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保
呼聲頗高的《怒火·重案》順利突破兩億元票房,背靠香港的電影出品公司銀都機構和英皇娛樂又再進入觀眾視野。
誠然,如今每每聊起香港電影,「落寞」「斷層」「青黃不接」等印象常浮現眼前。縱然香港本土依舊有在產出新的電影、不少香港電影團隊也通過北上合作尋求到了更多的機會,但是無論是影片本身的影嚮力還是其背後電影制作公司的執行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在上世紀中後期香港電影風光無兩的時候,其背後的電影制作公司也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邵氏兄弟、嘉禾、新藝城、德寶、寰亞、銀河映像……一個個名號嚮亮的廠牌,源源不斷地向市場輸送了一部部經典之作。可惜的是,這些公司停產的停產,出售的出售,即便仍有產出新作的公司,產能也不比當年。然而,來自香港的電影資本力量並無消退,看好香港電影市場複興前景的內地文娛資本亦仍加碼入局。
借此,我們就來看看曾經的香港老牌電影公司,現如今幾家歡喜幾家愁?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
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可以說是香港電影公司最活躍和輝煌的時候。
一方面,以邵氏兄弟、嘉禾、寰亞為首的電影公司先後問世,產出了一批批家喻戶曉的港味電影。尤以動作題材和都市情感題材的發展和雜糅為最,《英雄無淚》《精武門》《無間道》等作品至今仍是影史經典。
另一方面,從大公司出走自立門戶的電影人們也發揮著自己的光熱,比如由麥嘉、石天、黃百鳴等幾個香港電影人共同創辦的新藝城制作出了《最佳拍檔》系列、《英雄本色》系列和《監獄風雲》系列等精品,潘迪生、岑建勛、洪金寶共同創辦了德寶公司,周星馳擁有了自己的星輝公司,由杜琪峰、韋家輝和游達志共同創辦的銀河映像也於今年走進了25周年。
▲銀河映像20周年紀念海報
然而,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是千裡馬。受電視行業蓬勃向上的沖擊,邵氏兄弟於80年代便停產了電影;受香港(甚至整個亞太)經濟下滑的沖擊,嘉禾、銀都機構等公司被相繼出售;而受創辦人管理不善或理念不合的影嚮,德寶、新藝城、最佳拍檔等公司也相繼散夥停業。
其中,即便邵氏兄弟、嘉禾、中國星(永盛電影)、寰亞電影等公司有通過港交所上市,但不高的股價和相對低迷的業績卻不過是從另外的角度顯示出了它們的頹勢。
對此,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曾表示:香港電影僵化的制作糢式和內容單一讓港片市場份額和影嚮力不斷縮減。同時,老牌香港電影公司不僅要面對香港電影市場中內地、東南亞、好萊塢等多個市場的分流,還要面臨內地市場中因缺少類型差異化帶來的觀眾審美疲勞的考驗。
不過,從一波波大浪淘沙存續下來的老牌香港電影公司並未奄息,老驥伏櫪仍志在千裡,現如今,它們走出了兩條道路。
其一,就是擁抱內地市場,參與合拍片制作。從院線電影到網路電影、再到網路劇集,港資公司和香港電影力量的融入已蔚然成風。
比如,背靠博納,徐克、林超賢、劉偉強等導演帶著他們的公司和團隊浩浩湯湯北上,制作出了《智取威虎山》《紅海行動》《中國醫生》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商業大片。不久之後,《長津湖》也將正式上映與觀眾見面。
又比如,從銀河映像走出的鄭保瑞和羅永昌,於2015年時攜手制作了話題網劇《盜墓筆記》,拉開了「明星+IP」流量影視作品打造糢式的序幕。
其二,就是建造電影院,通過投資和運營重資產來維持穩定收益。然而,在這一點上做出成績的卻只有英皇娛樂和於2007年出售給橙天娛樂之後嘉禾公司兩家,而在2017年被大地影院集團收購內地業務後,現今仍在內地市場存續的港資影院又只剩英皇一家。
據公開資訊,立足香港、臺灣和新加坡三地,2007年時的嘉禾亞洲影院網路共計有33家影院,體量足夠龐大。但再對比該公司2020年的財報,該公司的影院數量只增加到了35家,13年間的增量僅為兩家;顯然,這三地本就窄小的影院市場已極度飽和。
相比橙天嘉禾,英皇的影院建設重心顯然轉移到了內地,而且它走的還是選址考究、設備完善的高端影院路線。然而,疫情襲來,無論是英皇娛樂還是橙天嘉禾,重資產業務所經受到的沖擊都是一致的;只能說,得益於內地疫情控制狀態良好,英皇影院複工較早較順利,而橙天嘉禾的影院經營則相對被動。
▲來源橙天嘉禾2020年財報
▲來源英皇娛樂2020年財報
由此可見,無論走的是哪條道路,老牌香港電影公司雖有千裡之志,若無外部力量支撐和外部資本註入,可謂獨木難支。
而在向外淘金的道路上,艱難守衞香港陣地和擁抱外來資本力量之間的權衡與博弈,也成為了這些老牌電影公司不得不面對的矛盾和問題。
艱守陣地,要該如何面對內地資本?
眾所周知,這個「外來」,實際上基本可以指代「中國內地」。
擁抱內地資本,已成為了近一二十年裡老牌香港電影公司和電影制作團隊維持存續和謀求發展的最優解之一。其中,主動北上的香港電影公司當數英皇娛樂,而主動南下的內地資本則當數華人文化。
先說英皇娛樂,雖然發家於音樂業務,但該公司憑借著多年積累起來的品牌效應、主動擁抱內地資源的積極態度和旗下一眾多棲藝人的市場號召力,現如今已在中國內地的電影市場尋求到了從容和自洽。
比方說,英皇「一哥」謝霆鋒就是影視歌三棲發展的代表,而像任達華、惠英紅這樣有口皆碑的老戲骨則撐起了英皇旗下簽約演員的大梁。此外,值得一提的還有人氣暴漲於內地市場的陳偉霆——2014年時出演古裝奇幻劇集《古劍奇譚》的成功經歷,讓陳偉霆的工作重心開始逐步轉向了內地。
▲圖源英皇娛樂官網
因此,看向英皇娛樂近年來的內地電影市場表現,不僅有主控出品《怒火·重案》《感動她77次》《追虎擒龍》《無雙》這樣「港味」十足的作品,有聯合出品或參與投資《懸崖之上》《無名之輩》《邪不壓正》《妖貓傳》這樣以內地班底為主的商業制作,而且還有參與如《人潮洶湧》《緊急救援》《破風》這樣的合拍項目。
再從票房成績來看,據貓眼專業版數據,當前英皇出品93部電影,出品總票房累計169.14億元,在參與內地電影市場的公司中排名第13位,是港資影企的排頭兵。
再說華人文化集團,它的成員和關聯企業不僅有正午陽光、深藍影業、東方夢工廠這樣的國內主要影視制作團隊,而且還投資或接掌了包括邵氏兄弟和TVB這兩家重要的港資影視公司。
華人文化集團的成立時間並不久遠。2015年,從上海文廣(SMG)出來的黎瑞剛創立華人文化;此後一兩年間,他帶領著公司先後加入了邵氏兄弟和TVB的事業版圖。不過,據今年4月黎瑞剛在港媒《巴士的報》上的公開回應,在過去的幾年裡,受限於香港特有的廣播電視管理條例,華人文化基本沒有參與TVB的具體業務。
▲華人文化集團CEO黎瑞剛
面對內地資本,無論是邵氏兄弟還是TVB,最初都還只是接受其投資參股,但保留自己的團隊和決策。誠然,這也是受香港的法律法規所影嚮的,因此,黎瑞剛在最初加入邵氏兄弟董事局的時候也只表示:「華人文化作為邵氏兄弟的戰略股東,未來將繼續把各自旗下的頂級影視資源、全球渠道和邵氏兄弟聯動對接。」
不過,對於近年來不盡人意的TVB業績,黎瑞剛在承認華人文化「在日常經營管理方面沒有太多作為」的同時,也終究還是清晰表明「眼下不同了」,如果TVB全面老化不改革,會涉及生死存亡。換言之,作為上述香港企業的大股東,內地資本還是可以有涉及重大問題時的參與權和表決權的。
由此可見,無論是港資北上還是國資南下,香港老牌影視公司要想持續發展,重點不在資金鏈條,而在經營意識。
除了英皇娛樂和華人文化之外,較為主動北上的港影公司還有寰宇娛樂,較為掌握主動權的南下則有銀都機構。然而,即便北上後仍能產出《拆彈專家》系列和《掃毒》系列這樣的票房大作,寰宇娛樂的業績卻仍連連虧損,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該公司的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入不敷出。
而至於銀都機構,則更像是一個特例。作為一家歷任董事長均有北京政府方面指派的境外大型國有電影企業,銀都機構擁有了更多接軌內地電影行業的資源和機會。據其總裁陳一奇去年接受《香港商報》採訪所言,當前,該公司正大力接入粵港澳大灣區影視基地的建設中去。
後疫情時代,再次思考何去何從
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老牌香港電影公司這些年來有著不少的發展矛盾。一方面,「跳出香港」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留守香港」卻又像是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
然而,對於如今仍舊存續的香港老牌電影公司而言,大浪淘沙的「浪」,不曾止息——面對影片產能下降,它們多年來經歷著來自市場方面的內外夾擊;縱然影院收益維穩,一個新冠疫情襲來,卻又一下子將這項業務打落得近乎難以為繼。
「2020年可謂本集團自1970年創立而來最為艱難的一年。隨著全球各地實行封城措施應對新冠疫情,本集團於香港及新加坡的影院業務長期停頓……(該年度)錄得總營業額3.226億港元,與2019年相比較下跌70%。」橙天嘉禾的年報裡如是寫道。
該怎麼辦呢?
首先,與內地頭部電影公司動輒超十億元的年收入對比,一眾老牌香港電影公司徘徊再兩三億元的年收入顯得九牛一毛。
具體而言,老牌香港電影公司依靠電影產出作正面抗衡已無勝算,依靠影院經營業務的收入,又卻只有英皇和橙天嘉禾兩家具備資質。而在對其貢獻最大的電影版權轉售一項上面,收入天花板也是可以預見的——老電影的版權轉售渠道並不是無限延長的,當日後版權保護期過去之後,公版電影自然也不會再為其出品公司帶來直接的版權收入。
其次,老牌香港電影公司的營收渠道至今仍較為單一,處於新風口的流媒體、文旅、及IP二次開發業務布局不深甚至沒有布局。依靠地產投資或影視器材租售業務的重資產糢式仍是主流陳規。
比如,除英皇娛樂外,寰宇娛樂和中國星對地產業務的依賴都仍比較重,橙天嘉禾在蘇州布局的舞臺劇院業務則於近月才竣工。
因此,對老牌香港電影公司而言,管理改革、業務更新、IP開發、接入內地,已成持續健康良性發展的必經之路。
更重要的是,這並非表明這些公司需要「被迫逃離」故土市場,而應是在堅守故土情懷的基礎上,擁抱「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經營思路。
在劇集傳播方面,主動擁抱內地流媒體平臺的TVB已開啓了這一點探索。2012年起,TVB與優酷達成戰略合作,優酷從此獨家囊獲全部TVB優質正版版權,使港劇邁向從電視到互聯網的遷移之旅。到了2018年,TVB與優酷進一步推出了「全球同步劇系列」,首次實現港劇內地、香港同步播出。
在電影傳播方面,主動學會與內地市場和資本相處的英皇娛樂也成為了一個具有正面影嚮力的例子。品牌、藝人、影片、影院多面開花,該公司的北上經營思路靈活又開闊。
縱然上世紀的盛況難再,但港劇港影在觀眾們的心中不曾垂暮。老牌香港電影公司,無論歡愁,都該直面現狀、與時俱進了。
来源 一起看电影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