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2011年筆記
父親對兒子說:「我們有錢。但是,我們必須挑選最能幹、有思想、有想象力和有勇氣有效使用金錢的人,才能使我們的錢對人類有價值」。這對父子說到做到。他們的捐款量相當於現在的一百多億美元,高於今天福布斯排行榜上絕大多數富翁所擁有的財產。更有意義的是,他們的捐款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金錢如果用來購買物資和消費,其價值可以估量、其影嚮的時限較短;金錢如果轉化為知識,可以治療疾病、提出新的思想、帶來新的產業、改變人類生活方式,其價值就難以估計;用金錢建立長期的機構不斷培養多方面創新的人,其影嚮的時間也難以限量。
美國歷史上的首富做到了將有價之物轉化為無價之寶,而目前的首富Gates還在努力,能否成功尚無定論。
2011年有個烏龍:諾貝爾獎發給去世了幾天的科學家Ralph Steinman。具體的事雖蹊蹺,而出現此事的大學並非完全碰巧,是一所主要集中於生物醫學的研究型大學,現有教授僅七十多位,六位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七位Lasker獎獲得者、三位國家科學獎獲得者、三十五位美國科學院院士。
洛克菲勒大學諾貝爾獎密度高,是因為其教授取得多項舉世公認的成就。好玩的是,它最重要的研究並沒得諾貝爾獎:1944年Osward Avery、Colin MacLeod和Maclyn McCarty提出DNA是遺傳的物質基礎,是生物學史上最重要幾大發現之一。
洛克菲勒大學的成功與美國歷史上最富有的洛克菲勒家族密不可分。以洛克菲勒為代表,包括卡內基、斯坦福、杜克等一批富翁,成功地將物質財富轉化精神財富,通過資助成立有特色的教育、科學和文化機構,其影嚮遍布全球、百年不衰。
世界上最成功的慈善
洛克菲勒把慈善做成了事業。洛克菲勒家族是有史以來全世界最富有的家族之一,更是最成功的慈善家,其慈善事業不僅金額大,而且善於選擇、有效應用,對全世界的教育、醫學和經濟有重大影嚮。尤其突出的是四個有特色的大學:芝加哥大學、洛克菲勒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Spelman學院。
洛克菲勒在1889年資助建立的芝加哥大學,多學科優秀,曾產生美國第一個諾貝爾科學獎的工作,還建造過世界上第一個核反應堆。在經濟學方面特別優秀,至2013年有28位諾獎得主。芝加哥學派影嚮全球的經濟政策。另外,著名華人科學家陳省身、楊振寧、李政道、李遠哲都曾在芝加哥大學任教或者念書。
洛克菲勒大學的學術卓越長久不衰,註重科學研究,在基礎和應用上都有重要貢獻。 1901年成立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1954年招收研究生,1965年改稱洛克菲勒大學。它在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免疫、腫瘤、微生物等多方面有重要發現,加上其教授在到洛克菲勒以前做出的工作,使它還擁有神經生物學、遺傳學等方面的世界權威。歷史上,洛克菲勒大學有過二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除三位化學獎,其他皆生理或醫學獎。二十一位曾獲Lasker獎,十四位曾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目前尚未獲獎的教授中還有幾位已取得重要發現,包括現任校長加拿大生物學家Marc Tessier-Lavigne,1994年在舊金山加州大學時發現神經導向的吸引性分子Netrin,他與先前發現UNC6等的美國霍普金斯大學Edward Hedgecock、堅持十幾年工作後於1995年發現Ephrin的德國馬普研究所Friedrich Bonhoeffer等,在神經導向的分子機理上做出了最重要的三個工作。 Tessier-Lavigne的次要工作是1999年與Corey Goodman實驗室和我實驗室同時證明Slit是神經導向的排斥性分子,十幾年來我們從競爭成為朋友。洛克菲勒大學學術副校長Michael Young是用果蠅研究生物鐘分子機理的主要科學家之一(其他為已故的加州理工學院Seymour Benzer,Brandeis大學的Jeff Hall和Michael Rosbash),為幾十年來行為研究的代表性工作之一。洛克菲勒的Robert Roeder發現RNA多聚酶及其後幾十年的研究,被公認為分子生物學的重要工作,而因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對生物認識的水平有限,將相關獎只給了一位做結構的生物學家,忽略了此項工作最重要的Bob Roeder和Mark Ptashne。洛克菲勒大學沒有大學生,只有研究生。學校極為關心他們,為他們在紐約曼哈頓市區提供了很好的生活條件。
1915年,洛克菲勒成立「中國醫學基金會」,將原有的小型醫學院於1919年改建為現代的協和醫學院,不僅協和醫院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醫院,而且在醫學教育上培養了一批中國醫學先驅,還是中國生命科學研究的發源地。它最初的教授,在中國還比較貧窮的二十年代就做基礎研究,如第一位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華人生理學家林可勝,蛋白質變性機理的發現者、生物化學家吳憲等。它還要求自己培養的醫生要做研究,如內科醫生張孝騫、婦產科醫生林巧稚等。它的教授和畢業生曾建立和推動中國目前的主要生物醫學機構,包括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和北京的軍事醫學科學院。
1884年,洛克菲勒出資後改建Spelman學院,培養了黑人女作家、政治家、教育家…。
除以上四所有獨特風貌、在不同領域傑出的大學之外,洛克菲勒通過其基金會於1918年捐款建立霍普金斯大學的公共衞生學院、1921年後捐款成立多個公共衞生學院(包括哈佛、密執安、布拉格、華沙、倫敦、多倫多等遍布北美、歐洲、南美和亞洲多個國家)。其捐款資助使五十二個國家數百萬人得以治療鉤蟲病。 1960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支持在菲律賓建立國際糧食研究所,帶動建在全球的十幾個農業研究中心,對於糧食和第三世界有很大影嚮。洛克菲勒基金會還資助過交嚮樂團、考古機構和社會團體。洛克菲勒基金會曾十五年資助遺傳學家摩爾根的研究,也曾支持化學家鮑林……
惡劣的資本家和遠見的慈善家
老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Sr.,1839-1937)是美國內戰後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富翁,與1835年的Andrew Carnegie和1837年的JP Morgan等出生年代相近。他的父親William Rockefeller不能說是好人,一生多次多種方式行騙,包括冒充醫生。這位父親即使給自己立足未穩的兒子第一份投資,也附帶高於市場利息的條件。十六歲時,因為其父親拋棄母親、並改姓重婚,作為長子的洛克菲勒不得不中斷高中學業、也放棄了大學夢,找工作養家糊口(母親和四姐弟)。他在1855年暑期連續6周,每周6天找工作時吃閉門羹,但他不怕拒絕:「我當時每天的全職工作就是找工作」,結果成為商行的助理記賬員,每天工作五毛錢,三個月後得到第一筆收入50美元,提升後的月薪為25元。以後在其他人認為石油是曇花一現的投機商機的情況下,他堅信石油的前景而發財,其中不乏爾虞我詐、使用不合法和不道德的手段,最終洛克菲勒以相當於現在幾千億美元的財產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富有者,其記錄尚未被蓋茨的上百億美元所達到。洛克菲勒三十八歲控制美國石油的90%,一度擁有美國GDP的1.53%,美國迄今無人接近洛克菲勒曾占美國GDP的比率。
他對公益的捐款很早就開始,16歲取得第一份工作就捐款。第一年捐了收入的6%,1859年二十歲時捐獻每年收入的10%,包括給教堂、給孤兒院、幫一個黑人贖買自己的奴隸妻子。在他職位不高、收入不多的時候,所在的教堂欠債快要關門,他帶頭捐款並請其他人捐款,挽救了教堂。
Andrew Carnegie曾影嚮洛克菲勒的慈善事業。卡內基在1889年寫道:「人如果在世的時候沒有自由地處理好,死的時候留下百萬財產,他去世的時候將無人哭泣、尊重、歌頌」,卡內基捐款支持大學、圖書館、藝術。洛克菲勒致信卡內基:「我希望更多的人像您一樣處理金錢,並保證您的榜樣會有果實,有財富的人更普遍地將它用於其他人的福祉」。同年,洛克菲勒捐款給芝加哥大學。 1913年成立洛克菲勒基金會,前後捐款相當於今天的一百四十億美元,用於健康、醫學研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農業、人文和藝術。小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Jr,1874-1960)沒繼承老洛克菲勒的貪婪,卻發揚光大了其慈善事業。
Frederick T Gates對洛克菲勒的慈善事業有很大幫助。但是,老洛克菲勒和小洛克菲勒除了有很好的顧問,他們自己有思想。建立專門的醫學研究機構,最初是老洛克菲勒提出,以後成為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讓科學家白日做夢式地自由做研究,在當時的美國不可想象,美國醫學界當時還是接近商業的行業,他們普遍反對和嘲笑建立專門從事研究的機構。
本文開篇的引文是老洛克菲勒對小洛克菲勒說的。洛克菲勒的捐款,並非一直被認為是天使,而曾遭遇很多揣測、臆想和攻擊。有些經費的不斷追加、有些投入的不定,也曾使洛克菲勒大傷腦筋。但是,他們的堅持導致源源不斷的結果,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建立十年後,其研究人員Alexis Carrel獲得了美國第一個諾貝爾醫學獎,以後的更多成就創造了歷史記錄。
由洛克菲勒形成的高峰,不僅在於個人財富積累,而且在於對財富的創造性的使用。目前健在的Bill Gates、Warren Buffett也有較大慈善投入。不過Buffett覺得不知道如何選擇投向,將自己的慈善經費交給Gates基金會。 Gates慈善經費集中於支持具體項目,找到治療窮人疾病方法和消除貧困的途徑。這種以項目為主的做法不同於洛克菲勒主要投向教育、研究和文化,其成效尚未見分曉。
英國的丘吉爾在老洛克菲勒去世後寫道:「當歷史最終判定洛克菲勒的時候,很可能他對研究的支持會被認為是人類進步的裡程碑。科學第一次有了其領袖,大規糢的長期實驗成為可能,從事這種工作的人無需擔心經濟災難。今天的科學對慷慨和敏銳富翁的感謝正如文藝複興時代藝術對教皇和王子支持的感謝。在這些富人中,洛克菲勒是最高的類型(supreme type)」。
參考書籍
Chernow R (1998). Titan: the Life of John D. Rockefeller, Sr., Random House, New York
來源 饒議科學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