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齡到月份,從時辰到地名,從節氣到顏色,中文裡的名字,無一不美。可是你知道嗎?在古人超凡的文思裡,每個夏天都被賦予了詩意的名字,美到極致!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唐·高駢《山亭夏日》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唐·白居易《觀刈麥》
碧山亭館抱回塘,門巷陰陰夏日長。
——明·張寧《為幹景瞻題唐高駢山亭夏日詩畫十韻》
發現沒有?詩人帶有「夏日」的詩句,多與「長」搭配。
是啊,夏天總是悠長。長長的影子,長長的天光,長長的蟬鳴與蛙聲……
惟願它無止無盡,清澈如昨。
農历四月為孟夏,五月為仲夏,六月為季夏,合而稱之「三夏」。這亦是農民們比較忙碌的時期。
因夏季有三個月,共計九十天,複每旬一夏,遂稱「九夏」。南朝梁蕭統《梁昭明集》三《錦帶書·十二月啓林鐘六月》:「三伏漸終,九夏將謝。」
如果說春天的美,美在百卉爭妍;那麼,初夏的美,就美在萬類競綠。新夏,一個「新」字,如同新米、新年、新娘般可喜可愛。每一次夏的到來,都是一個嶄新的閃亮的時刻,恍如只是人生初見。《藝文類聚》八八三國魏文帝《槐賦》:「伊暮春之既替,及首夏之初期。」草木經历暖風潤雨,鬱鬱蔥蔥地舒展開來。坐在微涼的庭院,溫茶煮酒,與你相守看歲月的幽美。《禮·月令》:「孟夏之月,日在畢,昬翼中,旦婺女中。」《楚辭》屈原《九章·懷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仲,指其月在夏季的中間。《書·堯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連莎翁都忍不住贊嘆:「人間一切瑰麗不免褪色,湮沒於不測風雲或滄桑世事。而你一如仲夏繁茂不曾凋謝。」無論是五柳先生堂前樹木藹藹的夏日小森林,還是唐明皇神清氣爽的仲夏端午,這不正是我們想要的仲夏田園夢麼?「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可見,夏天的最後一刻,總是它酷熱的極致。炎炎季夏,如果有人和你說「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絕對是真愛~~長夏,本指農历六月,亦泛指夏季,是謂夏季白晝特別長。在這季節裡文人多喜獨坐,靜無一言,悠然自得,飲一杯濁酒,詩從心中來。——《詩經·小雅·四月》
立夏後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節氣。——唐·白居易《裴常侍以題薔薇架十八韻見示因廣為三十韻》夏天炎熱的時候,那是火神祝融在發威,自然朱明就成了夏天的代名詞,或者叫朱夏。雖然夏天是綠色的,可是夏天最殘酷的時段,會讓人記住炎熱和火燒火燎的感覺。那個朱字,簡直像木頭上還在燃燒的火苗,用來形容火或者太陽都很形象。自古以來人們就講究五行與方位相配,《周逸書》中有「赤位,火」,赤位即南方。故夏季也別稱「朱火」。那驕陽似火定會讓人足蒸暑氣,汗流浹背。夏天亦是枝繁葉茂的季節,那夏山碧綠,蓮葉滿池,鳥語蟬鳴,寄予了古人對夏天的無限期望。《詩·王風·黍離》「悠悠蒼天」疏引今《尚書》歐陽生說:「春曰昊天。」《淮南子·天文》:「西方曰昊天,其星胃、昴、畢。」《楚辭》屈原《天問》「九天之際」漢王逸註:「九天,東方皞,(昊)天。」炎古字形從二火,本義一般認為指火光上升。又可泛指焚燒。由焚燒引申為熱、極熱,如「炎熱」、「炎夏」等。盛夏,陽光暴烈,蟬聲鼓噪,讓人深感夏天是個躁動炎熱的季節。槐樹夏季開花,故名夏為「槐序」,可謂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夏天開花的樹很多,為甚麼古人對槐樹有這麼深厚的情結呢?《禮記·王制》記載,上古周代朝廷種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後以槐棘指三公九卿之位。可見槐樹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以「槐序」代指夏天就一點不奇怪了。海子說:「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對於古代的詩人來說,每一個夏天的名字,都是他們專屬的「小確幸」。而我們又何其幸運,在今天讀到這麼多美好的夏日之名。餘光中曾說:「我以身為中國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為幸。」來源:姑蘇有個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