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漫天霾
許多人很有 「 正義感 」 地說:明星憑什麼拿那麼多錢,教授、學者、科學家等知識階層為什麼反而很窮?
於是,在政治正確的氛圍下,在從眾心理和自我保護的恐懼下,人天然的嫉妒心和占據道德製高點的衝動一時興起,對明星口誅筆伐,對知識階層充滿同情,以顯示出自己的卓爾不群和高尚情懷。其實質上是一場基於智識不足、思維懶惰的道德表演;這同時是一種懦弱的表現,他們之所以對明星大加鞭笞,不過是因為柿子撿軟的捏,批評明星,是被允許的。真正應該批評的東西,他們三緘其口。
明星和知識階層的收入差距真的有那麼大嗎?
先看看歷史數據。
胡適月薪280,可以把五口之家養三年。偉人當時月薪8塊,也可以養活五口之家。魯迅每年收入都在幾千元,有時甚至上萬。他不但在多所大學兼職任教,而且得益於相對自由的輿論環境,報業自由競爭,還寫文章賺稿費,生活優渥。他曾經在北京八道灣和阜成門外蓋了兩處四合院,打算長住,並把母親、夫人、弟兄全部接過來。家中的字畫、古董、書籍等,更是價值連城——不是說保存至今所以價值連城,而是當初買下這些東西本來就價值連城。
民國時期的娛樂明星呢?最大牌的當屬梅蘭芳。現在哪個明星再紅,都沒有梅蘭芳紅。梅蘭芳當時在國內外都有強大的影響力,他演出一場,可以賺10根金條,這是超一流的頂級明星。所以抗美援朝時,梅蘭芳直接捐飛機,大砲都看不上。建國後,擔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的梅蘭芳,工資是163元,直線下降啊,但起碼生活無虞。
當時的電影明星,如胡蝶、阮玲玉,接一部電影的片酬最高大約是1000-2000元,另外還可以從電影公司拿1000塊左右的月薪(但經常拖欠),她們的收入的確不錯。但是大量的一線演員如周璇、趙丹、演員出身的大導演謝添等,月薪大約為200-250元。也就是說,娛樂大明星和學術大明星,收入水平大體上是一個檔次。
那麼當今時代,科學家和明星收入有差距,原因何在呢?
歸根結底,就是消費者需要娛樂,願意買單,明星的號召力強,受眾面廣泛,因此就會有高收入。
為他人創造的價值越高,消費者越是需要,收入就越高。你這是什麼意思,消費者不需要科學家?
是的。
準確地說,消費者不需要這麼多所謂的 「 科學家 」 , 「 科學家 」 供給過剩,所以收入低。
這聽起來很扎心,但事情就是這麼個事情,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實際上,很多掛著 「 科學家 」 名號的人,本來就不是什麼科學家,他們本來就不能為社會創造多少價值,所以收入低才是正確的。其實鼓譟這個話題的,本來也就是一些這樣的 「 科學家 」 和 「 知識分子 」 。他們不是科學家,卻自認為或者被誤認為是科學家,想拿科學家的收入,不是白日做夢嗎?
穆雷·羅斯巴德說: 「 自由企業經濟的一個偉大優點常常被人忽視,那就是僅靠它便可以保證順利、合理地分配生產性資源。通過自由價格體系,消費者向勞動者、資本家和商人發出最迫切需求哪種職業的信號,而價格體系複雜、自動地運行,把這些信息傳達給所有人,從而創造出一個高效、運轉順暢的經濟。自由價格體系下的自願指揮,有一個且只有一個替代選項:那就是政府命令。 」
這句話已經最為精闢和透徹地揭示出某種職業收入高低的根本原因所在。一個行業工資率的高低,本身就反映了它的稀缺程度。如果社會上科學家極度稀缺,只有一種辦法可以把他們吸引過來:支付更高的工資。由於他們工資並未上漲,或者上漲的速度低於其他行業,只能說明他們並不稀缺。
為什麼 「 科學家 」 居然不稀缺呢?真正的科學家永遠是稀缺的,因為他們是天才,天才總是極少數。只有那種所謂的 「 科學家 」 是不稀缺的,因為義務教育體制用過多的稅金補貼學習 「 科學 」 的學生,使不那麼適合從事科學研究的學生也去學習科學,於是造成了供給過剩,結果就是他們這樣的 「 科學家 」 收入降低。
如果沒有巨額補貼,本來就沒有必要存在這麼多的大學,他們會被更多的藍翔技校取而代之,那培養的才是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因為它接受消費者的檢驗,消費者需要什麼它就教授什麼。也沒有必要存在那麼多教授、專家、學者,他們年復一年地在繼續爭取項目、補貼,生產出一大堆毫無意義的垃圾論文。更不會有這麼多大學生——將來的知識分子和 「 科學家 」 ,他們會早早步入社會,習得技能,在市場中搏擊風浪,接受消費者檢驗,而不是在那裡耗費青春,從事一項注定用不上的、沒有前途的、市場已經供給過剩的所謂學習和研究。
於是這些 「 科學家 」 要么拼命地往體制內擠,尋求一份安逸舒適、收入不高但卻穩定的工作,要么為自己的 「 985 」 「 211 」 「 雙一流 」 頭銜顧影自憐憤憤不平,認為社會對他們不公。其實很公道:他們一方面游離於自由市場的價格體系,還在被豢養的政府命令體系下生活,所以不服從不得食,食多少也不是市場說了算,而是政府說了算,當然不會讓他們成為千萬富翁。另一方面,他們的確沒有為他人創造什麼價值,用人單位和消費者精明著呢,並不會被他們的頭銜唬住。
所以,我們不缺這樣的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 「 科學家 」 ,因此他們找工作難,收入低。
碩士生去送外賣,沒什麼不好的,充分證明騎士比碩士更稀缺,取得的收入更高。他們參與市場競爭,沒有拼命往體制內擠而坐享其成,值得點贊!
以上是理論解釋,下面說說具體的對比和為什麼造成這樣的認識誤區。
第一,一些人所指的科學家,其實範圍很窄,基本是與所謂 「 國家利益 」 緊密相關的那些科學家,也僅限於自然科學領域,比如造航母的、發射衛星的、搞水稻的、以及屠呦呦等——其實他們收入不菲——並不包括企業中的創新者和發明家。他們不知道的是,最牛的科學家,集中在企業界。推動人類進步的重大科學發現,多出自於個人、私營企業和研究機構。
也就是說,他們把自己的科學成果直接推向市場,只要這種科學成果推動了技術進步,滿足了消費者需求,他們就會賺得盆滿缽滿。這種例子古今中外不勝枚舉。遠的有洛克菲勒、愛迪生、諾貝爾、亨利·福特,近的有眾多的諾貝爾化學、生物學、醫學獎的獲得者,以及比爾·蓋茨、喬布斯、貝索斯,還有馬化騰張小龍。他們有的既是科學家又是企業家,有的是購買私營機構的研究成果或者與他們合作,所以我們才把這樣的企業稱之為 「 高科技企業 」 。
另外,現在的大學知名教授,只要積極投身於市場,賺錢也是槓槓的;知名作家哪怕是在體制內,只要稍微向市場伸出橄欖枝,收入也絕對不亞於普通明星。不信看看作家富豪榜,而且越老越值錢。
所以,真正的科學家和知識分子的收入,絕大多數明星難以望其項背。
這就引出了第二個問題:應該如何對比?
對比首先應當建立在對等的條件下。一流科學家對比一流明星,三流科學家對比三流明星,所謂的 「 科學家 」 對比自封的 「 明星 」 ——例如用意念將熟雞蛋返生孵化小雞的 「 科學家 」 VS 「 七天寫出六個字 」 的 「 白雲 」 們。任何一個行業,成功的永遠都是少數,不能用一個成名已久且具有巨大號召力的明星的收入與一個尚未作出科研成果的科學家相比。
其次,對比應當有嚴謹的科學調查和數據支撐,而不是憑主觀印象。抽樣範圍要相同、數據口徑要相同、對比指標要相同,對比才有意義。例如,是對比兩個群體的平均收入或者中位數收入嗎?那就應該把兩個群體的所有人與所有收入加總或排序來計算。再比如,是對比一生的收入總和還是處於某一階段的,計算出的數據也會大相徑庭。科學家往往越老越值錢,明星往往只火那麼一陣子,怎麼對比?
最關鍵的是不能拿市場經濟的東西和計劃經濟的東西比。多數 「 科學家 」 由財政供養,養尊處優,不用承擔任何風險。而明星的 「 生產 」 卻是高度市場化的領域,未成名的 「 明星 」 住在地下室,從底層苦苦打拼,比未成名的 「 科學家 」 要悲慘許多,卻並沒有人去比較;投入的成本不比 「 科學家 」 小,成名與否卻要面對的巨大的不確定性,風險也由自己承擔。所謂 「 風險越大利潤越大 」 ,既想毫無風險又想要高收入,世上沒有這樣的好事。
所以結論很明顯:要提高科學家、學者的收入,不是讓國家給他們漲工資、不是打壓和限制明星收入、更不是煽動民粹妖魔化明星並為科學家們賺一盆氾濫的同情心,而是把科學家們和娛樂明星一樣,推向市場,讓他們接受消費者的檢驗。市場會遴選出最優秀的科學家,他們的優秀,會體現在高收入上;市場也會淘汰那些所謂的 「 科學家 」 ,讓他們不要玷污科學家這一稱號。
來源 觀念的後浪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