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足窩囊不足惜,那些有天賦的孩子被埋沒才可惜

國足窩囊不足惜,那些有天賦的孩子被埋沒才可惜

文:張是之

大家新年好,新年第一篇聊聊中國足球吧。

這新正大月的,年初一中國足球就又雙叒輸了,1:3不敵前面7輪比賽全敗、小組墊底的越南,真是輸得連底褲都掉了。

球賽直播我沒看,賽后看了下那幾個進球,都挺漂亮的,越南打的有章有法。

包括徐新最後傷停補時階段,打入挽回最後一點顏面的那個進球,跳起來換步凌空抽射,難度非常大。

這場球如果是贏了,估計夠他吹上一陣子。

图片

我對國足沒什麼感覺,即便是贏了、出線了,對我來說也早已無感,沒什麼值得期待的。

相比於國足的窩囊,我其實更替那些有足球天賦的孩子感到惋惜。

沒有沃土,即便是再好的種子,也長不成參天大樹。

經常看到的那句話,「14億中國人,就找不出11個會踢球的嗎?」

現實是,真的找不出來。

不光找不出來會踢球的,就是找幾個願意踢球、願意成為職業球員的,都很難。

小邁六七歲的時候,送他去足球興趣班練過幾天,我喜歡踢球,一度期待和他從小踢到大。

但怎奈他對足球沒感覺,也沒什麼天賦,還不喜歡身體對抗,我心裡那點上陣父子兵的足球小夢想只得作罷。

興趣班的學校在我們當地小有名氣,有的孩子確實有天賦,別看年齡小,跑動、傳控、打門,那都是有模有樣。我在場外看他們比賽都忍不住瘋狂給他們打 call 加油。

孩子有天賦,但是父母也僅僅是讓孩子當作一個興趣愛好罷了。

跟他們一聊,都會說到了六年級就差不多了,讓孩子有個興趣,上了初中還是要好好學習,準備中考高考。

如果孩子成績一般,孩子還有潛力的話,頂多是走個高水平運動員,目標還是四平八穩地上大學、找工作。

以足球為職業?開什麼玩笑,一般家庭的父母連那個心都沒有。

即使有那個心,也得先考慮一下自己家裡的財力是否能夠支撐起來。

現實往往是,有天賦的孩子,家裡財力一般的,基本不會用孩子的前途來冒險。

即使像魯能足校這樣的正規頭牌青訓組織,去跟父母要人,父母一般都是婉拒。

而家境殷實的,願意砸錢走足球這條路的,孩子又不一定有足夠的天賦。

所以,目前敢挺直腰桿讓孩子走職業化道路的,差不多要同時符合兩個條件:家境好,有天賦。

家境還不能是一般的好,是要非常好,好到孩子即使失敗了,也不擔心吃飯買房、娶妻生子才行。

中國有14億人不假,但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的,恐怕真沒多少。

更何況,足球還有諸多的競爭者,籃球、乒乓球、電競,都比足球更方便。

願意踢球的人基數不夠,會踢球、踢到頂尖水平的人肯定就更少了。

於是,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結果。


而說到錢的問題,家長們為什麼不願意讓孩子去冒險?

簡單說就是,風險太高、收益太低。

足球是某種意義上的青春飯,從小開始練球就要燒錢,如果按照職業規劃來說,能踢上中乙聯賽才算是「踢出來」了,才能算是有點收益。

而且這種收益還極不穩定,傷病、年齡、狀態,很多種可能會終結足球生涯。

而一個球員的巔峰狀態可能也就那麼三五年,在關鍵的這幾年,如果沒能打上主力或者展示出潛力的話,基本上就沒什麼希望了。

前幾年足協沒有限薪的時候,頂尖球員一年入賬幾千萬並不是難事。

雖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頂級球員,但好歹有個盼頭。

頭部球員把收入天花板頂的越高,下面腰部和底部球員的收入自然也會水漲船高。

不過就在前年,就像很多人看不慣演員的高片酬一樣,很多人也早已看不慣球員的高薪。

足協主席也是這種看法,在他看來,拿著高薪幾乎就是原罪。

他怒斥球員高薪:「金元足球吞噬健康的足球肌體,現在有些人還不覺醒,難道良心已死嗎?」

金元足球、吞噬肌體、陣痛,這種表達方式是不是有些眼熟?

是不是像極了「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

正是在這位足協主席的力主下,足協給對各個俱樂部的總支出、薪酬標準、獎金發放等等提出了事無鉅細的要求,並且明確要求不能玩「陰陽合同」。

不僅對球員限薪,足協還對俱樂部名稱下手,而且「一刀切」:「俱樂部名稱不得含有俱樂部任何股東、股東關聯方或實際控制人的字號、商號或品牌名稱。」

更名通知引發巨大爭議,甚至引發了部分球迷抗議。

對俱樂部名稱的要求本質上是去企業化,也是去市場化,跟限薪的思路如出一轍。

對比中國足球職業化之初的風風火火,很難不說這是一種歷史的倒退。

足協方面認為「職業足球違背市場規律,違背價值規律,因而不可持續。」

但我們看下足協拿出的這些改革措施,到底哪一條是符合市場規律和價值規律的?

限薪:中超一線隊國內球員年薪不超過稅前500萬元,平均年薪不超過稅前300萬元,外援年薪不超過稅前300萬歐元。 U21球員年薪不得超過稅前30萬人民幣。外籍球員單賽季總薪酬不得超過1000萬歐元。

限支:中超俱樂部年度支出不得超過6億人民幣,其中包括青訓費用和女足費用。

堵路:防止陰陽合同,球員和俱樂部之外第三方簽訂合同、俱樂部與球員直系親屬簽訂經濟合同,都必須向中國足協申報。球員收取合同外價值超過一萬元人民幣的現金或者物品,也必須向足協申報。

改名:國內足球俱樂部不得含有俱樂部任何股東、股東關聯方或實際控制人的字號、商號或品牌名。

我在之前評論文章裡寫過:

很不幸,看完中國足協公佈的限薪政策,我們可以初步判斷,中國足球正全面迎來「足球計劃經濟時代」,正在全面倒退。

也許短期內在聯賽上體現不出來,但用不了多長時間,我們就可以看到他們想要的結果。

寫下文章的時間是2020年12月14日,不是我會預言,而是千規律萬規律,都逃不開市場規律。

正如這位老編輯所言:

足球的成長是需要時間的,不能說足球職業化、市場化搞了幾年沒有讓中國再次沖出亞洲,就說市場化的方向是錯的。

用國足的成績來衡量中國足球職業化是否成功,這個標準和目標本身就有問題,就值得商榷。

世界頂級的五大聯賽,就是市場化成功運作的典範。

羅納爾多、內馬爾、博格巴、姆巴佩,這些貧民窟裡走出來的球星們,除了天賦和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市場。

巴西國內經濟一般,聯賽影響力也不像五大聯賽那麼大,但巴西的巨星們幾乎都在五大聯賽效力。

只有在高度市場化、高度競爭的環境中,才會產生出世界一流的賽事水準,才能吸引一流的頂尖人才參與。

前幾年恆大如日中天,中超瘋狂砸錢的時候,連當時切爾西的主教練孔蒂都發表了一番著名的「中超威脅論」:

中國市場是一個讓人難以置信的市場,他們太有錢了,他們不斷挖人,不僅是球員,很多教練也去了那裡。中國市場對全世界的球隊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不僅僅是對切爾西。

幾年過去了,再看當時孔蒂的「中超威脅論」,估計連孔蒂自己都覺得好笑吧?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不是敵人太強大,而是自己玩死了自己。

足協在限薪之前,就限制外援使用,更限制外援門將的使用。

就是這次世界杯預選賽,在對歸化球員的使用上,李鐵也是扭扭捏捏,不敢放開來用。
球迷呼聲再高也沒用,你隱約可以猜到李鐵那種細微的心理。

大概就有點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聲音,當然沒那麼嚴重,但誅心的說,有那麼一點味道。

好像用歸化球員贏了對方,體現不出他的執教水平一樣。

最後提醒一句,這裡的老讀者們,沒有必要為國足悲,也沒有必要為國足喜。

足協對足球市場化的打擊,讓中國足球全面倒退,國足今天的成績配得上。

那些有天賦的孩子,他們未必一定會成為巨星,但至少他們原本可以更大膽地利用天賦追尋夢想,正是足協扼殺了他們追夢的勇氣和信心。

原本如果市場化再走的遠一點,他們的選擇會更多,甚至應該出現像日本那樣的高中職業聯賽,可以更早地看到回報的希望,不必擔心不成功就是失敗。

盤子本來就不大,強制降薪、市場多樣化的消失,阻擋了眾多足球追夢人。
國足窩囊不足惜,那些有天賦的孩子被埋沒才是真的可惜。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