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馬生來就是註定上跑道的,一些登上澳門賽馬場,一些跑進山西娘子關。
每年正月十六,數十匹馬都會聚集在山西娘子關鎮的下董寨村,進行一場鄉村跑馬。
沒有裁判員,沒有大屏幕,也沒有現代化看臺,但從現場氣氛上來看場面完全不輸澳門賽馬。
甚至不用花錢買門票,任何人都可以來去自如,其實不像賽馬,更像是一場狂歡節,當地的伍德斯托克,只不過主角是馬。
村子裡一條寬3米,長400多米,由青石板鋪成的巷子就是整條跑道的全部。
和澳門賽馬坐在觀眾席上觀賞不一樣,山西的跑馬排觀眾可以站在跑道邊上,擁有絕對沉浸式的觀賽體驗。
從各地趕來的觀眾像沙子一樣把整條街填滿,人群中留給馬的通道基本上只剩下一條縫隙。正所謂速度險中求,騎手既要跑出速度,又得註意路人安全。
看馬時脖子可以向前伸的臨界長度是多少,雖然當地村民早已心中有數,但被馬頂飛還是偶有發生。
除了要防止馬跑太快撞到人,還得留心別讓馬之間較上勁。
之前就有一頭公馬當著現場幾百號人註視的眼睛,突然跪地向一頭母馬表白的浪漫場景發生。
這幾年,跑馬排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攝影愛好者註意,為了捕捉一晃而過的跑馬畫面,同時兼顧保住昂貴的鏡頭,他們陷入了兩難。
「不能站太靠前,不然攝像頭很容易被撞爛,」扛著攝影機器同時還得有風騷的走位,才可以捕捉到能在朋友圈裡收獲數百個贊的畫面。
有經驗的攝影老手天沒亮就搶占機位調好了參數,因為快門速度不夠,連馬尾都拍不到。
一些觀眾早就不滿足於地面的單一視角,為了看到更遠,他們選擇翻牆搶占民宅屋頂的制高點。
往往一大早馬都還沒吃飽,當地村民和游客的較量就先在屋頂拉開。幾個為了保護自己家的無奈村民只好尋求其他途徑的援助。
但是當鑼鼓聲嚮起的時候,所有人都會放下爭執,將目光拉回馬路。
因為錯過今天這場跑馬排,就得再等一年,誰也不想讓自己的腎上腺激素過期。
平時從事農田勞作的村民,爬上馬背瞬間變成威風凜凜的騎兵。
馬上不裝馬鞍,騎馬的人雙腿緊夾馬身,飛奔而過。有的騎手為展示騎術的高超,把雙手放開,支起身體像一架貼地飛行的滑翔機從巷子掠過。
村裡正當年的未婚男子,都不會放過這個絕佳的展示自我的機會,他們也是跑馬排的主力選手。
但如果不幸失誤落馬,他將很可能失去村裡三年的擇偶機會。
技術全都是靠磨練出來的,被馬甩下是常有的事情,跑得快群眾的呼聲高,被馬甩下呼聲更高,當地人已經見怪不怪。
「騎馬的要領很簡單,抓緊馬繩,夾緊馬背,我們這兒的孩子都是騎上馬背就跑,摔幾次就會騎了。」
和西班牙鬥牛一樣,下董寨村的跑馬排是一項真正的全民運動。
小到十幾歲的小孩,大到六十幾歲的老人,無論男女,都可以上馬飛奔一顯身手。可以想象在古代,這個地方很有可能全民皆兵。
為防路滑,當地村民專門在青石古道上撒下許多爐灰,駿馬飛奔的時候塵埃飛揚,沒想到卻意外營造出一番史詩般的場面。
跑馬排進入高潮,會出現一位扮演古代信使的騎手,他頭紮紅綢,反穿羊皮襖,身後背著10多斤的串有銅鈴的木架,奔馬呼嘯飛馳,串鈴作嚮。據說木架上放的全是十萬火急的雞毛信,所以擔任這個角色的通常是村裡最好的騎手。
下董寨村是出娘子關,連接山西河北兩地的必經之地,自古以來民間商旅車馬不斷,官府信使馳騁往來。
相傳跑馬排起源於唐朝,是當時駐紮娘子關的唐軍信史傳遞資訊的一種方式。
每當邊塞事急、地方有災或有其他要事,信使便沿驛道馳馬急奔向朝庭告急。久而久之,民間將這種國事活動演變為一種歡慶五穀豐登,祈禱國泰民安、萬事如意的民俗娛樂活動,流傳至今。
作為一年中最隆重的活動,跑馬排寄托著下董寨人的期盼。雖然時代在變,但跑馬排的風俗卻已融入下董寨人的血液,從這裡出去的人不管離家多遠,工作多忙,每逢農歷正月十六都會回鄉參加盛會。
結束了一天的跑馬活動,晚上從外地回來的人們圍坐在一起,他們把馬牽進馬圈,並在屋裡打開一瓶酒,放下一天的疲憊,和家人團聚。
月明星稀,酒過三巡,他們期待下一年,噠噠的馬蹄聲再次在巷子的深處回嚮。
村子裡的古街,曾經有往來的信使和商旅,一千多年過去了,那些都已經消失,只有跑馬排依然保留下來。
「青石懸崖立村寨,尚武跑馬古風存」,這是當地人對下董寨村的描述。揚鞭跑馬,千百年來,下董寨村就是用這樣的儀式迎接春天的來臨。
資料
《娘子關前跑馬排》
山西日報《鄉土:娘子關下跑馬排》
《陽泉下董寨村跑馬排紀錄片》
劉可老視頻
來源: 不相及研究所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