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一個倉庫所在地街道漲水。平常的日子裡,甌江水面距離路面大約有十米的距離。但是隨著暴雨季節即將降臨,上游的緊水灘水庫開始洩洪放水。
緊水灘水庫一放水,下游的甌江就水位暴漲。居民幾乎都是沿著江邊居住,有些水已經漫到路面,有些人家裡也開始進水,回家也要趟水了。
我們的倉庫地面也開始進水。所幸貨物都放在二樓,有備無患。
雖然水庫提前洩洪導致的漲潮導致民眾生活不便,但是沒有水庫的時代,洪水非常可怕,經常大規糢滅絕沿岸居民。甌江的一條支流,當年甚至因為殺人無數而被稱為「惡溪」,唐代以後改名為「好溪」。
浙江麗水的緊水灘水庫在甌江上游,水庫的起點在龍泉市,水庫的大壩在雲和縣的緊水灘鎮。這是浙江省第三大水庫,曾經有個名字叫「仙宮湖」——這類為了打造旅游業而造的名字,我稱之為「藝名」。但是大家現在叫它「雲和湖」。「雲和湖」比「仙宮湖」這種土鱉名字好聽。
浙江省最大的水庫是新安江水庫,大家更喜歡叫它的藝名「千島湖」。千島湖下面隱藏著二個千年老縣城——淳安和遂安。新安江水庫建成後,睦洲很多地區淹沒,後來整個睦洲(建德地區)都並入杭州。
浙江省第二大水庫也在麗水,叫灘坑水庫,藝名叫「千峽湖」。千峽湖風景極美,被稱為浙江三美湖之一。所謂三美湖,是西湖、千島湖、千峽湖。
水庫可以發電,可以蓄洪,可以儲水。建造水庫之後,可以極大緩和供電、供水的困難,也可以解決旱澇不均。從這角度看,水庫無疑是人類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但是生活在水庫下游的人,總是有一種擔心。萬一有一天水庫倒塌怎麼辦?水庫倒塌的的時候,你來得及逃走麼?
按照數學糢型仿真,如果三峽大壩倒塌,宜昌市的居民只有40分鐘的逃難時間。如果來不及逃走,就葬身魚腹。別指望你可以在這種大水中游泳。
現在的人類反對水庫的呼聲越來越高。尤其是環保主義者,更是認為水庫大壩切斷了魚類洄游,給魚類的生活造成巨大困惑。
設想一下一條魚按照它們祖先留給他們的基因中的記憶要回老家戀愛生孩子,這時候忽然路上來了一道關卡:一百米高的大壩,根本沒法過去。有些魚兒就這麼湊合著過,有些魚兒可能不再生育,就跟今天的很多年輕人一樣,沒有下一代了。
人類對於魚類的熱愛,主要是魚的味道好吃。只要這魚不會滅絕,以後還能吃到,並不在乎魚類的鄉愁。而且有了大水庫,還可以養更多的魚,吃到更多的水庫大魚。在沒有水庫的時代,幾十斤重的胖頭魚並不多,因為溪流水深有限。有了水庫,人工飼養,魚才變得更多。
魚類專家伍獻文院士用畢生精力研究鯉科魚類的洄游,得出的結論是:長江黃河以及諸多江河造大型水庫,不會讓這些魚類滅絕。
可見,以動物保護的理由拆除水庫不是一個好借口。
拆除水庫會直接帶來一些困境:旱季缺自來水,農田缺灌溉,糧食會減產。即便是發生過駐馬店板橋水庫大崩潰的河南,也沒有把那些舊水庫拆掉,而是以現代技術加固。
現代人很難想象上世紀五十年代修水庫的熱潮。當年蘇聯支援中國的項目中,就有十大水利工程,修建特大水庫做水力發電站。這十個水庫裡面,第一個完美建成的是新安江水電站,也就是今天的千島湖。新安江水電站發電後,不僅解決了浙江全省的工業用電,還為上海這座特大工業城市供電,對中國的工業化貢獻巨大。
由於後來中蘇關系破裂,蘇聯停止了對中國的經濟支援,又趕上1959到1961年的饑餓年代,這十大水利工程有些半途而廢,有些只造了個縮水版。
其中半途而廢的一個大型項目,就是甌江水電站。甌江水電站位於青田縣城上面,若是建成,整個麗水市區、半個青田縣、雲和縣、縉雲縣都會變成水庫,總發電量比新安江水庫略大一些。
由於這一帶風景絕美,若是水庫建成,山色風景會遠超千島湖。遺憾的是:失去蘇聯支援後,湊不夠錢建造,到了1960、1961,更是餓肚子年代,不僅進展很慢,施工質量更是湊合,到了1962,決定全面停工,已經建造的部分也拆掉,恢複原貌。
甌江水電站半途而廢,或許也是一件幸事。在困難年代,物資短缺,尤其是鋼筋水泥非常缺乏,再加上人人都餓肚子上班,這種情況下即便勉強建造發電站大壩,質量也難以保證。
1975年駐馬店的板橋水庫倒塌,一個原因也是因為它建造於鋼筋水泥短缺的大躍進年代,設計的安全系數不夠。
六月即將過去,七月即將到來。去年七月的鄭州水災,記憶猶新。其實受災的不僅僅是鄭州,還有很多地區,只是這些地區太沒有存在感,並沒有引起廣泛關註。
自從中國成為世界上鋼筋水泥產量最高的大國,新建堤壩的質量也越來越好。所以這些年新建的水庫大壩,安全性會比貧困年代建造的水庫更安全。
但是,修造水庫是個很複雜的事情,需要全域考慮,否則會造成不同地區用水沖突。
在甘肅隴西,曾經興起大面積修水庫的運動。但是這給下游帶來了災難。首先,水庫大面積的水面加大了蒸發,很多水變成蒸汽進入天空。其次,上游的大面積用水,導致下游缺水,幾年後植被荒蕪死亡,大面積沙漠化。這種沙漠化總體減少了空氣中的水分,又反過來減少了上游的降雨量。經過多年的幾個周期,整個隴西地區大面積荒漠化,最後只能把這些水庫拆掉,恢複原來地貌。
在新疆,幾百萬建設兵團去新疆建設,開荒造地,需要用到大量的水,於是修建了很多水壩。但是上游用水多了以後,下游沿河的原來種地的本地老鄉的土地就變成了沙漠,無法種地了,很多農民從此淪為貧困人口。
三峽水庫建成後,也帶來一個新的生態改變。由於水庫上下層溫差極大,表面層溫度很高,再加上面積大,蒸發量也大,改變了西部地區的降雨量。
由於流出來的水都是低溫的底層水,導致長江中下游沿岸的氣溫降低,而西部地區的氣溫升高。雖然氣溫只是很小的一點變化,但是明顯改變了甘肅、寧夏、陝西的降雨量。對於這種生態變化,大多數人都認為是好的。
生存主義者不大考慮環保問題,更在乎安全。水庫堤壩會不會倒塌,始終是他們關註的重點。
雖然現在的水庫設計得很科學,但是氣候突變有時候會超越預測。比如說普通河南人從不覺得臺風跟河南有甚麼關系,因為臺風通常在浙江、福建、廣東登陸。但是,1975年駐馬店水庫倒塌事件,起因竟然是臺風跑到河南去,盤旋幾天不離開,連續下大雨。
類似的還有鄭州720水災,誰能想到短短三天,竟然下了一年的降雨量?
要應對這種暴雨還是很難的。如果所有水庫提前十天放水,把水庫放幹,是可以緩沖一下這種降雨量的。但是萬一天氣預報不準,到時候臺風轉到別的地方去了,留下一堆空蕩蕩的見底的水庫,結果居民沒有自來水用,灌溉沒有水導致糧食災荒,發電沒有水導致大規糢停電,就會怨聲載道。所以作為水庫的管理者,也不會為了絕對安全而洩空水庫。
生存主義者更擔心的是戰爭。戰爭年代,雙方隨時可能不講武德。比如二戰時期,英軍轟炸了魯爾的三個大壩,水淹魯爾工業區,大量的德國工廠泡在水裡無法開工,這為取得二戰勝利做出巨大貢獻。
由於魯爾對於德國經濟和軍事工業極其重要,德軍在水庫大壩前面加了鋼絲網,以阻擋炸彈。但是英軍設計了一種會跳的炸彈,掉落水面後從鋼絲網下面走,自動逼近大壩,然後沉在水庫底部爆炸,用水的液壓力傳遞沖擊波,把整個大壩炸毀。
現在有些人自信鼓吹三峽大壩不怕原子彈,這種「自信」真是太搞笑了。要知道,炸毀魯爾大壩的,不過是80年前的常規炸彈,這80年的武器進展有多大,你想象一下。
有人發明了一種三峽被炸後的保險裝置:在巫峽兩岸山上埋幾十個原子彈,萬一三峽大壩倒塌,就引爆原子彈,炸毀山體,岩石滑坡而下,就會填滿巫峽而變成堰塞湖,阻止了後續大部分的洪水。
這個辦法真不錯,技術上也可行。只是好好的三峽埋山幾十個核彈頭,總是有點奇怪。
無論如何,日常住的房子最好遠離水庫正下游的沿河低海拔位置。
長江上並不是只有一個三峽。長江還有很多很多支流,這些支流上都有很多水庫。最糟糕的事情,或許是諸多支流上的水庫被精準計算好一起爆破,而幾十個水庫的洪峰被精準曡加在一起,那麼造成的危害將是極其恐怖的,遠超三峽水壩倒塌。
別忘了當年英軍水淹魯爾,也是同時炸掉魯爾的三個大壩。
由於甌江水電站半途而廢,浙江省目前沒有比千島湖更大的水。
如果有一天,世界大戰爆發,浙江是否屬於水庫安全區?
新安江水庫若是被炸,或許富陽、桐廬、蕭山、杭州沿江地帶會受害。
從地圖看,千峽湖、緊水灘水庫若是被炸,下面基本上沒有特大城市。麗水和雲和會有小水災、青田縣城、溫溪鎮被大面積遭殃,下游的橋頭、橋下、籐橋會受影嚮。甌江上游有多個轉彎和狹窄部位,梅嶴以下,江面變寬,基本上不受影嚮,在溫州市區、甌北一帶,應該是安全的。但是,水庫炸毀的時間若與臺風大潮重曡,溫州也會淹水,尤其是七都島,海水可能漫過堤壩。
總體上看,浙江特大水庫不多,經濟強市都在海邊開闊地帶,即便上游水庫被炸,也不至於造成太可怕的後果。而長江上游有諸多水庫,危險度略高。黃河上游也有很多水庫,若是出事,也會很麻煩。
但是戰爭中若是不講武德,大概不需要炸黃河上游水庫,而是炸一端比河牀比地面高的黃河堤壩就可以淹沒大片區域。比如鄭州就是個比黃河更低的城市。
開封就更糟糕。在開封底下,一層層埋著六層城市,因為歷史上開放被黃河淹沒過很多次。《夢華錄》裡面的東京府,應該是地下第四層。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