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美好美味的早餐,能給人帶來元氣滿滿的一天。
秦漢時期,吃飯是件很要緊的事。今天的人可能想像不出來,食物的種類是衡量一個人社會地位高低的標準。比如肉類,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吃的,「 肉食者謀之」中的「 肉食者」不是今天我們以為的愛吃肉的人,而是有資格吃肉的人。
一日三餐?那是不存在的。一日三餐的歷史比想像中的要短。南北朝之前一般都是一日兩餐製,日出而食,黃昏而食。當然這僅限於下層民眾,貴族士大夫一天想吃多少頓就吃多少頓。
直到隋唐之後,才普遍的實行一日三餐。在這之前,一般都是一天吃兩頓,這可能也跟糧食產量直接有關。
今天,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更多的人更關心的是低卡低糖的健康餐,關心的是攝入過剩帶來的種種毛病,比如肥胖。
所以,有的人就復古,恢復到了從前的一天兩頓,減掉了晚餐。但無論什麼時候,早餐從來是不能少的。
在需要上朝的帝制時代,京官們首先要習慣的就是凌晨起床趕早朝的生活。四更天,百官就早起離家向皇城進發。他們多數都是腹內空空,在朝上得餓著肚子站著,估計即使不低血糖也會非常的難受。
明代陳繼儒《闢寒》一書,提及唐代官至宰相的劉晏,有一次五更時去早朝,因為天氣寒冷,看到一處賣蒸餅的鋪子,叫人買餅以袍袖裹著,悄悄在朝堂上吃。
宋朝也有怀揣羊肉去上朝的故事。官做到一定級別,能有工作早餐的待遇,由皇城外有專門等候入朝的「 待漏院」提供。如果當天的早朝皇帝高興,散朝後,會賜食百官,賜食的地點在殿堂廊下,所以稱為「 廊餐」。
古代人早餐都吃些甚麼呢?其實品種還是相當豐富的。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花樣。
餺飥(bó tuō)
這是唐代最普遍的早餐食物。聽這學名好像很高級,其實吧,就是面!片!湯!今天我們說的「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唐代可不這麼說,那時候是說「 巧夫做不得無面餺飥」。
粥
這種簡單又營養的東西,也是古代人最愛的早餐之一。比如白居易的「 今朝春氣寒,自問何所欲。蘇暖薤白酒,乳和地黃粥。」可見,唐代時粥就是重要的早餐品種。
唐代醫學著作《食醫心鑑》裡記載了各種粥的做法,原料包括了大米和各種五穀雜糧,有的粥裡加了肉,有的添加了蔬菜、乾果等,有甜有鹹,不一而足。
胡餅
「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白居易不但是個大詩人,還對下廚房這事情很有興趣。依著當時京城裡有名的餅店裡的招牌胡餅,做出來送給朋友。真是好暖心的禮物呢。除了胡餅外,還有各式各樣的餅,有幾十種之多。
茶湯
宋代人會享受,愛享受,也研究怎麼享受。一個早餐上都能看出來。宋代人早餐流行喝茶湯。早起一碗茶,這茶相當於宋代人的起床號。
煎茶湯是個細緻活,宋人在這事情上把一不怕麻煩,二更不怕麻煩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嫩芽茶葉,加上去殼綠豆,磨得細細的山藥粉,這算是基礎湯底。根據各自的愛好,還會加入各種輔料,桂圓、香蘇、紫蘇、酸梅、桂花、荳蔻,有的還加豆豉。
在宋代,就流行了出門過早。今天很多人早餐都出去吃,那就跟宋人差不多了。
來看看各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早餐,你吃過哪些呢?
疙瘩湯
這個可是正宗東北佳餚。不但是東北人,很多北方人都愛吃。就是把麵揪成一塊一塊的扔到湯鍋裡,可以加白菜、菠菜、紫菜、香菜、西紅柿,總之手邊有什麼輔料就放一點什麼。
疙瘩湯很寬容,不挑。尤其是天冷的時候,湯湯水水,熱騰騰的吃下去,頂著寒冷出門,但是胃裡卻始終是熱乎乎的。
煎餅果子
說起煎餅果子必須想到天津。從前有很少去北方的南方人,第一次到天津,慕名探訪煎餅果子,對著手裡一大個熱騰騰的麵食大驚失色,「 果子呢?」
實際上,煎餅果子應當寫作煎餅餜子,餜子是北方方言,就是油條。正宗的天津煎餅果子,必須是綠豆磨成面作為主料,白面和黃豆麵按比例搭配,「 果子」 就是油條或者餜篦。調料方面,蔥花必不可少,再抹上點甜麵醬、愛吃辣的加點辣醬,一套天津煎餅果子完成。
炒肝兒
炒肝兒並不是炒的,而是以大腸、豬肝加澱粉煮成濃濃的一碗。一碗完美的炒肝兒,顏色褐紅,汁濃芡亮,肝香腸肥,有蒜的濃香但並不辛辣,芡汁很好的包裹著食材,濃稠不瀉。
傳統吃炒肝並不用湯匙筷子,而是整碗端起來喝。所以從前若有人吃炒肝用匙筷,老北京人一看就知道此人必為外地人。
山東煎餅
煎餅卷大蔥是眾人皆知的典型山東吃法。煎餅的原料是粗糧,要用鏊子做。普通的鍋做不出來。正宗的山東大蔥粗壯細嫩,有蔥香卻沒有嗆人的辣味。對於豪放的山東人而言,煎餅卷大蔥的早餐已經深植入骨了。
甜沫
甜沫是地道的濟南發明,後在山東地區廣為流傳。甜沫有些像菜糊糊。雖然名為「 甜沫」,但實際上是鹹口,粥做好後主人會問「 再添麼兒」,指的是添加粉絲、蔬菜、豆腐絲之類的輔料,後來人們諧音成「 甜沫」。
胡辣湯
河南各地幾乎到處都有賣胡辣湯的地方。早上買一碗胡辣湯,配著包子、油條作為早餐。
胡辣湯是用骨頭湯做底湯,配置的湯料各家有各家的秘方。加上胡椒、辣椒等調味料,它比較適合北方人的口味,湯汁粘稠、麻辣鮮香。喝的時候稍微淋點麻油、香醋。稠稠乎乎一小碗胡辣湯,有菌菇,有木耳,內容非常豐富。
包米果
包米果是江西地區很受歡迎的小吃,因”皮薄潤滑、料多爽口”而美名遠揚。浸透的大米磨成米槳,把米漿薄鋪在用竹篾編織成的圓形簸箕內,用旺火蒸熟,就成了湯皮,然後用篾子劃成若干小塊,從簸箕內撕下,加上炒熟的佐料、肉餡,包成長方形,塗上點香油或熟茶油。
烤馕
馕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一說唐詩中的胡麻餅其實就是馕。在許多新疆人看來,如果沒有了馕就沒有了生活。馕含水分少,久儲不壞,便於攜帶,適宜於新疆乾燥的氣候。加之烤馕製作精細,用料講究,吃起來香酥可口,富有營養,受到新疆人民的喜愛就不足為怪了。
熱乾麵
熱乾麵是武漢的傳統小吃之一。來歷有各種版本,但這是武漢一種非常有代表性的早餐卻毋庸置疑。拌上油的熱面,芝麻醬、醬油、蔥花、蒜泥做調料。乍看沒什麼吃頭,碗裡只有面,基本沒有臊子。但是百般滋味全在面裡頭,爽快而味重。
生煎包
生煎包可以說是土生土長的上海點心,據說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由於上海人習慣稱「 包子」為「 饅頭」,因此在上海生煎包也被稱為生煎饅頭。
成品面白,軟而鬆,肉餡鮮嫩,中有滷汁,咬嚼時有芝麻及蔥香味,以出鍋熱吃為佳。人們對它的評價是:「 皮薄不破又不焦,二分酵頭靠烘烤,鮮餡湯汁滿口來,底厚焦枯是敗品。」
面結面
說起寧波早飯,很多人一定以為是湯圓。其實在寧波人心裡,最愛的是倉橋面結面。面結面一直是寧波老底子味道,它的存在是老一輩人的舌尖記憶。
面結的比例非常考究,不大也不小,一口咬下去,味蕾開始與那入口即化的面結皮交融,滿口的鮮香軟嫩。接下去便是誘人的肉餡,與面皮完美的搭配,在舌尖上碰撞出美味的火花。
泡飯
菜泡飯是南方特有的稱謂,也是南方人常吃的早餐,通常是隔夜的冷飯加水稍加蒸煮而成,往泡飯裡加肉加菜同煮的也有。
一碗好泡飯,端出來要飯粒酥而不爛,米湯濃而不濁,各自保持自己的神形。湯淺黃且清,粒粒飯沉澱在鍋底,質地緊繃結實。入口,湯水極淡的焦苦里和著稻米的清香,飯粒略韌有咬勁又有水的甘冽。

皮肚面
有人說:「 所謂鄉愁,對南京人來說,就是一碗地道的大碗皮肚面。」大火燒水,大灶下面,大團的麵條扔進去,大瓢的肉湯潑進來,金黃的皮肚、細薄的肉絲、鮮嫩的豬肝、豐潤的腰花抱成小團在鍋裡「 跳舞」,紅的番茄、綠的菜秧、黑的木耳、白的平菇歡快地在湯中「 穿行」。
連湯帶面倒出來,撥幾勺火紅的辣油,淋幾滴噴香的陳醋,一碗味鮮料足的大碗皮肚面正式出爐。
廈門沙茶麵
沙茶麵的做法很簡單,麵條放入笊籬下開水鍋燙熟,撈到碗裡,隨自己的口味加入豬肝、豬腰、鴨腱、大腸、鮮魷魚、豆腐乾等輔料,最後淋上一直在大鍋裡滾開的湯料,一分鐘之內一碗麵就可上桌了。
重慶小面
小面是重慶市民唯一普遍接受的傳統麵食。狹義上,小面是指以蔥蒜醬醋辣椒調味的麻辣素面。而在老重慶的話語體系中,即使加入牛肉炸醬,排骨等豪華澆頭的麵條也稱作小面,如:牛肉、肥腸、豌豆炸醬麵等。重慶人對小面優劣的評價的標準,最主要是佐料,小面的佐料是其靈魂所在。
肉夾饃
肉夾饃是古漢語「 肉夾於饃」的簡稱。肉夾饃,實際是兩種食物的絕妙組合:臘汁肉,白吉饃。肉用臘汁肉,使用陳年老湯滷製,極為酥爛,滋味鮮長,肥肉不膩口,瘦肉不柴不油。
夾肉用的饃須是特製白吉饃才正宗。饃香肉酥,肥而不膩,回味無窮。身居長安,隨處可見,不覺其可貴;人在異鄉,最勾魂的卻是這滿口留香的肉夾饃。
桂林米粉
米粉是廣西各地早餐的主力軍。各地米粉特色不同,而桂林米粉在快速簡便方面獨擅勝場。桂林人說,桂林米粉出了桂林就會變味。正宗的桂林米粉不但米粉講究,靈魂是鹵水,那是各家粉店的商業秘密。
相傳,桂林米粉起於秦代,是一種治病的「 藥膳」。今天,桂林街頭的粉店裡,依然隨處可見米粉配著三花酒悠然過早的老桂林。
你覺得中國哪裡的早餐最好吃,你們家那裡早餐又吃什麼呢?
來源 吃瓜和圍觀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