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流血又流淚

戚繼光

文:華偉552

1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錚錚鐵骨的漢子,危難來時,他們總是沖到百姓前面。

此所謂,中國總是被他們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

戚繼光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位。

這個以岳飛為終身偶像的軍人,早在在500年前,就燃燒他的卡路裡,打得日本人滿地找牙。

yyds……

不僅如此,他還將兵器、戰術上的思考上升為理論,撰寫了《紀效新書》、《練兵紀實》、《蒞戎要略》、《武備新書》等理論書籍。

可謂特別能戰鬥,特別會總結。

2

戚繼光,祖籍安徽定遠,公元1528年,出生於山東登州。

老戚家為啥從安徽跑到山東呢?這是因為戚繼光的爺爺的爺爺戚祥,是明太祖的老鄉。

戚祥曾做過朱元璋的親兵,後來遠徵雲南時光榮陣亡,老戚家也因此成為軍烈屬,子孫世襲明威將軍。

後來,戚繼光的爺爺戚宣出任任登州衞指揮僉事,戚家便常駐登州。

指揮僉事:正四品,相當於現在的大校軍銜。主要負責輔助指揮使,分管訓練和軍紀工作。

正因為世襲武官這層關系,戚繼光的家境還不錯,老爹戚景通對兒子的教育也很從容。

他不僅把老戚家的看家武藝傳授給戚繼光,還教導戚繼光系統學習《孫子兵法》等軍事寶典。

當然,儒家經史,也是必讀書目。

外練一身腱子肉,肚裡藏著詩和書。這樣的戚繼光,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颯」。

公元1544年,戚景通去世,年僅16歲的戚繼光成了登州衞指揮僉事。

作為一名中高級武官,戚繼光起初並不負責打仗,他的任務是屯田,也就是種地。

和軍隊裡的炊事班一樣,稍有點憋屈。

3

公元1546年,風雲突變,登州地界出現了倭寇

十四世紀初葉,日本進入南北朝時期,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戰,爭權奪利。在戰爭中失敗了的一些南朝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歷史上稱之為「倭寇」。

這非常反常,倭寇不是第一年鬧,但以前只在江南沿海一帶,如今居然已經擴散到了山東半島。

可見倭寇的業務拓展能力,不是一般的強。

嘉靖三十四年,曾有一支70人的倭寇從浙江登陸,一路燒殺搶掠,直逼南京。

當時的南京是副都,有常駐軍12萬人。但是12萬對70,竟然費了好大的勁才取勝。

倭寇雖然被打跑了,但大明軍民傷亡竟然有4000人之多,簡直讓人不敢相信。

19歲的戚繼光行走在倭寇劫掠過的邨落,憤怒寫下名句——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想殺敵還得有個舞臺,屯田的人有自己的任務,不能越界。

直到公元1553年,在當朝牛人張居正的推薦下,戚繼光才出任山東防倭署都指揮僉事,主責是打擊山東沿海一帶的倭寇。

經認真分析,戚繼光找到了倭寇問題的癥結所在:敵人之所以猖獗,是因為山東沿海有漢姦。

那些漢姦往往是地主老財,他們故意給倭寇傳遞情報,打劫之後,又從倭寇那裡分得財富,從而形成一條沾滿人血的產業鏈。

戚繼光下令,拘捕勾結倭寇的史辰、李氏等大漢姦。

除掉帶路黨之後,侵入山東的倭寇立刻成了瞎子聾子,在山東半島再也占不到任何便宜,盡數散去。

戚繼光的首秀,獨放異彩。

4

倭寇不敢在山東鬧,在江蘇、浙江和福建沿海一帶,卻更加猖獗。

他們的胃口越來越大,手段也越來越殘忍。

以前是以搶東西為主,發展到後來,居然開始屠邨、屠城。

中國的海岸線太長,江南沿海又是富庶地區,守備人員往往顧此失彼。

在東南沿海,除了胡宗憲、譚綸、俞大猷等少數派,大部分人對倭寇都束手無策。

也正是這種情況下,公元1556年,張居正又將戚繼光調到浙江,擔任參將,正三品。

不久,他就遭遇抗倭第一戰——龍山所之戰。

龍山所駐紮的明軍不少,可在單兵戰力更強的倭寇面前,守軍很快就抵擋不住。

就在岌岌可危之際,戚繼光的援軍到了,他「三箭射三酋」,連續射殺了三名倭寇頭領,趁勢發動反攻。

隨後在胡宗憲大軍的配合下,全殲了來犯倭寇。

龍山所大戰,戚繼光一戰成名。

但他對明軍的戰鬥表現非常失望——軍令不行、松散怯陣,導致人數占優,卻幾次都討不到便宜。

此時的他下定決心——練兵!

隨即爆發的岑港之戰非常慘烈,也更堅定了他的決心。

1557年,倭寇進犯岑港(今浙江舟山一帶),戚繼光奉命出擊,和他一起奉命而來的還有一個人——名將俞大猷。

岑港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小島,倭寇的戰力真的很強,這場岑港大戰整整持續了一年之久,才最終擊潰盤踞在此的倭寇。

說起來是勝利,但其實,明軍付出了傷亡三千人的代價,而倭寇卻只損失了不到一千人。

戚繼光痛定思痛,決意要打造出一支真正的抗倭鐵軍。

5

在實戰中,戚繼光發現有那麼一群人,打仗不怕死,沖鋒不要命,他們幾乎都來自一個地方——浙江義烏。

戚繼光於是專門在義烏一帶募兵,共募集到四千人。

他們就是後來名震天下的戚家軍,或者叫義烏兵。

整個抗倭戰場,有兩支最彪悍的部隊,一支是俞大猷的壯族狼兵,另一支便是浙江義烏兵。

當然,光憑彪悍勇猛還不夠。

針對敵人的超強單兵能力,戚繼光又開發出了反制陣法:11人一組的鴛鴦陣。

這11人有籐牌手、長槍手、弓箭手、狼筅兵、短兵手等等,既兼顧了遠攻和近戰,又攻守兼備。

有了這種戰陣,自然再也不用怕倭寇了。

另外,為了對付削鐵如泥的倭刀,戚繼光還發明了戚家刀,這種刀吸收了中國刀和日本刀的優點,更加靈活易用,而殺傷力卻並不減少。

倭刀的形制和鍛煉技法都起源於中國的唐刀,其特點刃部纖細、雙手持刀,既能切削、又能刺殺。因其在刀背、刀刃、刀身採用了不同特性的鋼打造而成,所以倭刀的彈性、剛度、強度都非常優越。與傳統大刀相比,倭刀不但更加輕便靈活,而且還有更強的殺傷力。

可以說,從軟體到硬件,這支明軍都進行了全面升級,戚繼光自信能橫掃倭寇。

而隨後而來的臺州之戰,更印證了戚繼光的想法。

公元1561年,倭寇兩萬餘人大規糢進犯臺州,接到線報,戚家軍火速馳援。

面對嗷嗷叫的倭寇,戚繼光命令部隊先發火器壓制,之後戚家軍沖鋒。

在臺州附近的新河、花街、上峰嶺、長沙等地,戚家軍先後九次挫敗倭寇,史稱「臺州大捷」。

白水洋戰,戚家軍犧牲3人,斬2000倭寇;

蔡坡嶺戰,戚家軍犧牲31人,殺死倭寇1000多;

仙游之戰,戚家軍犧牲24人,殺死倭寇1000餘,擊潰倭寇主力10000餘……

這樣的戰績,在全人類的戰爭史上都是少見的。

隨後,戚家軍又轉戰福建、廣西、江西等地。

他們的口號是:哪裡有倭寇,哪裡就有咱戚家軍。

記者們蜂擁而至,高度評價戚家軍——「一身轉戰三千裡,一劍曾擋百萬師!」

壯哉,戚繼光!

到公元1565年,中國沿海的倭寇差不多被肅清,殘餘勢力全部轉入地下活動。

         戚繼光的書法獨成一體

6

自古以來,前線奮戰的將軍,最怕的不是兇惡的敵人,而是背後捅刀子的豬隊友。

當年的岳飛如此,後來的戚繼光也是如此。

戚繼光之所以沒出大事,首先得感謝張居正

兩人偶然於公元1553年結識,在重文輕武的明朝,文官一向輕視武將。

張居正卻和戚繼光對上了眼,他認定這個帥氣的小夥子是大明的守護者。

正是張居正的推薦,戚繼光走上火線。兩人由此開始了長達30年的友誼。

張居正位居朝堂,戚繼光領軍抗倭,每當朝堂之上有人猜忌、詆毀戚繼光,張居正都能化險為夷。

同樣對戚繼光影嚮很大的,還有譚綸。

譚綸在當年可是嚮當當的存在,甚至風頭一度蓋過戚繼光——因為他幾乎一直是戚繼光的上級:

戚繼光初出茅廬擔任臺州參將時,臺州知府正是譚綸,彼時的譚綸雖然是文官,但也是個勇士。譚老師曾經親率死士大戰倭寇,三戰三捷。

也是大英雄、真漢子一枚。

再後來,倭寇進犯福建,譚綸調任福建巡撫,而戚繼光也調任福建總兵,兩人繼續搭檔抗倭。

再再後來,譚綸北上抗擊蒙古,出任薊遼總督,而戚繼光則擔任薊門經略。

真是難得的緣份。

作為老上級、老領導、老搭檔,在戚繼光的戎馬生涯中,沒有譚綸的強力支持,戚繼光很難取得「大小百餘戰未嘗一敗」的光輝業績。

7

不得不提的還有胡宗憲。

譚綸是戚繼光的上級,而胡宗憲則是譚綸的上級。

和譚綸一樣,雖然是個文官,但是打起小鬼子來,胡宗憲非常有一套。

他到任之後,大力整頓軍紀,訓練士卒,浙江的防務耳目一新,大有起色。

此外,也正是他重用俞大猷、戚繼光等名將,甚至還招募了江南名士徐文長出謀劃策。

胡宗憲絕對不是光喊口號的人,在抗倭戰鬥中,他「輒自臨陣,戎服立矢石間督戰」。

雖然沒有沖鋒陷陣,但他作為高級領導幹部,卻能親臨戰場一線督戰,強過朝廷99%的官員。

後來,戚繼光請求訓練義務兵,也是胡宗憲批的條子,沒有他的首肯,就沒有後來威震天下的戚家軍!

對戚繼光影嚮深遠的,還有俞大猷。

俞大猷比戚繼光年長24歲,是地道的老大哥。

對戚繼光來說,他這輩子最佩服的人,就是老俞。

兩人相識於公元1557年的岑港之戰,正是這一戰,兩人約好了,成為一輩子的好兄弟。

戚繼光創立了鴛鴦陣,而俞大猷則創立兵車營,設計了用兵車對付騎兵的戰術。

在戰場上肝膽相照的感覺,真好。

8

本來這樣發展下去,戚繼光等人作為民族英雄,將成為大明的定海神針,敵人再也不敢來犯。

可是,風雲突變。

萬歷十年,戚繼光最大的後臺張居正去世,朝廷隨即開啓對這位「救世宰相」的清算。

作為張居正心腹,戚繼光也受到排擠打壓。

給事中張鼎思上言說,戚繼光不應該留在北方。於是戚離開「九邊重鎮」薊鎮,調任廣東總兵。

戚繼光被調離薊鎮時,薊鎮百姓自發罷市,圍聚在薊州道路兩側,淚流滿面為戚繼光送別。

即便是戰功赫赫,威名遠揚,這位民族英雄,還是敗給了政治鬥爭,成為「倒張運動」的犧牲品。

時為萬歷十一年中秋,赴任途中,他曾作詩——

「北去南來已白頭,逢人莫話舊時愁。空馀庾嶺關前月,猶照漁陽塞外秋。」

在戰場上打著打著,人都老了。

第二年,戚繼光在廣東被就地免職,孤獨地回到家鄉。

他發現弟弟戚繼美也受到自己的牽連,其一家三口先後在變故中離世。

昔日的戰鬥英雄,受此打擊,一病不起。

他去世後,連棺材都是親友眾籌所購。

這樣的結局,估計英雄至死都不能瞑目。

9

中國戰爭史上,有兩支著名的王牌之師,均以主帥姓氏命名,一支是「岳家軍」,另一支是「戚家軍」。

岳家軍人數最多時達十萬,戚家軍的主力僅四千。

戚繼光被罷官後,他的子弟兵依舊奮戰在一線。

戚家軍最後一戰,是在天啓年間的渾河之戰,對陣努爾哈赤,在那次戰鬥中全部陣亡。

人間再無戚家軍!

來源:歷史的荷爾蒙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