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沒有聽說過蔦屋書店,你也一定見過許多複合型的書店。
這類書店除了圖書,還兼售咖啡、文創等產品,環境舒適,氛圍高雅。

國內的複合型書店
不過,看似新潮的這類「複合形態的生活方式空間」,早在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就已經被實踐了。
而創造這一切的,正是ccc,全稱 Culture Convenience Club,蔦屋書店的母公司。
在 TSUTAYA 創立之前,這種綜合了音樂、電影、書籍的租賃與販賣的複合媒體店鋪(multimedia -shop) 是不存在的。
1983年,CCC創始人增田宗昭,以其具有前瞻性的眼光,打造了一間可以租賃唱片、錄影帶等音像製品,並販賣書籍的複合式生活方式店。
這就是位於大阪府枚方市的TSUTAYA一號店。

大阪的 TSUTAYA 駅前本店
在當時,TSUTAYA 曾遭到不少反對意見。
大多數的聲音認為,書店不應該出現咖啡,人們會因此不把書買回家,影響書籍的販賣。
更不消說影片租賃等業務已經有了專門的租賃店、錄影帶店了。
事實上,Book & Cafe的模式不僅沒有影響書籍銷量,反而增加了銷量,併成為一時話題。
而TSUTAYA的錄影帶,和圖書也是一樣的道理。

蔦屋書店的影像租借貨架,是幾代人的回憶
從前,買書需要去書店,買唱片需要去唱片店,而在這裡一應俱全。
只要讓大家認識到在這家書店可以買到所有的書籍、CD、錄影帶,大家就會習慣前來。
1986年1月,TSUTAYA的加盟店開始展開,並且迅速趕超CD書籍的流通市場,錄影帶租賃的張數也很快超過了進入電影院觀看電影的人數。
實際上,增田在TSUTAYA實現了一種將各種業態融合的平臺模式。

Culture Convenience Club( 直譯:文化便利店 )
它不是書店,也不是唱片店或租賃店,而是一種提供全新的生活方式的店鋪。
如今,不管走到哪裡,你都能看到TSUTAYA。
對日本人來說,在蔦屋租賃影像帶,一度是他們日常文化消費生活的一部分。
週末想要在家觀影,他們就會去TSUTAYA找到他們想看的作品,租回家。
這種模式在日本取得了巨大成功。目前,TSUTAYA在日本擁有1400多家店鋪。

蔦屋書店內部
已成龍頭的TSUTAYA,仍然隨著時代潮流不斷調整自己的戰略和經營模式。
網路時代的到來,讓人們對於文化產品的消費發生了全新的變化,以線下提供產品見長的TSUTAYA,再一次面臨全新的挑戰。
面對網路串流媒體的發展,影像帶租賃事業的營收額不斷縮水。
2015年,CCC大幅調整經營策略,向原創領域進發。
CCC 不僅購買獨家版權影視作品,還發起TSUTAYA Creators Program , 募集原創作品擁有1400多家店鋪的 TSUTAYA,將成為原創內容的絕佳平臺。

TSUTAYA Creators Program支持的藝術家
擁有覆蓋全日本的販賣租賃文化關聯產品的連鎖店,持有近一半日本人大資料的共通積分卡,也是CCC近10年來能夠在生活方式領域持續發力的基礎。
在這個書籍、CD銷售並不景氣的時代,CCC 以「生活方式提案」為切入點,實現了一次奇襲。
這與增田宗昭的眼界,以及其對於當下日本年輕人的消費需求的犀利見解有著密切的關係。
隨著戰後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度過了經濟高度成長期的日本,將要迎來的是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階段——增田如此理解著。

蔦屋書店創始人增田宗昭
生活方式是什麼?
生活方式,說到底就是選擇選擇與自己的感性相吻合的部分。
那麼,對於增田而言,日本年輕人迫求的是什麼呢?
在日本經濟騰飛期出生的年輕人與飢餓無緣,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在精神層面卻充滿飢渴,對知性的追求與創造成為他們的首要需求。
深諳年輕人想法的增田,選擇了為他們創造一種以「酷」為核心的生活方式。
時尚化的內裝風格,從TSUTAYA 一號店到後來的發展中,都得到了一以貫之的繼承。

蔦屋書店的T-site系列店
增田的見地遠不止於此。
2015年,二子玉川的「蔦屋家電」開業。
「家電和書」的搭配,可以說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嘗試。

蔦屋家電
在巨大的如森林建築一般的兩層空間中,家電被分為了音樂、電影、影像、健康、移動設備、工作設備、家居、廚房美容等領域。
每一部分除了有專業人士充當導購外,也少不了相應的書籍搭配。
不過,與當年的TSUTAYA相仿,要說線下家電面臨的危機,比起實體書店也並不小。
近年來,日本的家電實體店鋪一直呈現出低迷的態勢。
然而,從我們自身的經驗出發,需要實際體驗的家電,真的不需要實體店鋪了嗎?
增田的答案是:
誠然,實體家電店被網際網路擠壓的趨勢幾乎不可逆轉。
對於增田來說,挑戰實體家電行業最重要的轉換是,這裡販賣的並非「家電」,而是生活。

蔦屋家電內部的陳設
對於在物質層面已經足夠豐富的日本人來說,如果不是具有抓人眼球的新價值的家電,就沒有特意去實體店買家電的必要了。
因此,「蔦屋家電」是一家「販賣生活的家電店」。
在聚集了各類家電的2000坪的店鋪內,蔦屋家電以密集的資訊量提供各種生活提案。
進到蔦屋家電,就彷彿翻開了一本提供了豐富資訊的雜誌,處處都在滿足著人的好奇心。

蔦屋家電
實際的資料印證了增田的推斷。
開業後,每日訪問這裡的顧客達到1萬人以上,節假日甚至達到2萬以上。
這就是蔦屋書店以「人」的邏輯,對抗網際網路的「機器」邏輯,在主流戰場之外佔據制高點的證明。
越是在網際網路的時代,越是要思考實體店對於人的意義。
在蔦屋一次又一次的跨界經營上,我們能夠看到作為企劃人的增田宗昭,始終不斷思考著如何實現與表現實體店鋪的魅力。
選自知日第39期《誰是增田宗昭?》
Google / photo
符博文 / edit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