進口,底片更是昂貴的玻璃底片,從材料到拍攝過程到成像,每個環節在當時都是大把燒錢。而今天故宮博物院裡,依然保存著慈禧的上百張照片。參考一下拍攝照片時,大清朝水深火熱的危機,就知每一張光彩照人的相片背後,都是讓人痛徹心扉的燒錢。
不過,這樣的愛好,也叫曾被晚清皇室看做「妖術」的攝影技術,迅速在近代中國流傳起來,今天的我們,也可以因此看到那個時代,許多「實錘」且讓我們不堪回首的歷史風貌,對於歷史研究者來說,這也算一件幸事。
參考資料:
《慈禧攝影史話》
《故宮舊藏人物照片集》
《慈禧私家相冊》
《清宮選秀與美貌無關》
來源 朝文社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