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的調調,到底從何而來?

台灣電影
小印發現,最近有好幾部台灣電影引起了一定的轟動,並迅速成為很多人討論的對象。
像是黃信堯的《大佛普拉斯》、《同學麥納斯》,和柯貞年導演的《無聲》等等。

似乎也有很多人都覺得台灣電影在前一段時間裡已經徹底「消失」了。

但他們其實是一直在發展和變革,重新為我們呈現這些可以令人討論的電影。

同是電影導演,那為什麼台灣的就這麼優秀?下面,小印就來和大家一起探討台灣的電影、導演到底優秀在哪。

台灣電影的調調,到底是什麼調調?

大家都覺得台灣電影總是有一種特別的氣質。

和美國電影相比,他「小」了很多,沒有那些所謂的大場面、大調度、大製作。

和日本電影相比,他又少了一些激昂的熱血感,但台灣電影有著自己獨特的含蓄,和純正的電影內容。

《心有千千結》劇照

這種氣質到底是什麼呢?

實際上,台灣電影整體的內容都比較偏向日常,同時又具有細膩的風格、獨特的鏡頭和運用方法,沒有反轉劇烈的情節。

更重要的,是台灣電影所關注的,那些社會中存在的「人性」,用涓涓細流般講述其中的故事。

《我這樣過了一生》

比如電影《我這樣過了一生》,講述了一位社會底層的女性。

面對社會中各種不公以及丈夫的各種所作所為,最終在去世前得到女兒原諒,心中才有了些安慰。

情感細膩,聚焦於生活中的日常生活,這便是台灣電影的特色與文藝。

這種文藝的傳統自於哪裡?

一部分是來自台灣的文學傳統,另一部分則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

《窗外》劇照

在「早期」的台灣電影界,有一大批文學創作者率先進入電影公司,成為電影創作的中流砥柱。

像《小畢的故事》、《風櫃來的人》等文學影片,而編劇朱天文既是當時台灣電影的重要編劇,也是一位久負盛名的女作家。

《風櫃來的人》

這些文學電影往往帶有「瓊瑤式」的獨特文學戲劇性。

當時,大部分編劇將報刊上的愛情文藝小說,加以改編形成電影劇本,並公開放映。

《夢的衣裳》劇照

比如當時的電影《窗外》、《心有千千結》、《海鷗飛處》等,眾多電影都是以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

而早期瓊瑤式電影,將愛情直接進行昇華,美化了大多數人的愛情觀念,給當時大眾塑造了一個以愛為主的天堂世界。

但很快的,瓊瑤式「夢幻」電影無法滿足人們對現實生活的需要與理解。

這種以純粹的文學而改編成的電影很快就失去了主流地位

《浪花》電影劇照

為了尋求改變,以侯孝賢為主的新一代台灣電影導演,開始將目光放在真實的現實生活中。

反映現實的電影也逐漸的取代了當時為多數的文藝電影。

比如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間出現的電影流派,鄉土電影,具有寫實風格與鄉土特色。

台灣電影開始著眼於當時大眾的現實狀態,更加具有平民化的藝術特徵。

台灣的鄉土電影將民族和地方、台灣本土與中國傳統文化匯聚結合。

風格大多都追求真實性和紀實性,給了觀眾一種回歸真實的觀影感受。

《南國再見,南國 南國再見,南國》

與文藝片相比,鄉土電影不同的是,其中更多的揭示出當時社會落後和愚昧的一面。

將社會中一些不公平的問題也同樣的展現在影片中。

鄉土電影《風櫃來的人》

比如《稻草人》主人公想要得到富裕的生活但卻安於現狀,更多的將希望寄託於神靈。

年輕人的不作為也是那個時代所面臨的問題,鄉土電影則成為將社會上的問題表現出來。

《香蕉天堂》

文藝」是台灣電影的底色。

導演所關注的並不是商業性的票房數據,而是將電影變成了社會。

台灣電影的「文藝」,便是更多的去思考如生命、人性、哲學等深層次人類與社會的問題。

最終,使電影成為了另一種深層次的思考,也在最後體會到電影所反映出的信息,所體現的社會價值。

《海鷗飛處》劇照

除了主題,在敘事節奏上也開始減緩,使觀眾在平緩中短暫脫離了真實,感受導演所呈現的零碎世界。

同時,色調也變得偏暗或偏冷,畫面也更加唯美清新,寧靜淡雅的風格跟電影的緩慢節奏相一致,使觀眾置身於文藝的書中世界。

「文藝風格」作為台灣電影的特色,從開始的嶄露頭角到後來的發揚光大。

可以說都離不開中國傳統的「文學、文化」,這也是台灣電影曾經享譽世界的重要因素之一。

台灣電影的巔峰在哪?

實際上,那些對大家影響深刻的台灣電影多半是出自於「中期」的「新浪潮時期」。

比如《童年往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策馬入林》、《恐怖分子》等等,至今仍然散發著無窮的魅力。

台灣的新浪潮電影時期,是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期開始。

《童年往事》劇照

這一次的新浪潮成功改變了當時的台灣電影,使電影開始與社會相互聯繫,雖然所產出的電影數量並不很多。

但清新自然的人文追求和探索,卻是成功的改變了整個台灣電影在世界電影格局中的面貌。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劇照

比如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和楊德昌的《一一》也在歐洲電影節上接連獲得了重大獎項。

他們的成功既是台灣電影新浪潮的結晶,同時也是總結,更是台灣電影新浪潮的結束。

就拿大家所熟知的楊德昌來說,作為台灣新浪潮電影時期的代表導演,楊德昌極具個人特色。

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社會意識,將目光放在整個社會當中,注重人性層面的理性剖析。

富有思辨色彩又不失哲理的鋒芒,題材偏重於人際關係以及社會家庭生活的描述。

《海灘的一天》

在電影《悲情城市》中,楊德昌成功繪畫出一個邊緣社會的存在。

他以鄉下為背景進行創作,將平民的生活拍攝的更加真實,也將那些生活中的悲慘表現的淋漓盡致。

同樣在電影《一一》中,楊德昌描繪出一個平凡的社會生活。

每一處的描寫都極盡貼近生活的原狀,但是從中又可以真正體會到生活的意義。

《一一》

「每一個悲劇的背後,其實都是一個個平凡的生活。」

展現出真實的生活,存在於社會的細膩情感,真實的反映社會現狀,這便是楊德昌眼中的台灣新浪潮電影。

而同樣作為台灣新浪潮電影時期的代表導演,侯孝賢所關注、表現的社會顯得更加「狹小」,家庭也隨之成為其表現的首選。

侯孝賢的作品充滿了平靜的氛圍,似乎感受不到社會的激烈與強勢。

《童年往事》劇照

同時,他也喜歡站在第三人稱的位置,來觀察和表現世界,為所有人提供了一個靜靜觀看同時思考世界的平台。

生活的真實則也表現在其中,更加符合那些真實的社會問題,矛盾、傷害與悲傷等等。

比如電影《童年往事》。

侯孝賢在其中所描繪的便是一個平凡、簡單的家庭,而悲歡離合、生老病死也在困擾著其中的每一個人。

《童年往事》

當傷害、不公開始降臨在他們身邊,對人生的抉擇開始出現疑惑與憂慮。

這既是真實的生活表現,也是大眾面對社會出現的問題而產生的擔憂不安。

台灣新浪潮時期的電影,不僅在題材上有了更大突破,而且極具現實人文主義的關懷。

更以獨特新穎的表達方式,剖析最真實的社會及當時的人生百態。

台灣電影已經沒落了嗎?

答案肯定是:NO。

雖然,在台灣電影新浪潮時期曾經出現了很多優秀的電影,但他們也被業內一直詬病。

因為缺乏完整的故事邏輯,所以往往遠離商業市場。

並且,那個時期的台灣電影,在整個體系的架構中也一直沒有得到完整與補充。

甚至有台灣電影導演認為「藝術大家正在壓垮台灣電影」。

而近年來也被稱為是「晚期」的台灣電影,正逐漸的向商業和市場靠攏。

新世紀的台灣導演開始了補充與調整,努力的完善台灣電影工業體系。

《海角七號》劇照

一部《藍色大門》敲開了台灣電影的復活之門,而《海角七號》更是將觀眾的視線再次拉回了台灣。

除此之外,像是其他幾部作品。

《艋胛》、《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等也皆獲得了可觀的票房,讓大眾再次看到了台灣電影的生機。

我們也驚奇的發現,新世紀的台灣電影商業味道也越來越濃厚。

2015年上映的《我的少女時代》便最是讓人覺得驚喜,正規的商業流程,使得市場開始出現了起色。

《我的少女時代》

最主要的體現,便是在影片《我的少女時代》中,導演嚴格的按照商業片模式進行創作。

故事內容、演員表演、節奏把握都更加合理、劇情也更加流暢,符合了現在大眾的審美習慣。

和過去相比,社會主流群體越來越年輕化,因此青年文化逐漸受到大眾的關注和重視。

青春片則依然還是台灣電影最受歡迎的類型之一,無論是走商業還是文藝,台灣的青春電影都有著不錯的票房迴響。

《孤味》

而青春電影《藍色大門》成功激起了台灣電影的青春浪潮也成功的帶動了商業電影的發展。

這部電影也無疑是新世紀台灣電影中青春主題的開山之作,在此之後,青春電影成為了商業聚集地。

《藍色大門》劇照

周杰倫首次指導的電影《不能說的祕密》,也成為了新世紀台灣電影的一大力作,也成為了台灣青春商業電影的一次創新。

憑藉周杰倫的超高人氣和電影帶來的自身魅力。

在商業手段上,電影的製作方和發行方使用懸念化的營銷方式、口碑式的營銷手段。

《不能說的祕密》

同時藉助了導演和演員的知名度進行品牌營銷。

成功的激發觀眾對影片的興趣,最終獲得了非常不錯的票房。

《不能說的祕密》劇照

除了商業的宣發手段,《不能說的祕密》結合了商業電影的優良製作。

加上完美的音樂結合,使這部電影成為了新世紀台灣青春電影的一個「商業式」標杆。

《大佛普拉斯》劇照

而黃信堯的《大佛普拉斯》、《同學麥娜絲》也是有著不錯的票房數據,在文藝支撐內容的同時,商業則撐起了青春電影可觀的票房。

現在的台灣電影,正在重塑其工業體系。

《同學麥娜絲》

其本身獨特的文藝氣質又是否將會消失,還是最終融入到商業的熔爐之中,對此我們也只能拭目以待。

當然,小印在此也非常的希望,台灣電影可以在發展中重現當年的巔峰,可以給觀眾帶來更多精美製作的優良電影。

來源: 印客美學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