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曹米糯
假如有位挑剔的朋友向你徵求選片意見,前提是:戒暴力、戒色情、戒恐怖、戒胡鬧、戒沉悶、戒哀怨、戒俗套、戒主旋律(說不定還不止 「 八戒 」呢) ,那麼你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出以下這個名字——《天使愛美麗》!
本片導演讓-皮埃爾·熱內被我歸入 「 怪咖 」行列,他的個人風格將古怪、妙趣、黑色、溫暖、憂鬱、浪漫、古典、超現實等諸多大相徑庭的特質融匯合一,偶爾也會玩到 「 脫線 」,但大多時候都能混搭出別具一格的美感。
作為熱內最被人熟知的作品,《天使愛美麗》就像是一本天真爛漫的複古小人書,導演以話癆又俏皮的旁白、妙想天開的佈局、古靈精怪的技巧將一個個獨特乖張的人物和一段段奇異浪漫的經歷串聯得天衣無縫。即便悲觀如我,明知道這種奇遇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但都忍不住去相信,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電影中的一切都會成真。
說起來,由奧黛麗·塔圖飾演的主人公愛美麗並非十全十美的人中龍鳳:母親早逝、父親憂鬱,童年生活陰影一片;吸過毒打過胎,曾經和很多年輕人一樣找不到生活的重心。
如果說片頭的那些童年喜好——手指遊戲、臉貼玻璃、吸管噪音、揭膠水膜、旋轉硬幣等等——還比較正常的話,愛美麗成年後的很多行為——黑暗中偷窺別人、隨身收集石子、自問自答、惡作劇等等——明顯已經有了 「 不太正常 」的傾向。面對這樣的 「 怪胎 」,一般情況下大家唯恐避之不及,但為什麼《天使愛美麗》的吸引力即便在20年後的今天依然未有減退呢?
我翻了翻心理學書籍,發現了這樣一條解題思路:這部電影雖然表面上宛若童話、毫不可信,但內裡卻細節豐滿、態度真誠,以極大的善意關照了以內向者為主的少數群體或者說弱勢群體,並且提供了一種可能性——積極的、樂觀的、令人期待的可能性。
目前心理學普遍認可的 「 大五人格 」主要包括以下維度:①開放性(Openness),即對變化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開放態度。 ②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即責任意識強,處事有條理、有耐心、有效率。 ③外向性(Extraversion),即自信、積極、有活力、擅長社交。 ④宜人性(Agreeableness),即更富同理心,更信任他人,更願意幫助他人。 ⑤情緒穩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即情緒平穩,安全感強,不易受外界影響。
需要說明的是,切不可將 「 大五人格 」簡單粗暴地理解為 「 好壞標準 」,以為各種傾向越高越好、越低越壞。所謂 「 人格 」是很複雜的,五大維度會相互影響、相互制衡、相互補充,只要它們處於合理的範圍之內,就無需過度擔心。
有份調查數據很有意思,即便在給人感覺非常外向的美國社會,至少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群都屬於內向者。而對照 「 大五人格 」,我們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愛美麗好奇心很強,辦事能力也很強,且樂於助人,也就是說,在 「 開放性 」 「 盡責性 」 「 宜人性 」方面,她完全沒有問題。但愛美麗遺傳了父親的內向和母親的神經質,缺乏自信,不擅社交,安全感弱,情緒波動劇烈。
除了女主角愛美麗,電影中典型的內向者還包括愛美麗的父親、雜貨店的伙計、患有骨脆症的老人,當然還有和愛美麗惺惺相惜的男主角。這樣看來,之所以會有那麼多觀眾喜歡這部電影,大概也是因為它很大程度上反應了內向者的現狀、觸及了內向者的內心。畢竟在現代社會,外向性得到的肯定越來越高,很多內向者迫於壓力不得不去訓練自己、改變自己、掩飾自己,而在《天使愛美麗》中,他們找到了寶貴的慰藉與庇護空間,哪怕只有短短的兩個小時。
外向性人格是很難理解我們這些內向者的,比如有人就不相信,寫文章滔滔不絕的我竟然會無法應對一次簡短的即興發言。所以他們很可能永遠無法明白,為什麼男主角找到咖啡店、認出了愛美麗、但對方依然矢口否認?
有心理學者認為,外向與內向的本質區別在於接受刺激的 「 舒適區 」不同。正所謂 「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外向者可以輕鬆應付的即時即興場景,對內向者來說卻是排山倒海的大敵。 「 社恐 」則更為嚴重,難以與外界正常接觸會導致長久的情緒問題,從焦慮到不安再到恐懼,然後惡性循環,最終發展到影響正常生活的程度。
從這個角度講,整部電影走向大團圓結局的過程,幾乎就是愛美麗克服心理缺陷、拒絕自憐自艾、逐漸樹立信心、學會積極爭取的過程。對於內向者來說,愛美麗是個極好的榜樣,證明每個人都有改善的空間,都有獲得更適合自己的幸福的機會;而對於外向者來說,學會理解、接受、認同內向者的選擇,也許就是最好的 「 幫助 」。
說到 「 幫助 」,《天使愛美麗》中表現 「 幫助行為 」的部分也與心理學研究相吻合。學界普遍認為, 「 幫助 」與 「 報償 」正相關,而催生幫助行為的報償有可能來自外部——比如社會獎勵機制,也有可能來自內部——比如對內疚感與個人心境的補償。
愛美麗對父親、骨脆症老人、失明老人的幫助大概都與 「 內疚感 」有關,因為愛美麗比他們更加年輕,比他們享受著更加自由自在的生活。強烈的內疚感會促使人們坦白、道歉、幫助,從而使親密關係維持得更久。
至於 「 個人心境的補償 」,簡單說,人在心情好的時候為他人提供幫助,會維持自己的好心情,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為他人提供幫助,會改善自己的壞心情。這就是很多人所說的 「 做好事會上癮 」,愛美麗能夠將善舉繼續下去的動力,想必也與此有關。
另外,很多理論都認為,長遠看,無論施與者還是接受者都會在幫助行為中獲益。在電影中,愛美麗幫助了周圍的人,周圍的人又以其他方式將善意傳遞出去,所以當結尾愛美麗重新陷入內向與自卑的困境時,咖啡店同事也好、骨脆症老人也罷,都給予了她強有力的支持。互惠互助的理想社會,應該就是這個樣子吧。
好吧,又是一篇從電影嚴重跑偏到其他方向的推送。我也不曉得為什麼會歪樓至此,可能在內心深處我很想證明一點:即便要導人向善,即便要宣傳所謂的 「 正能量 」,都應該從人性本身出發,而不是去喊口號、講大道理、樹立一些不合理不真實的所謂 「 道德模範 」。再者, 「 幫助行為 」也不是非得崇高到 「 捨己 」、 「 傾囊 」、 「 無私 」,日常的理解、陪伴、支持同樣重要,而且更具親和力和人情味, 「 幫助行為 」門檻的降低還避免了公眾對 「 行善 」的望而卻步。
片中骨脆症老人每年都會重畫一幅雷諾阿的名作《遊艇上的午餐》,他相信每一次轉身,畫中的人物都會變化。好的電影也是這樣,每一次重溫都會發現新的亮點,而不是被一早固化的主題束手束腳,永遠以同樣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示人。
來源 永恆與一天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