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小昭
本來,一般來說,想知道梁山好漢們有多高,根本不需要寫一篇文章,做幾道數學題就搞定:
宋代一尺等於31.68厘米,那麼」身長八尺」的武松、林沖和魯達2米5以上,」身長九尺」的盧俊義2米8,」身長一丈」扛帥旗的鬱保四3米多高;
「不滿五尺」的武大郎就是1米5高,夠讓郭小四踮起腳尖45°仰望了;
宋江「身軀六尺」,書中多次說他」面黑身矮」」矮矬」,按照這個演算法,他最少也有1米8高——我從小就說嘛,語文課上就不能寫數學作業,這演算法肯定不對。
宋代的人真的有那麼高嗎?據《宋史·兵志》載,當時的招兵標準就是身高,薪俸標準也是身高。
徵兵的身高標準,肯定需要參照當時人們平均身高來定。
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全國18歲及以上成年男性平均身高167.1cm,而現在的徵兵入伍身高標準是男性160cm以上。
來看嘉佑二年的數據:
「一千者以五尺八寸、七寸、三寸為三等。奉錢七百者,以五尺七寸、六寸、五寸為三等。奉錢五百者,以五尺六寸、五寸五分為三等。奉錢四百者,以五尺五寸、四寸五分為二等。奉錢三百者,以五尺五寸、四寸五分、四寸、三寸、二寸為六等。奉錢二百者,以五尺四寸、三寸五分、三寸、二寸為四等。」
也就是說,當兵的身高要求最低五尺二寸(約164㎝),月薪二百文;五尺六寸(177㎝)以上,月薪五百文;五尺七寸(約180㎝)以上,月薪七百文;身高五尺八寸(約183㎝)以上,月薪一千文……
由此可推,宋代男的身高主要是1米65到1米85,六尺(約186㎝)及以上的是有但不多;
而能長到身高2米以上的就是世間罕有的珍稀型人才了。
《宋史卷三十八》載,開封有個人叫戴興,不到二十歲就有七尺(約221㎝)高。
宋太宗出差時直接帶他回去任」禦馬左直」,就是皇帝騎馬時站在左邊的儀仗。有了他,太宗每次出門都覺得威武加倍(腦補姚明為你前方開路),後戴興一路晉陞做了定武軍節度使。
這麼看來,雖然寫的是宋代的故事,水滸人物身高卻不能以宋時尺標來算。
看看關勝和朱仝的座次,想想呂方和郭盛的待遇,就該明白,施大爺和老羅是師徒,水滸永遠要和三國在一起——
《三國演義》取材於史書《三國志》 ,好就在《三國志》裡有身高的就沒幾個,俗話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高矮胖瘦。以至於《三國演義》說是多高,誰也不能說不是。
按三國時的一尺約24.2cm,再來看水滸人物的身高就合情理了:
武大郎」身高五尺」,差丟丟才1米2。對潘金蓮來說,這就不是高矮的問題,而是侏儒和正常人的紅與黑。
宋江」六尺身軀」,1米45正好跟郭小四勾肩搭背;
「七尺五六」的楊志1米8左右,在北方身高都是最普通無特色那種,」天暗星」就是這樣,到哪兒都發不了光;
盧俊義有2米2,真是」高富帥」玉麒麟啊;
關勝(八尺五六)和朱仝(八尺四五)1米96到2米出頭的樣子,很接近關帝廟的泥塑。
「身長八尺」也就是1米85到1米9多,有神叨叨的公孫勝,最能打的武松、魯智深和林沖三個,海賊王李俊,巾幗梟雄孫二娘,醜郡馬宣贊和石勇,高大威猛就是指的他們了;
事實上,隨便你切換朝代,用哪個標準算出來的身高也有可能是你的錯覺。
比如黃曉明的身高,即便是在視頻網路科技發達的今天,都仍是一個謎。
原因還是國家沒有統一度量衡。
如在同一個歷史時期,尺度也有大小之分。如商代的骨尺1 尺約16.95㎝,而牙尺的1尺約15.78㎝;清朝的營造尺是32㎝,裁衣尺35.5㎝,律尺是25.9㎝;
有時在不同的應用領域,尺度的標準也不同。如明代的量天尺(24.6㎝)、營造尺(32㎝)、裁衣尺(34.5㎝、量地尺(32.65㎝)。
雖說有尺子,可一旦事關身體髮膚,丈量是不可能丈量的。
據徐霞客的好朋友,明代學者陳繼儒在《壽江陰徐太君王孺人八十敘》中寫到,很多人的身高就是在見面時目測,估摸個大概就記錄下來了。
所以……這些數據全都是估的!估的!估的!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