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偽神」篡位的女王,終於決定不忍了

文:橫濱飛翼 

 由網飛出品的迷你劇《後翼棄兵》(又譯《女王的開局》)在播出之後廣受好評,在美國影評網站爛番茄上獲得了100%新鮮度的評價,在豆瓣上更是被打出了9.0的高分。不僅如此,《後翼棄兵》還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陣國際象棋熱潮,對於許多剛剛接觸國際象棋的人來說,《後翼棄兵》是他們的領路人。
《後翼棄兵》劇中的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6、70年代,主角是個虛構的名叫貝斯-哈蒙的美國孤兒,在沒有國際象棋比賽經驗的情況下,貝斯-哈蒙參加了國際象棋比賽並連連取勝。在下棋的過程中,她不斷結識新朋友,磨練自己。故事的最後,貝斯-哈蒙戰勝了她最害怕的對手、來自蘇聯的國際象棋冠軍瓦西裡-博爾戈夫(男性),並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劇中,解說員說道:「她(貝斯-哈蒙)的水平是他們完全比不了的,她最非同凡嚮的地方在與她是女棋手。雖然俄羅斯也有諾娜-加普林達什維利這樣的女棋手,但加普林達什維利是女子比賽冠軍,從來沒有和男性較量過。」

然而正是這句話惹了大麻煩,讓已經80歲的諾娜-加普林達什維利本人大為惱火。9月16日,加普林達什維利向洛杉磯當地法院提起訴訟,控告網飛和《後翼棄兵》劇組誹謗,並要求500萬美元的賠償。
加普林達什維利
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

按照《後翼棄兵》的劇情,貝斯-哈蒙擊敗宿敵boss博爾戈夫是在1968年。而在現實世界的1968年,加普林達什維利已經拿到了2次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和2次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冠軍——即便是編出來的劇情,虛構的美國人貝斯-哈蒙在《後翼棄兵》中的成就也遠遠無法與她相比。

而且,加普林達什維利很早就開始和男子同臺競技了,早在1963年,加普林達什維利參加了在英國黑斯廷斯舉辦的國際象棋公開賽,首次與許多男性棋手過招,之後她的對手不再只是女性。

加普林達什維利實力超群,曾有過1對28的車輪戰記錄,許多男性國際象棋特級大師也不是她的對手,她的手下敗將就包括保羅-凱列斯、斯韋托紮爾-格裡戈利奇、詹姆斯-塔揚和米哈伊爾-塔利等,其中凱列斯和格裡戈利奇幾乎是當時世界上最出色的象棋大師,而塔揚和塔利則分別是美國和蘇聯的國際象棋冠軍,塔利還在1957年獲得了國際象棋大師的頭銜。
和男棋手對決的場景隨便就能搜出一堆
鑒於加普林達什維利在國際象棋領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蘇聯政府在1966年授予她列寧勛章,當時她只有25歲。

按理說以上的榮譽已經很嚇人了,但對加普林達什維利來說這不過僅僅只是一個開始,此後加她又在1969年、1972年和1975年三度奪得國際象棋世界冠軍,還在1969年、1972年、1974年、1978年、1980年、1982年、1984年、1986年和1992年9次奪得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冠軍。1978年的時候,加普林達什維利成為了首位獲得國際象棋特級大師稱號的女性棋手。

1992年,蘇聯解體,此時已經51歲的加普林達什維利開始代表格魯吉亞(是的,《後翼棄兵》甚至弄錯了她的種族)參加女子國際象棋奧林匹克,並幫助格魯吉亞獲得冠軍——這是格魯吉亞獨立後在體育領域獲得的首個冠軍榮譽,加普林達什維利因而被視為格魯吉亞的民族英雄。值得一提的是,加普林達什維利還是格魯吉亞國家奧委會的首任主席,她擔任此職位一直到1996年,當時格魯吉亞的民間普遍反映是:「在格魯吉亞國內還有人比她更適合這個職位嗎?」。

格魯吉亞本就是國際象棋強國,但加普林達什維利的奪冠不僅激發了格魯吉亞人的愛國熱情,更讓他們堅信國際象棋是自己的優勢項目。獨立初期的格魯吉亞經濟並不富裕,但當時的格魯吉亞政府還是在國際象棋上加大了投入,國際象棋在格魯吉亞也得到了普及,在巔峰時期,格魯吉亞的國際象棋人口一度占到了人口總數的80%(幾乎全民下棋),格魯吉亞也在1994年和1996年連續衞冕女子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冠軍。

不僅是在格魯吉亞,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國際象棋界對加普林達什維利也極為推崇,直到今天仍然有俄羅斯棋手苦心鑽研她的棋譜。俄羅斯前國腳傑尼索夫就是加普林達什維利的忠實擁躉,2012的歐洲杯前夕,傑尼索夫受邀為歐足聯錄制紀錄片,在紀錄片中傑尼索夫展示了自己的國際象棋技巧,並表示自己師承自加普林達什維利。

加普林達什維利的威名遠播宇內,她今年過80歲生日的時候,多國政要、各類明星都送來生日祝福,甚至連梅西都贈送給了她一件自己的簽名球衣作為生日禮物。國際象棋聯合會還在格魯吉亞舉辦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國際象棋比賽。

總而言之,無論是取得的榮譽還是對國際象棋發展做出的貢獻,加普林達什維利都值得讓她被世人頂禮膜拜。至少在國際象棋領域,加普林達什維利是真正永遠的神。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為甚麼加普林達什維利會對《後翼棄兵》這部劇如此憤怒。一個行業裡最頂尖裡程碑般的人物,卻在相關背景的影視作品裡被短短幾句話一筆帶過,附以完全錯誤的介紹,成就被張冠李戴巧取豪奪。換角度對比一下,倘若有一天網飛拍一部桌球題材的電視劇,美國女主一人幹翻全世界拿下大滿貫,鄧亞萍或者張怡寧完全被當做配角甚至成了手下敗將,想必中國的觀眾也一定會血壓飆升吧。
加普林達什維利的律師在採訪中說:「《後翼棄兵》劇組為了體現一個虛構人物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抹殺了真實人物實際取得的榮譽和成就,更何況這個真實人物至今還健在。網飛和《後翼棄兵》這樣做僅僅是為了增強這部劇的戲劇性,我們無法接受為了構造一個虛假的傳奇而抹殺真正傳奇的做法。」

而加普林達什維利自己則說:「他們試圖塑造一個為其他女性開辟道路的虛構角色,但在現實中我已經開辟了道路,激勵了幾代人,(但在這部劇裡)我的整個人生都被劃掉了,好像這並不重要一樣。」

贏麻了的女王

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講,貝斯-哈蒙這個虛構人物與加普林達什維利實際上有著許多相似之處,甚至可能哈蒙的人設本就參照了加普林達什維利也說不定。比如貝斯-哈蒙是個天才、沒有比賽經驗,初次參賽就能連連告捷、有一位貼心的啓蒙教練……加普林達什維利也是如此。
不過不同的是兩人的家庭背景,加普林達什維利不是孤兒,她於1941年出生在格魯吉亞一個叫祖格迪迪的小鎮,那時候格魯吉亞還是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她的確從未專門學過國際象棋,國際象棋的知識來源於她的四個哥哥。在當時,國際象棋只在城市裡流行,農邨很少有女性會下國際象棋。

在加普林達什維利12歲那年,她所在的小鎮組隊到格魯吉亞港口城市巴統參加格魯吉亞國際象棋兒童錦標賽。由於蘇聯當時的比賽要求每隊必須都得有女棋手(女權正統在蘇聯?),所以隊長聽說只有她懂一點國際象棋的知識後,便硬著頭皮拉著她去參加比賽。本來隊長以為加普林達什維利只能起到湊數的作用,但沒有想到沒有比賽經驗的她竟然取得了全勝戰績,這讓在場觀眾大為震撼。

同樣被震撼到的還有格魯吉亞著名國際象棋教練卡爾塞拉澤,他在賽後急忙找到了加普林達什維利的父母,要帶他去格魯吉亞的首都第比利斯。加普林達什維利的父母還以為又要去參加比賽,但卡爾塞拉澤卻斬釘截鐵的說道:「我帶她去第比利斯是因為她以後要在那裡學習國際象棋和生活,而且以後很有可能她會去更大的城市,比如莫斯科。」拿棋子的就是卡爾塞拉澤

13歲的時候,加普林達什維利來到了第比利斯,住在自己的阿姨家,並在第比利斯少年宮接受卡爾塞拉澤的培訓。1956年,只有15歲的加普林達什維利成為了格魯吉亞的全國冠軍,當時第比利斯的報紙採訪她和卡爾塞拉澤,加普林達什維利向自己的恩師表示感謝,而卡爾塞拉澤對記者說道:「她不需要感謝我,而是要感謝她自己的天賦。她生來就是下國際象棋的料,現在我都快不是她的對手了。」

在《後翼棄兵》裡, 貝斯-哈蒙最大的對手是博爾戈夫,而加普林達什維利同樣也有自己的勁敵。在加普林達什維利成為格魯吉亞冠軍之後,棋後伊利紮薇塔-貝科娃成了橫亙在她與蘇聯冠軍之間的唯一阻礙。

貝科娃是第三位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冠軍,加普林達什維利所學的教材甚至都是她編撰的,她是國際象棋在蘇聯推廣的絕對功臣。加普林達什維利在此前與貝科娃進行了幾次練習對抗,都被貝科娃擊敗。不過貝科娃心裡非常清楚加普林達什維利的潛力深不可測,她誠懇的對加普林達什維利說:「你並沒有輸在你的技術上,而是你的心態上,等你更成熟的時候,你的時代肯定會到來。」

一生之敵貝科娃

然而貝科娃也沒想到,加普林達什維利的心態成熟只需要1年。1962年,加普林達什維利在世界冠軍賽中積分9比2(7勝4和)戰勝貝科娃,成為第五位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冠軍。在她戰勝貝科娃回到第比利斯後,幾乎全格魯吉亞的人都去第比利斯火車站接她,她甚至被群眾擠到了火車下面,是警察把她從車輪底下拽了出來。

此後加普林達什維利聲名鵲起,她被頻繁邀請參加國際公開賽,甚至在1977年的一屆國際象棋公開賽中作為唯一的女棋手參加比賽,最終與其他三位男棋手並列第一。加普林達什維利的職業生涯可以用「常勝」二字來形容。即便在上了年紀之後,她還參加過老年國際象棋大賽,並將冠軍收入囊中。

在《後翼棄兵》中,貝斯-哈蒙在孤兒院時頻繁被註射鎮定類藥物,這讓她在長大後對酒精和藥物產生了依賴(這大概是美國影視圈對底層天才人設的刻板印象,或者說他們覺得主角必須這樣才合理)。

這一點加普林達什維利完全不同。加普林達什維利說:「我很少出現焦慮或是情緒不穩定的情況。當需要調節情緒的時候,我也不會用酒精或是藥物。我會選擇看書,只有書籍才能陶冶人的品行。」此言非虛,除了國際象棋之外,加普林達什維利還是個文學鑒賞家,雖然已經80歲,但她依然可以大段背誦屠格涅夫、大仲馬的經典作品。被重新打扮的「歷史」

加普林達什維利曾經說過:「我在世界上已經沒有甚麼榮譽可以贏的了,因為幾乎所有的國際象棋比賽我最終都贏了。」然而如今,她卻在退役多年後被迫再度出山,去與侵犯自己名譽權和榮譽的網飛展開博弈。目前來看,這宗官司很不樂觀,因為網飛很客氣的表示「尊重加普林達什維利和她所取得的輝煌成績」,但是「加普林達什維利的指控毫無根據」,並會積極地打這場官司。

前南斯拉夫發行的國際象棋郵票中的加普林什維利,同一套系列郵票還有中國棋後謝軍

而且加普林達什維利可能想不到,曾經視她為民族英雄的格魯吉亞人,竟然也不是鐵板一塊。有人選擇站到了網飛的一邊,格魯吉亞政治家尼卡-格瓦拉米亞就公開指責加普林達什維利「自私、可恥、甘當金錢的奴隸」。

這件事情的本質原因在於,加普林達什維利所取得的榮譽中,很多榮譽都算在了蘇聯的頭上。一些格魯吉亞人將蘇聯和俄羅斯視為格魯吉亞的敵人,並認為加普林達什維利算不上格魯吉亞的民族英雄,反而是給蘇聯和俄羅斯賣命的「格姦」。不過好在抱有這種思想的格魯吉亞人並不占多數,絕大多數的人還是支持加普林達什維利的。

加普林達什維利此次狀告《後翼棄兵》,也不由得讓人想起了之前由HBO出品的《切爾諾貝利》。雖然《切爾諾貝利》同樣收獲了不錯的反嚮,但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對這部作品的「改編」買賬,俄羅斯的塔斯社曾這樣評價《切爾諾貝利》:「HBO在《切爾諾貝利》中又一次展現了他們教科書般的宣傳手段,他們告訴世人真相,然而並沒有告訴世人全部的真相。他們讓真相與虛構的故事相結合,這樣一來人們只要看到了部分真相,就會相信虛構的部分也是真實的。」

這一次,塔斯社同樣對《後翼棄兵》做出了評價:「為了樹立一個偽神,必須將真神踩在腳下。只要偽神一直存在,真神就會被人所遺忘,那時真的就會變成假的,假的也會成為真的。」

俄羅斯將西方媒體的這種行為稱為「解構主義宣傳」,這是西方媒體在冷戰時期最常用的手段,西方媒體對這一手段的應用在蘇聯解體之後達到了高峰,直到今天仍然屢試不爽。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蘇聯解體後,美國媒體曾經一度大肆宣傳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女性宇航員是賴德,而不是蘇聯宇航員捷列什科娃,他們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撰寫了大量的質疑文章,導致今天歐美許多人認為賴德才是進入太空的第一名宇航員(實際上是第三個)。人類第一個女宇航員捷列什科娃

類似的操作還有西方媒體在近年來針對二戰的大規糢宣傳,仿佛美國和英國才是二戰抗德主力,在潛移默化中對蘇聯的貢獻巧取豪奪,試圖改變後世對這場戰爭的認知,真應了蘇聯電影《解放》中的那句經典臺詞,「最後插手打架的人,事後比誰都能吹」。

這次借優秀文藝作品夾帶私貨的做法算是踢到了鐵板。而加普林達什維利狀告《後翼棄兵》或許也是一個信號:輿論戰爭會在你察覺不到情況下在你身邊打嚮,即便是看似最人畜無害的體育領域,也有可能成為沒有硝煙的戰場。

來源:後廠邨體工隊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