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地窖溫度高,古代窮人為甚麼不挖地窖避寒,而在戶外被凍死?

地窖

作者:張嶔

古代窮人的一件苦事,正是「過冬」。

苦在哪裡?今天我們熟悉的「穿棉衣蓋棉被」「生火取暖」等冬季生活,對於古代窮人來說,幾乎就是奢求。就以「棉衣棉布棉被」等禦寒衣物來說,一直到南宋年間時,棉被還只是有錢人家的奢侈陪葬品,唐代時的棉衣「白曡子」也是貴族專享。在明太祖朱元璋大規糢普及種棉之前,普通老百姓基本望塵莫及。就連紙都成了古人的「過冬剛需」。以紙為材料制成的紙被,在古代也極為受寵,宋代時常用來賑濟窮人。

至於「生火取暖」?古代木炭、煤炭、柴火的價格,對於普通老百姓家來說都是天價。木炭在唐朝年間,還曾是官員工資的一部分,宋代木炭每秤的價格,常達到200文。明代時煤炭普及起來,但一百斤煤炭的價格,在明朝中後期高達一錢三白銀,都是絕對硬通貨,燒起來就是燒錢。宋代詩人趙擴冬天缺少燃料,只好把車劈了當柴燒,這都算「有錢人」。元曲裡更有名句:「窮人家柴薪不夠,只能聽憑冷雨寒風催折」。

外加古人的房子,並非我們許多後人想象中那樣堅固。哪怕到了建築技術比較先進的明清年間,陝西等地的民居,還常見「木皮代瓦」,山東農邨的房子「多茅茨土階」,基本都是茅草房。這樣的屋子放在古代北方的寒風大雪裡,基本讓人想想都冷。明清年間尚且如此,其他朝代更可以想。杜甫筆下「路有凍死骨」的一幕,絕非藝術加工,卻是古代窮人冬天裡的常見景象。

當然對這問題,現代許多「歷史票友」們也常有「聰明想法」:別看古代冬天冷,可地窖裡暖和啊。古代的窮人完全可以住在地窖裡啊,何必非要在寒風裡苦熬呢?

其實,如果要看個別古代平民生活圖景,這「聰明想法」也是有道理的。比如在西北黃土高原個別山區,就有帶有地方特色的「地窖院」,即在平地上挖一個十多米深的大坑,然後在坑的四壁打出幾眼窯洞,形成可以居住的院落,即「地窖院」。這些「地窖院」往往縱深三米多,裡面冬暖夏涼,看上去十分宜居。但放在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卻並不適合。不是每個地方,都有西北黃土高原這種地貌條件。

而這,也恰是古代窮人「不住地窖」的第一個原因,放在古代科技條件下,除了在一些地貌特殊的地區外,對於大部分地區的窮人來說,「挖地窖」是一個幾乎不可能的任務,首先工程量極大,在缺少現代挖掘裝備的古時候,施工難度也極高。甚至就連施工工具,成本都是極高。以「文官工資高」的宋代為例,宋代一戶普通自耕農家庭,鋤、鐮、鍁、耙等鐵農具的成本開支,就在30貫以上,相當於七品知縣三個月的俸祿。

所以,對於古代大多數窮人來說,「挖地窖」這事,是個既挖不動也挖不起的事兒。古代的地窖,基本是個要動用不少人力物力的大工程,而且無論是貯藏用的倉庫還是冰庫,基本都是貴族有錢人或官府專享。窮人家真心用不起。

而且退一萬步說,就算古代窮人不缺力氣不缺錢,真能挖出地窖。「躲地窖裡過冬」這事兒,也是絕對的高危。熟悉相關理科知識就知道,古代地窖裡空氣流通差,人在裡面獃久了,中毒是常見的事兒。南北朝時的醫學典籍《小品方》裡就說,地窖裡往往有「伏氣」,能夠「鬱悶殺人」。隋朝的《諸病源侯論》裡也認為地窖「多有毒氣」。所以,古人進地窖時,往往先點根蠟燭,如果蠟燭熄滅,就要先給地窖通風,防止發生中毒。

進個地窖都要如此謹慎,何況「住在地窖裡過冬」?

甚至就算地窖通風良好,住進去沒有生命危險,這地窖也絕沒想象中好住。就以剛才說過的「地窖院」為例,這些有著良好通風的「地窖院」,雖說沒有「毒氣」,卻是陰暗潮濕,一開始住進去冬暖夏涼,住久了必然有害健康。新中國時期,許多終於搬出「地窖院」的農民也回憶說,老一代住在地窖院的人們,歲數大了都「駝著背走路,整天說關節疼」。而放在古代史上,那些到處「地窖院」的西北地區,其實也是「有錢人才住房子,農民住在地下」。

所以說,無論古代現代,這看上去「冬暖夏涼」的地窖,真是輕易不能住。

因此,哪怕在技術條件有限的古代史上,地窖的主要作用,也不是為了住人,而是作為倉庫。就以存儲糧食為例,中國的地下儲糧技術,在春秋戰國年間起就發展起來,對於歷代王朝來說,隱蔽且存儲量大的「地下糧倉」,都是至關重要的「錢袋子」。

比如隋朝的含嘉倉,就是典型的中國古代地下糧倉,它的總面積42000平方米,有四百多個倉窖,其設計也十分科學,整個窖底的夯層厚七厘米,窖低還有以桐油為粘合劑的防潮層,防潮層上還鋪有木板幹草,專門用來防潮。雖然隋朝是個短命王朝,但這先進的地窖設計技術卻傳承下去,使大量糧食可以長期保持,為歷代王朝的穩定起到重要作用。

而隨著地窖技術的發展,中國古代窖藏蔬菜水果的技術,也在一代代演進。從魏晉南北朝時期至明清,諸如葡萄、梨、韭菜、蔓菁都陸續可以在地窖裡儲藏,並讓古人在冬天吃上「反季節蔬果」。在明清年間的北京等北方大城市裡,兜裡錢多點的老百姓已經能在冬天吃上窖藏大白菜。有錢人則可借助先進的「地窖火炕」技術,在自家地窖裡種菜,比如大白菜、黃瓜、豆芽、韭菜等新鮮蔬菜,都能種得出來,特別是黃瓜,在明清年間的北京被稱為「王瓜」,可知有多貴。

所以說,在中國古代,「家裡有地窖」的意義,就和今天「家裡有礦」差不多。能坐擁地窖在冬天裡大嚼黃瓜,就是那時代的「土豪標配」。

而且,也同樣隨著明清年間,地窖建造技術的進步,在當時的戰爭領域,「地窖」的存在感也越來越強。明清年間以前,由於技術限制,短時間構築地下工事的難度極大。所以除了相對簡易的地道挖掘外,古代戰場上的「地窖」其實極少。但明朝年間起,火炮大量應用在戰場上,傳統的城牆營壘,越來越無力抵擋重炮的轟擊。新型的「地下工事」,終於異軍突起。

而把「地窖技術」用到爐火純青的名將,首推明末清初大英雄鄭成功。早在抗擊清軍的海澄之戰裡,他就祭出了新穎的「地窖戰術」。面對清軍密集的重炮轟擊,鄭成功命人快速發掘大量地窖,每個地窖可以藏身多個士兵。然後當清軍炮擊結束後,藏身地窖的鄭成功部士兵一躍而出,迅速將驚愕的清軍沖垮,打出南明抗清戰爭裡一場漂亮勝仗。

現代戰爭中的土工作業也必不可少(圖片來源於網路)

而在1661年鄭成功收複臺灣的戰役裡,面對盤踞安平古堡的荷蘭殖民者,鄭成功在強攻受挫的情況下,再次採取「地窖戰術」:南明大軍在安平古堡外圍挖掘了寬闊的壕溝,足以放置各類攻堅裝備,同時數千名士兵在戰壕裡藏身,步步向安平古堡逼近。這強大壓力,最終令荷蘭殖民者乖乖投降,淪陷38年的寶島臺灣,終於重回祖國懷抱。這帶有近代戰爭色彩的「地窖戰術」,也是中國古代戰爭的重要一步。

看上去能「防寒」的地窖,雖然「防寒」意義不大,卻在古人的生活、戰爭等多個領域,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資料:《中國歷代軍事工程》《古人過冬主要靠熬,燒炭燒煤燒柴都是妄想》《中國古代地下儲糧之研究》

來源:朝文社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