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天天那麼忙,為什麼大明還是亡了

勤政,不是一個皇帝的充分條件,甚至不是必要條件。

做皇帝,並不一定需要自己非常忙,但是一定要知道怎麼讓別人為他忙。

為什麼勤政?

崇禎皇帝朱由檢確實是很勤政,在歷史上所有的皇帝中,恐怕只有極個別會比他忙的。

王世德《崇禎遺錄》:上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從無宴樂事。

雞叫了就起牀,很晚了還不睡,就是每天從雞叫幹到鬼叫。所以經常積勞成疾,而且宮裡從來沒有娛樂節目。

之所以忙,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他接手的江山確實事兒特別多。
其次,他多疑。多疑就不放心別人做事,所以很多事得自己動手做。
再者,他能力有限。
最後,他喜歡讓別人揣摩他的聖意,不滿意的事,寧可放著拖著,等著有人按他的意思辦,然後他再同意。一句話,效率極低。
總結起來大概就是上面這四個原因,也許還有別的,倒是可以暫且忽略不計。

剛登基的時候,鑑於魏忠賢亂政,他不僅幹掉了魏忠賢,還一下子把所有以前派出去的太監都撤回來。皇帝,本來就總是聖明的,這下就更聖明了。他盡可能的不讓太監們幹政。這是對的,但是他做太操切。比如說,明朝本來有個體制,就是司禮監秉筆幫著皇帝批紅,崇禎不放心太監,批奏疏的作業就得自己一個人做。就好像小學生整個暑假的作業放在最後一天兩天去趕,而且每天這麼趕,事情就做不完了,忙死了。更不要說這些太監一下子回宮裡來,太監撤回來,宮裡的人經以前更多了,紛爭也多了,加大了宮人的數量,管理的難度,那就更麻煩,這些事情不能寄希望於外臣,只能他自己處理,也更需要他忙了。關鍵是,太監的小事他也管,比如「 對食」,天啟的時候,朱由校是不介意這個,還公然給太監配對食。到崇禎這兒,覺得對食的太監不幹淨,還嚴查過。後宮也拿這事情搞過糾紛。

在外朝,皇帝要批的奏疏太多了,就需要貼黃,這個以前就有,但是並非常例,朱由檢要求每個奏疏都貼黃,就形成了製度。貼黃的製度,就是一份奏疏,朕一下子看不明白其中的重點,寫奏疏的大臣自己總結一個提綱,寫在一張黃紙上,貼在奏疏的封面。而且,他還規定,一份奏疏不要寫太長,以一千字為限,如果還有想說的,另外再寫一份奏疏。這個旨意下達以後,開始大部分人還是遵守的,後來就不這麼乾了,仍然長編累牘。

萬曆經過三十多年的怠政,天啟皇帝朱由校又喜歡做木匠活不管事,國事留下的攤子紛亂如麻。就好像一個從小學就沒努力的學生,面對高考堆積如山的作業題本,永遠背不完的讀文。數十年來的國家積弊,一下子堆在他面前。他一個人幹,很辛苦,也很無助。他忙得二十多歲,就白了頭髮,卻都沒多大用處。

還有就是國事,諸如選推知的小事,他也參與主持。

清·張廷玉等《明史·職官志》二《翰林院》:崇禎七年,又考選推官、知縣為編修、檢討,蓋亦創舉,非常制也。

推知,明代推官、知縣之略稱。中行評博、推知,一般明末考選言官的路子。就是縣一級的官員升遷考試,推知裡面很多是二三甲進士直接授的。
知縣這一級的官員,確實存在重大的問題。崇禎九年,給事中陳啟新上疏三大病根,其中提到推知選取的的問題:

《明季北略》:以推知行取科道,又一病根也。知縣者,民之父母;入仕之初,尚畏簡書;自應謹飭。今一選知推,便不思愛義。梃政兼施,貪酷相濟。

所以崇禎選推知一類的官員,都必需親自接見,各地的官員要到京見皇上一面,才能上任,王世德《崇禎遺錄》有記載:

凡考選中行評博推知。上必和容天語論諸臣勿懷畏懼,明賞罰嚴銓政,練兵馬,納直諫,均賦役,憫疾苦,開言路。令各官奏對,量才授職。

李清《三垣筆記》則對這個過程說的更詳細,從而我們知道,當時的官員都是些什麼樣的貨色:

上於崇禎戊寅(1638年)四月,忽一日禦門召諸推知入對,一無問難,惟五人一班,聽其自言。或語瑣碎不可了,上必雲:「減省些。」或誤稱臣為知縣,或誤稱上為老大人,旋覺誤,倉皇稱老皇上者,上微笑。問畢,人給一卷,試題親灑宸翰,貼於壁,惟判題不同。蓋亦仿唐人身言書判故事也。

所以,崇禎皇帝累到去慈寧宮拜見劉昭妃的時候,都睡著了。

王世德《崇禎遺錄》:神廟宣懿劉太妃。上慈寧宮歲節常朝,上於簾內行禮。一日,常朝禮畢,上撫使至,俄欠身倚別倦。太妃戒勿擾,命尚衣謹候之左右植立以俟。頃之,上覺起整衣冠謝。曰,「 神祖時,海內少事,至兒子苦,枝梧多難。兩夜省文書未嘗交睫.心煩懣,輒廢餐。自以年才逾壯,為國事磨耗,早困劣。在太妃前惽然不自持一至此。」太妃為之泣下,上亦汍瀾者久之,宮人莫敢仰視。

好可憐! !

(註意一個細節,劉昭妃,萬曆皇帝朱翊均的後妃,崇禎朝一直是她掌後宮鳳印,是朱由檢的奶奶輩。朱由檢對她自稱是叫「 兒子」。)

什麼叫聖明?

一個領導,特別是一個皇帝,最重要的能力,或者說本質是什麼呢?就是「 聖明」。聖者,胸懷也,你的心胸有多大,世界才有多大。宰相肚裡都能撐船,皇帝的肚子裡要能開航空母艦。明者,即開明,是要做個明白人,有洞察力,有方向感,做事有目標,這才叫「 明」。註意哦,明不是聰明,朱由檢確實很有小聰明,聰明是小方向,智慧才是大方位。管仲曾對齊桓公說,「 我整天這麼忙,君上卻那麼悠閒,當國君也太自在了吧。」齊桓公說,「 我很忙啊,在沒找到你之前,我一直忙著找象你這樣的人,等我找到了你,我就不忙了,該忙的事情都交給你去忙,我只要負責你該忙什麼就好了。」

「 聖」要禮賢下士,要懂得尊重手下的人,要給他們提供相對寬鬆的條件去做事。要對手下有足夠的信任,做錯了,要替手下擔責任,都是朕的錯,與你們無關。做對了,做好了,功勞是你們的,儘管拿去,儘管領去,這樣天下人才會替你賣命。

「 明」要有洞察力,知道自己要達成什麼目標。要懂得用人,什麼人可以把什麼事做好,什麼人可以用在什麼地方,這是知人。要知道什麼時候解決什麼問題,當前最重要的問題出在哪裡,怎麼解決,讓誰去解決,解決不瞭如何彌補,這叫知事。只有領導自己明白該幹什麼,怎麼幹,讓誰去幹,底下人才知道該忙什麼,要忙什麼結果出來。

崇禎皇帝朱由檢怎麼幹的?

朱由檢的胸懷,偏偏小的很,連個瓜子殼都開不過去。又生怕手下人不尊重他,剛當上皇帝的時候,整天在奏疏批示裡提「 煌煌三尺」。如果閱讀崇禎的聖旨批複,經常見到「 三尺」這個詞,尤其是初期的時候。三尺,就是天子之劍,想殺誰就殺誰,殺了誰都是合法的,你們怕不怕?結果伴君如伴虎,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當然怕,但是怕的只是他手裡的天子劍,卻不見得是怕他本人。朱由檢對朝臣又毫無任何容忍之心,經常鬥心眼,心理上,有一個很嚴重的「 政治潔癖」,容不得大臣有一點點錯誤。一邊拿三尺劍威脅,一邊使勁揪別人的小辮子,那你說誰還肯死心踏地的替你辦事?皇上,您還是自己幹吧。

另外一個,就是喜歡讓別人頂鍋,凡是有人給他提建議,他覺得不錯,就讓這個人幹,結果這個人要是乾不了,他就轉而歸罪於提建議或者辦事的人。這種套路玩多了,大家都不敢提建議了,更不敢做事了。建議提的對,了不起就是口頭表揚,提錯了,那就糟了糕了,絕沒好下場。辦事的更是這樣,在崇禎朝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越會辦事的人,越多人扯你後腿,也越多人批評你。所謂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而且朱由檢還很順應這些批評,總是把實心辦事的人拉下水,或罷或殺或剮。所以到最後的日子裡,要不要南遷,要不要放棄寧遠,這些問題都沒人敢提意見,皇上你自己拿主意吧,我們就是不說。這是國家大事,這是生死存亡之際,沒人願意提,也沒人敢提。皇上,您還是自己拿主意吧。

再有一個,就是決策總是反復不定。用一個人,常常開始覺得不錯,很不錯,然後越用越覺得這個人不對,最後翻臉如翻書。用人如此,做事也如此,對蒙古,開始是覺得需要撫賞,很快又「 盡革其賞」,接著又被蒙古攻打,逼得再次撫賞。對農民軍流寇,開始是主撫,又覺得不對,改弦更張變成主剿,再覺得不對,流寇「 亦朕子民」。對後金,應該是堅決抵抗了吧,這中間也幾次考慮要和談,奈何朝臣不答應啊,就偷偷摸摸的搞,最後紙裡包不住火,打又打不過,和又和不了,真麻煩。一件事情,你往這個方向忙一陣子,再往不同的方向再忙一陣子,這能忙出結果來,那才叫有鬼。

來源    權能分治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