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後的浙江,充滿了各種 「鮮」的滋味,因為 東海開漁了!
萬船進發,一網網魚貨是漁民們 豐收的期待,也是吃貨們等待了一年的 海鮮盛宴。

世人對酸甜苦辣各有偏愛,但很難找到不愛「鮮」的人。說青菜好吃時,人們贊美它們很新鮮;說牛羊肉美味時,人們說它們很鮮美。然而,有一種 最本味、最原始、最真摯的「鮮」,就是海鮮的「鮮」。
▲ 圖源:unsplash
浙江人,坐擁東海這個巨大的魚倉, 梭子蟹、帶魚等明星海產享譽全國,更是此時嘗鮮的首選之一;而眼花繚亂的殼殼貝貝—— 淡菜、海瓜子、蟶子、泥螺、血蚶、花蛤……更會陸續占據浙江人一整年的餐桌。
刺身、蔥燒、煲湯、鹽水來焯, 爆炒、紅燒、鐵板、醉糟嗆醃,在這個開漁的季節,浙江人會有一百種方式來吃掉海裡的「鮮」!這撲面而來的 東海之味,才是真正屬於 浙江的味道。
怎麼吃蟹蟹,才最浙江?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不同的水土孕育了數百種螃蟹。
8月之後,各個海域的 梭子蟹陸續開捕,持續到來年 4月;只生長在 長江以南的青蟹, 中秋之後就會上市;9月下旬 陽澄湖開湖, 盤錦的河蟹10月開捕。 金秋真是一個吃蟹的好時候。
浙江人愛吃海蟹,也擅於吃海蟹,這和 東海盛產優質的海蟹有莫大的關系。
▲ 浙江占了中國梭子蟹產量的大頭。制圖/莫奈
比如,舟山漁場上蟹的種類就很多,其中 資源最為豐富的要數三疣梭子蟹。舟山人有諺語說 「九月團臍十月尖,秋後螃蟹頂蓋肥」,中秋以前產卵完畢的蟹,稱之為 「白蟹」,體瘦質次;十月以後,體內開始 積聚脂肪(生膏),這時捕捉的蟹稱作 「膏蟹」,體質豐滿,質量很好。
再如,大名鼎鼎的 三門青蟹,到了9月體態最為豐腴, 蟹膏呈現鹹鴨蛋醃透後的亮紅色,滋滋往外冒油。如此上好的食材,你只需要 清蒸, 簡單的調味,就能體驗到 大海的滋味。
對於最為常見的梭子蟹來說, 或蒸、或煎、或炒, 蟹炒年糕、炒鹹菜、煮豆腐,成就了一道道 浙江人的家常菜。過去還有種吃法甚是 「奢華」,漁民因梭子蟹產量高,常挑選 膏滿活蟹,將黃剔入碗中,風吹日曬凝固即成 「蟹黃餅」,堪稱梭子蟹領域的 「奢侈品」,現在已很難吃到。 當然,梭子蟹還可以醃食,俗稱「紅膏嗆蟹」。
截圖來自Bilibili @五環觀察室
寧波人的 「下飯菜」紅膏嗆蟹,這個 「嗆」字極為傳神,意為 把鹹味逼進去。「嗆」好的螃蟹, 蟹肉嫩白柔軟,有著似 果凍布丁般細膩的口感,蟹膏柔滑,甚是鮮美。愛吃年糕的寧波人,更是把「白蟹」和年糕結合,成就了一道更為家常的 白蟹炒年糕。
而舟山人吃蟹,最有特色的就是 「幹烤」。 鍋底放幾片菜葉子,梭子蟹 白肚朝上碼放好,簡簡單單, 註意火候和時間,可千萬別烤糊了。這樣「幹烤」出來的螃蟹,肉質緊實, 「鮮」度加倍。
對於溫州人來說, 江蟹生就是地道溫州味的代言。江蟹是溫州人對梭子蟹的一種稱呼,在家就是 下酒菜,搬上酒宴便成了 上等冷盤。撅嘴輕輕一吸,蟹肉便脫離蟹殼滑入口中, 酸甜鮮辛盡在一口。
浙江人吃海蟹,大多追尋著 原始、簡單的烹飪手法,但也有例外,比如 杭州的一道特色傳統名菜 蟹釀橙。 南宋林洪撰寫的 《山家清供》裡就有提到蟹釀橙的做法,這道菜的氣質和 南宋故都也的確很搭。
蟹,這種看起來十分「恐怖」的生物,到底是哪位先人這麼有勇氣,成為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呢?實乃 功德無量。
魚魚眾生,鮮字當頭
螃蟹雖好,可浙江 最大類、最常見的海鮮還是非「魚」莫屬:吃一頓螃蟹也許要打個盹,吃一頓魚那真是家常便飯。
浙江魚裡的頭把交椅,無論是從產量、質量還是知名度上說,必須是 舟山帶魚。舟山帶魚是 全國首批海鮮類地理標志海鮮,上好的食材只需要簡單的加工, 旺火沸水速蒸,蒸汽上來後放進調味後的帶魚,再蒸5分鐘,以 眼珠跳出來為好,一道舟山海鮮名菜 「清蒸帶魚」就完成了。
▲ 浙江帶魚產量在全國遙遙領先。制圖/莫奈
浙江各地對大黃魚都頗為鐘愛。大黃魚 紅燒、清燉、生炒已足夠鮮美,但浙江人還有更地道、更鮮美的做法。
把鮮黃魚剖肚鹽漬曬幹後,稱為 黃魚鯗,又稱 「白鯗」。舟山們善於將這種鮮味通過與肉食的組合來激發,醃制好後的白鯗,或搭在油滋滋的 豬肉上,或扣於本地特產的 土雞上,鮮上加鮮。
對寧波人來說 「三天勿吃鹹齏(jī)湯,腳骨有點酸汪汪」,鹹齏本身就是下飯神器,但更絕的是 鹹齏大湯黃魚,海陸雙鮮。金宇澄在 《繁花》中說,夜上海 「風裡一絲絲蘇州河潮氣,鹹菜大湯黃魚味道」,這就是寧波人帶到上海的家鄉味道。
▲ 圖源:unsplash
在舟山, 一條鮸(miǎn)魚能做十道菜也絕不是虛言,光鮸魚頭就至少有 紅燒、清蒸和 鮸魚頭骨醬3種做法。那體積最大的鮸魚身呢? 「抱鹽」,了解一下!新鮮的鮸魚沾滿食鹽醃漬後,蒸熟即可食用, 肉厚、味鮮、刺少、骨松的鮸魚身在鹽巴的包裹下, 最大限度地保留著它的鮮。
溫州人的魚丸、魚餅也堪稱一絕,多選用的也是 鮸魚。溫州人絕對是「鮸魚」的噩夢,二者常常並列出現在媒體報道中,標題的畫風是這樣的: 「溫州人的鮸魚情結」、 「溫州人去年每天吃掉6.3萬斤海鮮,鮸魚排第一」。
魚丸、魚餅甚至被溫州人吃成了一個不小的產業,目前溫州各縣市均有魚餅加工企業,其中 瑞安、蒼南較為集中且上規糢。
▲圖源:Pixabay
當然,大魚有大魚的烹法,小魚也有小魚的滋味。臺州人在灘塗上,用5米長的釣竿、6米長的魚線,10米開外甩桿釣「彈胡」(即跳跳魚)。
因為彈胡 好動,肉質十分鮮嫩,無論是 清蒸、紅燒,還是 煲湯,入口是順滑鮮香。更絕的做法是 烤成彈胡幹,用稻稈燻到彈胡 皮黑冒油,再置於陽光下 暴曬,濃縮鮮味。用彈胡幹炒當地的 粉幹,更是最佳CP。
臺州人食譜上最常見的小魚還有 水潺(龍頭魚),魚如其名,鮮嫩順滑如同流水潺潺, 通體只有一根主刺。甚至,由於太水靈了, 紅燒需要廚師功力深厚, 油炸還需要先裹上一層面粉,做成 「面拖水潺」。
其實,北到浙江的 舟山、寧波,南到 溫州甚至 福建、廣東,人們都很愛吃這種魚。
殼殼貝貝
小身軀有大味道
對浙江人來說,也許梭子蟹、大黃魚的鮮美是要看時令的,但 「小海鮮」的鮮美可是一年四季都有的。
甚麼是小海鮮?有的人說是 體型較小的海鮮,有人說是 在灘塗、近海就能捕撈的海鮮,還有人說是 價格不高的海鮮,總之,大多數的 殼殼貝貝都是「小海鮮」的範疇,也包括 章魚、烏賊等小可愛們。
▲ 「小海鮮」家族裡,殼殼貝貝們占據了很大份額。圖/網路
章魚裡最小的一種叫做 望潮,浙江的《寶慶志》裡說: 「大者叫『石拒』,次者稱『章舉』,小者曰『望潮』」。仿佛它們藏匿在灘塗裡,四處張望,期盼潮水來洗洗澡。它們體積很小, 肉質緊實,尤其 望潮的八爪,更是 勁道十足。
▲ 圖源:unsplash
說一個你意想不到的事, 章魚、烏賊和海螺、蛤蜊是親戚。別驚訝!烏賊體內是不是有一片 烏賊骨?那其實就是 退化了的貝殼。
海瓜子是不少浙江人夏季最愛的下酒小海鮮,就著一盤蔥油海瓜子,可以喝下一斤黃酒。海瓜子還有一個更浙江的名字—— 梅蛤,而之所以被叫做「梅蛤」,則是因為 在江南梅雨時節出產的海瓜子,肉質最為肥嫩鮮美。別看它們體積小,但海瓜子在鮮味上絲毫不輸其他海鮮。
如果說海瓜子和蔥油更配,那泥螺就和黃酒更配。寧波人下飯有三寶: 「鹹齏,熗蟹,泥螺好。」寧波人愛吃泥螺,尤其是 醉泥螺,簡直是當地人家餐桌上最不可缺的「下飯菜」。
蟶子也是浙江人民的心頭愛,無論是 醬油、爆炒還是 鐵板、燒烤,都是能嗦出一口鮮的爆爽。而 溫州炸蟶子筒做法很獨特,先將蟶子去殼,用 雞蛋煎皮將蟶肉和薑、蔥一起卷包成圓柱形,然後 掛糊油炸,以辣醬油蘸食。此菜既保持了蟶肉鮮嫩的質感,同時又增加了 酥、松、香的外層。
▲ 圖源:unsplash
開海的日子裡,是 梭子蟹、大黃魚、帶魚豐收的喜悅;就算不能日日月月出海,貽 貝、蛤蜊、花蛤、小白蝦、蝦蛄、牡蠣、香螺等小海鮮就 像接力一樣,與浙江人 常年相伴。「小」海鮮裡,透露的是「小」老百姓的平常滋味,它存在於每一個浙江人的日常生活中。
那麼,如何 簡單、方便、快速的吃遍東海?不如來 一碗海鮮面吧!幾乎浙江沿海各地都有這樣一碗面, 下一條黃魚, 兩三只鮮蝦, 四五個蛤蜊, 幾片翠綠的青菜,如果任性一下,幹脆來個海鮮大雜燴,甚麼 梭子蟹、蟶子、牡蠣統統放進去,你這一碗吃下的,就是 浙江的味道。
– END –
文丨ZXZ
來源:地道風物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