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炎夏就聞到榴槤香,這是讓人愛恨分明的水果,也是唯一能歸納東南亞之味的風味首選。
以新銳觀點切入城市地域/飲食文化,帶給你最不一樣的雲旅行體驗,在旅行方面,九行走得更深更遠。
「買榴槤就像刮彩票,看命。」
這句話實在感同身受。在榴槤面前,車厘子自由算得了什麼。
每當炎夏一到,我的嗅覺像是上了發條那般靈敏。到了水果攤萬物俱暗,一顆顆金燦燦的榴槤就是那道鬼使神差的光,恨不得一頭扎進榴槤海里,又在標價面前倒下。
△人雖沒有那麼可愛,但神態是我了/youtube截圖
疫情讓泰國榴槤市場需求暴漲,比去年第一季度上漲了90%,對於中國吃貨來說,泰國榴槤毋庸置疑穩坐頭把交椅。那些受到疫情重創的 泰國人,不少還轉業賣榴槤去了。
近年來馬來西亞榴槤刷爆了存在感, 貓山王、蘇丹王等來勢洶洶搶佔市場,還引發泰國榴槤業的擔憂。
據頭條指數(Intex.youtiao)顯示,2019年貓山王榴槤受歡迎指數值高達1600萬,而泰國金枕榴槤指數只有916萬,且金枕榴槤在 國人心中的地位岌岌可危,恐不再是中國吃貨的第一選擇。
△2017年貓山王就已經開始流行了/頭條指數
講真,東南亞國家爭起榴槤國來,泰國從來都談不上第一,但要說能一統東南亞的水果,也就只有榴槤這玩意了。
談榴槤只說泰國,算不上真愛粉
把榴槤歸為泰國水果,格局真的小了。
大概怪只怪一顆榴槤要漂洋過海到中國,從果園流通到中國吃貨的嘴裡,都需要重重把關道道工序。
據多方考證,馬來西亞和印尼是榴槤的原產地,之後才移植到泰國、菲律賓、越南等國,泰國憑藉著進出口政策以及極高的產量,一直傲然稱霸中國市場。
國人最早接觸的榴槤種類是金枕頭。金枕頭撐起了泰國榴槤,滿足了國內80%以上的需求量。在2013年之前,在國人心中,榴槤約等於泰國金枕頭。
△金枕頭是國人最常見的榴槤種類/unsplash
但是於 世界而言,馬來西亞榴槤早已「臭名遠揚」,只是一直沒有獲准進入中國,當時也就少部分榴槤發燒友才能品嘗到。
論面向中國進口市場來說,泰國的量可能有馬來西亞的十倍。早在2011年,馬來西亞冷凍榴槤加工品、冷凍果泥以及果肉才獲准出口到中國,但過去基於檢疫的限制,帶殼榴槤一直沒有被批准出口到中國。
△馬來西亞的榴槤主要出口市場不是中國/unsplash
從去年六月開始,中國才允許把馬來西亞冷凍帶殼榴槤帶入中國,但冷凍技術和運輸成本相對較高,目前也只有七家公司符合特定出口檢驗許可,加上供不應求,所以一顆貓山王價格還通常是金枕榴槤的5-10倍,可以賣到每公斤120-180人民幣。
同樣是榴槤,也要看你會不會投胎選產地長,價格都能天差地別。
對於榴槤初嘗新手來說,泰國金枕頭是最常見的榴槤 品種,價格較低,甜度高水分足,味道相對沒那麼濃烈,更適合入口嘗鮮。 干堯也很常見,也屬於肉厚個頭大的榴槤。
而對於榴槤嗜好者來說,如果把泰國榴槤比作兒時白月光,那馬來西亞榴槤就是愛而不得的 硃砂痣。
△貓山王才是誘人的「紅玫瑰」/unsplash
單論榴槤品質和品種,馬來西亞榴槤水平明顯高於泰國。整體來說,品種豐富且風味差異大,果核較小,肉質柔滑細膩,榴槤香味更濃烈醇厚,在甜當中還帶著些許苦味是馬來西亞榴槤普遍的特色。
而且由於運輸問題,泰國榴槤一般都是 果農待到七八分熟的時候從榴槤樹上採摘,剛摘下的時候果殼大部分都是綠色的,跟熟的香蕉或者蘋果放在一起才慢慢催熟,才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黃色果殼榴槤。
與此不同的是,馬來西亞的榴槤果農都是待到榴槤全熟,一落地就撿而食之。
△馬來西亞大多全熟才撿/wiki
正因為如此,它們也不適合長途運輸,基本上能出口的也要冷鏈處理,榴槤出口市場靠鄰國 新加坡,甚至可以說, 也許還不夠馬來西亞當地人吃。
國內最常見的馬來西亞榴槤,有價格相對親民,香味和甜味適中的D24蘇丹王。
馬來西亞還有很多土生土長的原生物種,比如紅肉榴槤,以及橙色肉的榴槤,味道非常神奇,紅肉榴槤可以是巧克力味的,橙色肉榴槤也有點橘子味,還有一種XO榴槤,據說還能嘗到些許白蘭地酒味。
△馬來西亞榴槤品種特別多/wiki
當中最受歡迎的榴槤品種還是「貓山王」,山寨款也特別多。
它的名字也有一個有意思的傳說,據說馬來西亞人會將熟透后自己從樹上掉落但沒有裂開的榴槤,送到一隻困在籠子里的「貓山」(也就是馬來語里的果子狸)面前,由它來鑒別優劣,如果它聞到興奮不已,就說明這榴槤就是極品的「貓山王」。
△貓山王是馬來西亞榴槤最受歡迎的品種/unsplash
相比之下,其他東南亞國家比如越南和菲律賓等榴槤不成氣候,出口還在准入談判當中,基本上能在榴槤出口地位上分一杯羹的,也就是馬來西亞了。
榴槤是中國進口量最大的水果,車厘子之輩只能認聲哥。
要是沒有疫情,相信還會有人逢5-8月份打飛的去馬來西亞的 亞庇、吉隆坡、檳城、 彭亨州嘗嘗新鮮的榴槤,大馬榴槤園的經營者稱,早在十年前每周大約只有約百名中國遊客遊覽榴槤園,近幾年中國的遊客量已高達千人。
△打飛的去大馬,就為了吃榴槤/unsplash
東南亞國家到底有多愛榴槤?
從來沒有一種水果,能歸納東南亞這麼複雜的版圖,除了榴槤。
某種程度上來說,榴槤的馥郁和豐盈就是東南亞國家給外界的感覺。正如一百年前的生物學家華萊士所說:「光為了體驗榴槤的美味,就值得一趟東方之旅了。」
△東南亞水果之王,誰能比得過榴槤/unsplash
東西方對於榴槤的態度確實能拉開一段耐人尋味的鴻溝,榴槤似乎是東南亞原產水果中最不受歐美待見的一種。
相比之下,中國的態度已經贏在起跑線上,最早對榴槤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跟隨鄭和下西洋的船員 馬歡早在《 瀛涯勝覽》這麼形容過榴槤:「有一等臭果,番名『賭爾焉』,如中國水雞頭樣,長八九寸,皮生尖剌,熟則五六瓣裂開,若臭牛肉之臭,內有栗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塊,甚甜美好吃,中有子可炒吃,其味如栗。」
△榴槤是東方水果的代表/wiki
雖然從外形和氣味上形容得像是怪物,但好在還是給味道予以好評,而且也早早解鎖了榴槤核的吃法。
這個 「賭爾焉」(音譯版durian),到了後來還被暹羅華人取名「榴槤」,正因為有「流連忘返」之寓意,讓榴槤成了華人下 南洋之時深刻又複雜的情感寄託。
榴槤之於東南亞國家來說,正如櫻花之於 日本,乳酪之於瑞士、泡菜之於韓國的意味。他們愛榴槤的方式可能各式各樣,但毫不誇張地說, 他們的生命線是可以跟榴槤交織在一塊的。
△榴槤的名字有東南亞華人的印跡/unsplash
榴槤養活了多少泰國人和馬來西亞人就不用說了。但很多人不知道,世界上人均消耗榴槤最多的國家是新加坡。
都說要想吃到最好的榴槤,新加坡是不錯的地方。新加坡地處 馬來半島南端,雖然本國幾乎不產榴槤,但匯聚東南亞各國榴槤風味。
再加上新加坡人消費力強,馬來西亞品質絕佳的榴槤,其實都出口到新加坡了,其中來自馬來西亞的榴槤就佔到了新加坡進口的93%。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有很多榴槤攤/wiki
你看他們愛榴槤的程度之深,還將市中心地標建築之一——濱海藝術中心都無心插柳設計成了榴槤殼的獨特造型 。當然據說雖然設計靈感並非來源於榴槤,但當地人都稱它「大榴槤」。
他們每年七八月份都會舉辦榴槤大會,用自助餐的形式吸引榴槤愛好者拖家帶口參加,各類榴槤食品你都能品嘗到。
△新加坡的歌劇院被稱為「大榴槤」/unsplash
可能正是因為新加坡少產本土榴槤,他們更追求野生榴槤的風味,比如在周末到 烏敏島等更郊區的地方尋找榴槤樹生長的叢林,有些甚至是被遺棄的榴槤老樹,去撿野生榴槤嘗鮮,雖然賣相比不上市面上的,但滋味更像他們兒時的味道。
相較而言,馬來西亞國民確實更容易得來這種樂趣。在這裡吃榴槤就是他們的日常,怎麼舒服怎麼來,配上一杯咖啡烏,就是一頓馬來西亞式午餐。而這裡最地道的說法,不是買榴槤、摘榴槤、收榴槤,而是撿榴槤。
△大馬人吃榴槤可以當做日常正餐/unsplash
這裡榴槤園和攤實在太多了,每年榴槤季,小攤也有一年一度的「Durian Buffet」榴槤自助餐可以吃到你醉生夢死。
但這還遠遠不夠,榴槤愛好者會特意一大清早趕往榴槤園,撿頭天晚上掉落的榴槤,甚至更誇張的還會夜宿榴槤園,因而這裡關於榴槤的驚悚傳說就多了一條:幾乎每個榴槤園,食客被榴槤砸了腦袋的故事都已經見怪不怪了。
榴槤是當之無愧的致命誘惑,沒被榴槤爆過頭真不算得上真愛粉。畢竟馬來西亞的榴槤果農,都以佩戴頭盔著稱,大部分會在樹下掛上網,防止被爆頭。
△榴槤樹下一般都會結網,而且撿榴槤也會戴頭盔/unsplash
當然最懂榴槤這般硬核武器的,是一幫徒手接榴槤的工人。在菲律賓榴槤種植園,有很多接榴槤的打工人,拿命接榴槤的活兒,對他們來說也就是吃飯的本事。
華萊士曾在《 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中寫了這麼一段:「有時榴槤卻是危險之物。果實開始成熟后,幾乎每天甚至每小時都有 落果,不時地發生砸到樹下工人或路人的意外。從天而降的榴槤打到人時,傷勢不會太輕,硬刺常扯得皮破肉綻,重擊力道也強,但沒聽說過打死人,因為涌流而出的血正好可以防止可能的發炎。」
且不管榴槤到底會不會砸出人命,但那些奔著開瓢喪命的危險也要吃榴槤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未經專業人士指導切勿模仿系列
沒有一個人能忘卻榴槤之味
你可能找不到任何一種水果能比擬榴槤——被人置身於「愛恨分明」的兩極,中間沒有灰色地帶,從唯恐避之不及到迷戀,也就隔了一次試吃的距離。
它可以作為「超級炸彈」的存在,在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日本等地的很多酒店和公共交通工具,都被貼上標語禁止。
△很多地方都會把榴槤作為生化武器嚴禁出入/wiki
有人把它形容成有點像腐爛的洋蔥、發臭的雞蛋、硫磺、健身室儲物櫃的臭襪……要多難聽有多難聽。
有人將它的味道描述成是「混合了榛果、杏子、焦糖香蕉和雞蛋布丁」的醇厚,一位資深的泰國菜專家,說榴槤總讓他想到法國的焦糖蛋奶凍,還把榴槤的味道比作20世紀法國作曲家奧利維·梅西安的作品——複雜、不和諧,但總的來說給你一種甜美的印象。
△榴槤這種複雜的水果,真不像是自然的產物/unsplash
一百多年來,有多少人一直試圖在描述榴槤的味道和氣味,都有些蒼白無力。它的複雜和豐富,是能從味覺和嗅覺跨度到聽覺、視覺的想象力,而且對於每個人來說都不一樣。
榴槤於我來說最吸引人的一點是:即便同一根樹枝上的果實,風味都能在細微處見千差萬別,品嘗的過程就像是在品鑒紅酒,像實驗室里化學家和廚師聯手催化出來的作品,但偏偏它又是大自然的天然佳作。
△就像拆開大自然的禮物那般,手剝榴槤才有驚喜/wiki
印尼早有對榴槤精準定位的古老寓言,說人類與老虎本是相親相愛的夥伴,共同以榴槤為食,不料後來人類不小心被榴槤的尖刺劃破了手,鮮血沾染到榴槤果肉上,老虎才變得嗜血。
這寓言頗有伊甸園的原罪意味,蘋果化身榴槤,都是誘惑和危險的代名詞。
榴槤濃烈的氣味和張狂的外形引人遐想,更帶著像情慾那般甜蜜、誘惑和危險的氣息。
大馬還有一句俚語:榴槤落下,紗籠飄起。他們把榴槤看作是一種春藥和性事的唯美隱喻,新加坡電影《 熱帶雨》里榴槤也是一種禁果般的存在,剛好映襯著學生偉倫慾望的外化和老師阿玲表面隱忍,內心波瀾涌動的情感。
△《熱帶雨》里師生戀的禁忌,榴槤就是絕妙的意象
相比起來,國內對榴槤的隱喻更柔和一些。 香港電影《 榴槤飄飄》里曾提及到榴槤的含義,影片講述 秦海璐飾演的秦燕為謀生計從北方輾轉到香港做妓女的港漂故事,導演將現實生活的殘酷一絲不掛展露在觀眾面前。
關於榴槤的片段是當中為數不多的亮色——最後朋友阿芬寄給秦燕的那顆榴槤,讓她回憶起小時候父親囊中羞澀買榴槤作為自己生日禮物的片段。
榴槤貫穿著秦燕,也是普通人的一生——哪怕它有多麼堅硬醜陋的外表,它也值得你撥開親自品嘗,也許能吃到細膩和香甜。
△《榴槤飄飄》一家人吃榴槤的場景/電影劇照
這或許更接近我們對於榴槤的感受,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忘記人生中的很多第一次,尤其是品嘗食物的味道。但絕大部分的人,難以忘記第一次品嘗榴槤的體驗,無形中它標記了我們重複和枯燥的日常,無論是愉悅還是厭惡。
對從小在 南方長大的老藝術家來說,榴槤能讓我清晰記起一家人像拆禮物那般撥開榴槤的畫面,是那個嫌棄到要逃跑的自己,如何在母親的軟磨硬泡下嘗了第一口,就是 那一口被榴槤俘虜的感覺,從此榴槤味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榴槤對你來說,能勾起什麼回憶?/unsplash
粵菜里還有一種說法:「一隻榴槤三隻雞」,母親最擅長的也是將看似無用的榴槤殼,拿來煲成醇香的榴槤雞湯。
對我來說,榴槤能勾起的回味,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等待驚喜的溫馨畫面;是和好友一起即便手抓榴槤、滿嘴臭味的狼狽吃相展露無遺,也覺得內心美滋滋的畫面。
說到這裡,感覺榴槤味都飄散在炎夏的空氣里了,別嚷嚷文末會帶榴槤購買鏈接了,要能榴槤自由,老藝術家早發達了。
參考資料:
世上哪裡的榴槤…嗯…最好吃?國家人文歷史
新加坡人吃榴槤講究儀式感 環球時報
榴槤里的新加坡之魅 看世界雜誌
馬來西亞檳城 一座「榴槤」之城 羊城晚報
榴槤能砸死人嗎?? 環行星球
榴槤:沒有比它更毀譽參半的食物了 物種日曆
一口榴槤,百年留戀 食味藝文志
去馬來西亞探尋榴槤之味 孤獨星球
一封獻給榴槤的情書 紐約時報中文網
榴槤對你來說,能勾起什麼回憶?
周芷若
編輯 | 周芷若
排版 | 謝無忌
來源:九行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