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ark Chu
譯:Leeway
當我還是個青少年的時候,我就已經想好了應對未來配偶出軌的做法:離婚。沒有別的選項。然而,隨著我年歲的增長,我有了家庭,也見識了更多,我逐漸意識到這個問題遠比我想的複雜。
當然,關於這個話題的研究已經很充分了。我要做的就是簡要回顧,然後重點討論最有代表性的一種:身體出軌。
但首先,出軌有多普遍呢?
要找出具體的數據並不容易,因為很少有人願意公開承認出軌。總體看來,研究表明,這個數字在美國為20%~25%;也就是說,4到5人中,就有1人會與除了配偶以外的人發生至少一次性關系。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的馬克博士(Dr. Mark)和她的同事表示,在美國,不忠是導致離婚最司空見慣的原因。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貝齊格博士(Dr. Betzig)也表明不忠在其他至少160個國家也是導致離婚的首要原因。也許這可以說明太多人都是用下半身思考,而他們的配偶對此很惱火。
(psycnet.apa.org/record/2001-05578-014)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2250X16300227)
(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508-011-9771-z)
(www.journals.uchicago.edu/doi/abs/10.1086/203798)
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臨牀心理學家阿特金斯博士(Dr. Atkins)和同事對一個基於近4000人的全國調查大數據庫進行了分析。讓我們把這些研究發現分解為不同的類型。
(psycnet.apa.org/record/2001-05578-014)
人口統計學因素 ——男性vs.女性——
是的,根據這項研究,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身體出軌。
但更有意思的是,出軌的概率在各年齡段存在差異:在調查期間,處於55~65年齡段的男性最可能報告出軌行為(大約15%)。是因為到了這個年齡段的男性通常會感到厭倦?或者因為「同輩效應」,也就是說這些男性受訪者是在一種「鼓勵」不忠的特定文化中成長起來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研究人員推斷不忠就是因為同輩效應。
女性出軌的概率低得多(大約4%~5%),而處於40~45年齡段的女性更可能報告出軌行為。同樣地,這並不是說這個年齡段的女性想出軌;這可能是這個特定年齡段所經歷的文化在起作用,我們並不了解真實原因。

然而,該研究以及佛羅裡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的芬徹姆博士(Dr. Fincham)及其同事都指出,男女之間的這種差異正在縮小。當代女性代表著至關重要的勞動力,這意味著她們有了更多的財力、獨立性和出軌的機會。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2250X16300227)
——教育程度——
擁有研究生學歷並有婚史的受調查者比起只有高中以下學歷的受調查者,其出軌(或再次出軌)的概率為後者的1.75倍。研究並未充分說明可能的原因,我猜想是因為這些人更可能有地位和機會吧。
——宗教信仰——
定期去教堂和對婚姻高度滿意(報告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出軌可能性較小。不過那些定期去教堂但是報告自己的婚姻滿意度為「還挺幸福」或者「不太幸福」的人,他們的宗教行為與較低出軌率無關。
根據別的研究成果,我們知道宗教信仰是一個複雜的因素。很多虔誠的教徒肯定喜歡這項2007年的研究:他們發現那些把《聖經》奉為上帝語言的人,出軌的可能性小得多。然而,另一方面,2019年伊朗研究人員和馬克博士的研究並未發現這種關聯。
(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192513X07304269)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743609519311373)
我認為可能解釋這個巨大差距的一個原因是,人們去教堂是出於各種各樣的動機。
一些人真的內化了宗教教義的價值觀,而另一些人去教堂可能僅僅是因為教堂是與人交流和獲得食物的去處,但是研究調查可能很難了解到這一點。僅是我的猜測罷了。
——婚史——
沒錯,離異過的人出軌的可能性幾乎是那些沒離過婚的人的兩倍。
——收入/就業狀況——
這項研究把收入和就業狀況放在一起作為出軌機會的指標。拿收入來說,在年收入大於或等於30000美元的人中(差不多是現在的45755美元),掙得越多,出軌的概率越大。
而對於年收入低於30000美元的人來說,則沒有這種關聯性。
這說明收入越高,人們可能有越高的地位和更多旅行或者結識陌生人的機會。同樣,研究人員沒有調查年收入超過75000美元的人(差不多是現在的114386美元);他們認為對有超高收入的人來說,這種關聯性可能更強。
研究人員把就業狀況分為4類:受調查者及配偶都有工作,受調查者及配偶都沒工作,受調查者有工作但其配偶沒有,受調查者沒工作但其配偶有。
「受調查者有工作但其配偶沒有」組合最容易出軌——大概是因為這意味著最大的權力差異吧。 「受調查者及配偶都沒工作」組合最不易出軌,可能他們沒有這個時間、精力或機會吧。
——初婚年齡——
初婚年齡越早,越可能出軌。 16歲(我的天)就結婚的人,其出軌概率幾乎是23歲才結婚的人的4倍。這也不意外:總的來說,青少年更可能是沖動的,不成熟的,缺乏經驗的。當我還是青少年的時候,也蠢得不行,無法想象如果我16歲就結婚,會發生甚麼。
親密關系 ——對關系的滿意度——
人們會認為只有婚姻不幸福的人才會出去找別人,但是研究人員梳理了前人的研究,發現一些研究並未顯示出這種關聯性。然而一些研究的確表明低質量的婚姻,如低滿意度和低頻率性生活,都是重要的出軌預兆。此項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弄清楚,在所研究的樣本裡,對婚姻關系的滿意度是否與出軌有關聯。
他們確實發現了這一關聯:數據分析表明,與那些報告自己在關系中「非常幸福」的人相比,那些報告自己「還挺幸福」的人出軌概率幾乎是其2倍,而報告自己「不太幸福」的人,其出軌概率則是4倍。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進一步表示,低婚姻滿意度可能既是不忠的原因也是其結果。
(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265407504041384)
註:這絕不是出軌的理由(「我出軌是因為我在婚姻裡不幸福!」);首先,這段不幸福的關系可能是自己的錯。
——責任感——
就關系滿意度而言,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杜利格塔斯博士(Dr. Drigotas)及其同事表示,對關系的責任感是更高滿意度的一個關鍵,預示著更低的出軌概率。有較強責任感的人有更強的依戀和意願來繼續關系。
(psycnet.apa.org/record/1999-11174-006)
此外,結婚前同居的人更容易出軌。我認為 「責任感」可以解釋:同居的邏輯就是「讓我們試試,看是否奏效」,這也就暗示著缺乏責任感。
(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1741-3737.2000.00048.x)
因此,看來要想一段關系幸福美滿,雙方都必須要有責任感。
除了阿特金斯博士和他同事回顧的以上因素外,芬徹姆博士他同事也總結了一些別的因素。
相似性
我已經簡單指出過,根據研究,「異向相吸」對長期關系並不起作用。有趣的是,根據威斯康星大學拉克羅司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LaCrosse)經濟學家布魯克斯和摩納哥博士(Drs. Brooks and Monaco)的說法,有著共同宗教信仰和更高教育水平的夫婦出軌概率更低。總的來說,這兩個因素是人的核心價值觀,我們很難和有著不同核心價值觀的人共處。
(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3504851.2012.690845)
個性/個體 ——神經質——
神經質的人(即情緒不穩定,容易有消極情緒,比如憤怒,焦慮,抑鬱)更容易出軌。正如你所見,神經質的人不開心。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428182/)
——依戀類型——
非安全型依戀類型與更高的出軌概率相關,但是這項研究並未說明具體類型。幸運的是,佛羅裡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們發現焦慮型依戀的人更容易出軌。
依戀類型是個很大的話題,無法在此處詳細解釋,我將在另一篇文章中討論細節。基本上,焦慮型依戀的個體對關系總是處於高度戒備的狀態,一直擔心自己不夠好,會被拋棄;他們過於依賴自己的伴侶。聽著有點奇怪和背離直覺對吧?如果你害怕被拋棄,為甚麼還要找別人?
——行為問題——
吸毒或酗酒和出軌成正相關;越吸毒,越容易出軌。
——對性的態度——
沒錯,那些可以「將性和愛分開」的人,那些覺得性不是甚麼大事的人更容易出軌。
——原生家庭——
一個人的父母也會對其有影嚮。那些自己父母就出軌的人,其出軌概率是父母未出軌的人的兩倍。可以理解為「小猴有樣學樣」,但是其中原因可能要複雜得多。
網路
互聯網是另一個新世界,不是嗎?這項研究表明20%~33%的人利用網路滿足性需要,其中65%的人會發生關系。更糟的是,他們中超過一半的人不做保護措施。這會導致性傳播疾病和艾滋病的傳播,給公共健康造成巨大威脅。

潛在應用
好的,看到這,你們有的人可能會感到緊張了:天吶,我的伴侶符合諸多以上條件,我們註定完了?
阿特金斯博士建議不要因為這項研究的性質而慌張,這項研究和其他所有研究一樣,是相關性研究。也就是說,他們只研究關聯性,不研究因果性。
如果我們在大型實驗室裡聚集一群已婚人士,任意把人分為兩組:「有機會出軌組」,即有眾多潛在出軌對象的人群,和「無機會出軌組」,即無潛在出軌對象的人群(可能年齡很大的人?),然後看3年後會發生甚麼,那是我們可能就能判斷機會因素是否是出軌原因了。這聽起來很有趣,但我們沒法那樣做。
相關性不是因果關系,所以我們在解讀這些發現的時候要謹慎。
然而,這些發現仍然提供了一些建議。首先,因為伴侶一方有工作,一方無工作的組合最容易出現不忠情況,
……所以只有一方有工作的伴侶可能要尤其註意如何維持婚姻中權力和控制的公平感,如何一起和其他個人和夫妻交往。
他們也建議夫妻雙方持續在關系上下功夫,爭取達到高標準的「非常幸福」和高滿意度。
最後,這些是我的解讀。我認為不忠是個複雜的問題,有時不一定全是出軌那方的錯,但是後果是非常有破壞力的。在很多案例裡,不只是離婚就完了,傷害可能深得多,持續時間長得多。一般而言,為了防止心碎,責任感是關鍵,正如杜利格塔斯博士的研究所說的那樣。這有點像選擇職業:你不會每次遇到問題就跳槽。
為了能忠於對方,共同的目標是重要組成。我曾在某處讀到「愛不僅僅是看向彼此,也是一起看向同一個遠方」或者類似的話。
另一方面,一些不忠行為源於更深更棘手的潛在問題,比如,成癮,心理健康問題或者虐待。在和解前,這些問題必須先得到解決,也許這樣的人需要多一些的同情和理解。
原文/psiloveyou.xyz/sexual-infidelity-what-are-the-predictors-according-to-research-68e17ed52a50
本文基於創作共享協議(BY-NC),由Leeway在利維坦發布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