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廉克飛
端午,今年這個端午是勢必不同尋常的端午,希望過了這個端午,所有的陰霾都能一掃而光。
中古的傳統節日太多,端午的來歷也是眾說紛紜,但是我發現無論是什麼樣的節日,延續到今日後,主題都變成了這兩種:吃和旅遊。
春節:吃……餃子?清明:農家樂。中秋節:吃……月餅?端午:吃……粽子?
其實古人的節日過得倒是比現代人過的更豐富多彩一些,例如唐代端午節俗就呈現出更加繁華熱烈的景象,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唐代端午節日活動不僅規模宏大,參加人數眾多,而且唐後期豪華奢侈之風盛行。在燦若繁星的唐詩中,描寫端午節俗的詩篇不勝枚舉,。
從唐詩中,我們可以窺測出一幅幅生動的民俗風情畫,體味出當時的各種人生期待與希望,描摹出端午節俗中千奇百怪的眾生相,從而更深切地理解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和其所表現的歡樂、祈福的願望。
粽子的眾生相
端午節在農曆的五月初五,即初五之節,又有「 端陽 」、「 重五 」 、「 重午」 等不同的名稱。在唐代,每個月的初五都可以稱為端午,但現存唐人的史料基本以農曆五月五日為端午,如唐玄宗在八月初五日生,當時人稱端午生。端午的來源有紀念屈原說、惡日說、夏至說等多種,但在唐代後,基本以紀念屈原說為主,故唐代詩人文秀在《端午》詩中云:「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是直臣冤。」
粽子當然是端午節的主角。西晉周處《風土記》中,就記載了在端午這天,人們用菰葉裹黍米做成粽子,再用濃灰汁煮爛而食,此時的粽子名「 粽」 或「 角黍」 ,自此,端午節吃粽子成為習俗,唐代仍沒有改變。
菰葉
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載:「 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糰角黍貯於金盤中,以小角造弓子,纖妙可愛。架箭射盤中粉糰,中者得食,蓋粉糰滑膩而難射也。都中盛於此戲說。」 你看看古人是不是比我們會玩,吃粽子也得吃出不同姿態。他們用射取粉糰角黍,以增添歡樂氣氛。
宮中的粽子吃的如此高雅,民間的粽子又是什麼狀態?我們且看看元稹《表夏十首》中所言,「 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 這一聯詩句說粽子猶如白玉,說明此時的粽子用料已不同以往用黍,而是用糯米作為材料,這也成為粽子用料的一大轉變,後世的粽子則在南北兩地出現白、黃分明的兩種顏色,段成式《酉陽雜俎》就記載:「 庾家粽子,白瑩如玉 」。
當時著名的粽子還有百索粽、九子粽等, 「 百索粽「 顧名思義綁縛了很多繩子, 南朝人賦予這種繩子一種唯美的名字——「 五色絲」,唐人把粽繩叫「 百索 」。那麼,「 九子粽 」是什麼意思呢?難道是上面綁了九根繩子?
No!其實這種粽子源於一種蒲草 ——九子蒲。
長得很像烤腸的蒲草
九子蒲是中國古代婚禮納彩必用的物品之一:「 婚禮納彩有 :合歡、嘉禾、阿膠 、九子蒲、朱葦、雙石 、綿絮 、長命縷、乾漆。」
九種物品全都有說辭:膠、漆取其固。綿絮取其調柔。蒲、葦為心,可屈可伸也。 (《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曾經說過:君當作磐石,且當做蒲絲。蒲草紉如絲,磐石無轉移。)嘉禾,是指一禾兩穗,兩苗共秀,三苗共穗等生長異常的禾苗,嘉禾代表分福。雙石,意思是雙方愛情堅固。
而「 粽子」又與 「 種子 」 諧音,寓意得子,所以用九子蒲葉裹粽,表達了多子多孫的美好祝愿。就連唐玄宗也不吝讚美之詞:「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溫庭筠在詩中也雲:「 盤鬥九子粽,甌擎五云漿。」
白居易一詩中也寫到:「 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 吃粽子配烤肉,這味道也是沒誰了。白居易的這首詩的名字是《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大家注意,題目中所寫的食粽不是在端午,而是在夏至,可見此時的粽子已從節令專用食品逐漸向飲食市場擴散,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手臂上系彩線可延壽
《荊楚歲時記》記有「 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攘毒氣。是日,競渡,採雜藥… …以五彩絲系臂,名曰闢兵,令人不病瘟。」 採艾和系五色絲是主要的民俗活動。
採集艾草懸掛門上,目的是防止毒氣的進入,如張鷟判文說 :「 紫艾攘災,大啟中州之俗」。有人將艾草編成人形或虎形,懸掛在門上,或者剪彩綢為小虎形,帖上艾葉,佩戴胸前,稱為 「 艾符 」。艾草是富含芳香油的驅蟲藥,再彎盤成老虎的形狀,時人認為它具有很大的威懾力。還可以將艾葉做成餛飩而食,以壓邪氣,再佐以有健胃作用的菖蒲酒,真是妙不可言,有詩感慨:「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鬢絲日日添頭白,榴錦年年照眼明。」
艾草
唐代人還會將五色絲線編織成帶,佩在身上,稱為「 長命縷」或「 五色縷」、「 續命縷」、「 朱索」等,此習俗見於東漢, 《風俗通》曰: 「 五月五日,色續命絲,俗說益人命」。
唐玄宗李隆基《端午二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詩中就有「 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張說也說:「 願齎長命縷,來續大恩馀。」年年端午年年佩,真的能「 益人命」嗎? 只不過是懷有一種美好的信念罷了。難怪有人會發出這樣的質疑:「 西施謾道浣春紗,碧玉今時鬥麗華。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新歌一曲令人艷,醉舞雙眸斂鬢斜。誰道五絲能續命,卻令今日死君家。」
一般而言,五色絲是係於臂上或佩戴身上,但褚朝陽《五絲 》中記載「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似將絲纏繞於截竹。其實無論是怎樣的一種形式,都表達了人們對生命的一種祈盼,這反映出唐人樂生、 重生的人生態度,他們追求幸福快樂的生活。
端午的鏡子能「 照妖 」
端午是重大節日,唐代皇帝都會在這天招請群臣宴飲、頒發節日禮物 、推恩及眾。
唐太宗就曾做飛白書,後世的宋仁宗也特別喜歡,李世民的飛白書筆勢驚絕,他對司徒長孫無忌、吏部尚書楊師道曰:「 五日舊俗,必用服玩相賀。朕今各賀君飛白扇二枚,庶動清風,以增美德」 。從太宗所言可知,端午以「 服玩相賀 」 由來已久 。唐太宗還曾在端午節賜給劉溫叟以執扇、角黍,端午節賜扇之風似始於太宗。唐代皇帝賜臣子衣服,臣子敬獻皇帝端午禦衣,都可以從太宗所言 「 服玩相賀 「 的角度來理解。
楊巨源《端午日伏蒙內侍賜晨服》中寫道「 彩縷纖仍麗,凌風捲復開。方應五日至,應自九天來。在笥清光發,當軒暑氣回。遙知及時節,刀尺火雲催。」 這首詩描述就是端午獲得賜衣。詩聖杜甫也在《端午日賜衣 》寫道 : 「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此詩為杜甫在乾元元年任左拾遺時所作。唐肅宗賞賜之物是宮女用細葛布等好布料織成的衣服,使詩人深感榮寵,「 意內稱長短,終生荷聖情」。而杜甫《惜別行送向卿進奉端午禦衣之上都》一詩,有 「 裁縫雲霧成禦衣,拜跪題封賀端午」則是進奉端午禦衣。
端午時節各地多有進奉,貢品種類繁多,無奇不有。 「 代宗之世,每元日、冬至、端午、生日,州府於常賦之外競為貢獻,貢獻多者則悅之。」端午即「 四節進奉」之一,唐人文集,多見端午進奉的文字。
其中揚州的進貢別具一格。工匠們在揚州地方長江中心的船上鑄造銅鏡,用以進貢皇帝,稱為「 天子鏡」。 《唐國史補》說:「 揚州舊貢江心鏡,五月五日揚子江心所鑄也。或言無有百煉者,或至六七十煉則已,易破難成,往往有自鳴者。」
白居易在《新樂府·百煉鏡》中先敘述製鏡過程:「 百煉鏡,鎔範非常規,日辰處所靈且祇。江心波上舟中鑄,五月五日日午時。瓊粉金膏磨瑩已,化為一片秋潭水。鏡成將獻蓬萊宮,揚州長吏手自封。人間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飛天龍。人人呼為天子鏡,我有一言聞太宗。太宗常以人為鏡,鑑古鑑今不鑑容。四海安危居掌內,百王治亂懸心中。乃知天子別有鏡,不是揚州百煉銅。」 可知這是一種經過多次煉製,工藝複雜,用玉屑磨光,塗有水銀( 金膏),極其珍貴的銅鏡。由於鏡背面鑄有飛龍浮雕,因而一般人是不能用的。
天子鏡背面
端午,是被古人賦予神秘力量的日子。端午生的人,被視為不祥之人。端午節合藥、鑄鏡,被賦予辟邪、強力作用。因此天子鏡在五月五日午時在江心鑄,白居易才會說這種鏡子能有靈性和神祇庇佑。我懷疑天子鏡是不是就是「 照妖鏡」 的雛形。
賽龍舟狂熱度堪比MMA
唐代的端午除了以上這些文雅的的項目,還有一項重要的娛樂活動——賽舟競渡。 《隋書 》裡記載 :「 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因而鼓棹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 。這一論點當然大家都很熟悉,為後人所承襲。
如儲光羲的《觀競渡》:「 大夫沉楚水,千祀國人哀。習棹江流長,迎神雨霧開。標隨綠雲動,船逆清波來。下怖魚龍起,上驚鳧鴈回。能令秋大有,鼓吹遠相催。」 白居易的《和萬州楊使君四絕句·競渡》:「 競渡相傳為汨羅,不能止遏意無他。自經放逐來憔悴,能校靈均死幾多。」
《全唐詩 》中紀念屈原的詩作,多達數百篇。可是通過這些詩篇我們會發現唐代的端午競渡,已經逐漸失去了緬懷屈原的感傷。紀念屈原,已經退化為全國上下歡度端午節的一個口實,這很像我們現代人,過五一勞動節,試問有誰是奔著「 勞動」二字去過節的?
唐人在過端午時更感興趣的是競渡活動的狂歡色彩,大唐的百姓需要節日之際的狂歡,為他們疲憊的身心造設一片僅供暫棲的綠蔭了,因而競渡衍成一種聲勢磅礴的競賽運動。為了衡量競渡的勝負,唐人創造了一種比賽制度,這個詞語一直流傳到現在,那就是「 錦標賽」 制度。即指在龍船劃到終點的時候以搶奪浮標來判斷勝負,搶得頭標的人就是比賽的冠軍,這是所有龍舟賽手的夢想,奪得後自然欣喜異常。
唐人賽龍舟
鼓聲擂動,船隻齊發,爭先恐後,驚嚇得水鳥亂飛,只為奪得錦標。儲光羲在《官莊池觀競渡》一詩中寫道: 「 落日吹蕭管,清池發棹歌。船爭先後渡,岸激去來波。」 蕭管奏鳴古老的祭祀樂章,船夫唱起高亢激越的船歌,樂聲、歌聲、水波聲合奏出一曲壯闊的交響樂。
把競渡寫得最為傳神的是張建封的《競渡歌》,洋洋灑灑幾十字,把競渡的激烈場面、圍觀的喧囂氛圍描寫得淋漓盡致:「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蜺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橈,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只將輸贏分罰賞,兩岸十舟五來往。須臾戲罷各東西,競脫文身請書上。」
這次競渡的地點在岳州,而且是兩兩比賽,圍觀的人不僅有州郡長官,而且通過「 羅衣」、「 銀釵」來看,還有很多小姐姐。整個比賽過程吃瓜觀眾喊聲突發、驚天動地,作者以「 虹霓暈」 形容錦標五彩繽紛,令人五花繚亂。參賽者和觀賽者情緒都十分亢奮,雙方十艘船比賽了五次,使競渡又掀起了一個高潮。
「 須臾戲罷各東西」 中的「 各東西」意思是比賽結束後各自分開,「 競脫文身請書上」 的意思是剛賽完,輸方不服,雙方又脫了上衣,露出刺花的身體,請求再決雌雄。讀到這裡,我彷彿看到是一場梁山好漢們在劃龍舟競渡。
這場比賽規模還不算最為龐大的,有時候參賽船多達三十六艘,參賽人員多達三千,則每船有近乎百人,規模可謂熱鬧。有詩為證:
雷奔電逝三千兒,彩舟畫楫射初暉。喧江雷鼓鱗甲動,三十六龍銜浪飛。靈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綠草斜煙日暮時,笛聲幽遠愁江鬼。
從唐代詩詞可以看出來,大規模龍舟比賽刺史皆親臨賽場,故多於比賽前,要搭好彩台,而且這種彩台,有時候不是搭建在岸邊,很多時候是用多隻小船搭載,並非直接搭在岸上,可謂因地制宜。
唐代的競渡主要是在南方,當然和南方的江河湖泊眾多息息相關。北方由於環境條件的限制,競渡活動遠遜於南方。但從唐代帝王本紀和應制詩來看,唐朝的皇帝也觀競渡,卻只能局促於「 池」 或「 溪」而已,而且,此類競渡純為取樂,不一定在端午才舉行。 《舊唐書 》記載:「 六月己亥,帝幸西溪觀競渡」 。
唐代的端午,在繼承傳統民俗的基礎上,又往往不在意或淡化其初衷,端午雖名未變,但實質內容還是發生了變化。端午原有的逐疫避邪色彩逐漸退隱,娛樂性質則明顯加重,世俗精神也更為強烈。
唐代詩人不再一味讚揚屈原「 殉道殉理想殉民族的精神,出於政治形勢和個人境遇,竟然從屈原事蹟吸取「 教訓」,多少摻雜了「 明哲保身」的意味。此種思想,和端午紀念屈原的初衷,背道而馳。不知後世之人在過端午的時候,是否還能知道「 屈原」倆字。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