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與三國正史,反差最大的角色是?

《三國演義》與三國正史,反差最大的角色是?

三國演義》和正史反有許多不同,以至於許多我們熟知的小說形象,和歷史有了偏差。

而偏差,還可以分許多方向……

有些反差,是方向正確,但誇過了。

常見於蜀漢一方。

比如趙雲正史裡和黃忠一起強壯摯猛、並作爪牙,被比作夏侯嬰和灌嬰(夏侯嬰救過劉邦的孩子,趙雲救阿鬥),列傳裡編次「關張馬黃」。

好家夥小說裡直接變成無情的單挑魔王,七進七出殺曹營名將五十餘員,年登七十還斬五將,五虎上將排名也硬生生變成關張馬黃。

類似的,馬超刺死李通,張飛刺死紀靈之類,都是羅貫中送蜀漢的人頭。關羽歷史上斬顏良是傳奇事跡,但羅貫中嫌不夠,溫酒斬華雄、誅文醜、五關六將一大堆。

有些反差,是想誇來著,但方向偏了。

比如正史明說喜怒不形於色寡言少語的劉備,小說裡為了塑造他的仁德,讓他經常哭,而且話還挺多。

比如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的賢相諸葛亮,被描述成奇門遁甲借東風、七星燈續命、能行縮地法、動不動一堆錦囊妙計的半妖半仙。

有些反差,是為了反襯曹操是個大反派,於是美化他的對手。

比如陳宮正史就是加入曹操、背叛曹操、跟了呂布然後完蛋的一個亂世人物,荀攸明說他「有智而遲」。

但小說裡描寫他捉放曹操、聽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於是不跟曹操了,忽然顯得人還剛直了許多。

比如董承雖然是國舅,也不是啥大好人,正史裡威脅搶過伏皇後的布匹,還疑似和袁術有過瓜葛。小說裡為了描述滅曹的正當性,讓他成了忠臣義士。

有些反差,是為了反襯蜀漢好,結果形象扭轉了。

比如歷史上性情恢弘大度,都說跟他交往如飲醇酒的周瑜,為了襯托諸葛亮,顯得格外小家子氣。甚至自己搞了得意的計謀,還讓魯肅去打聽諸葛亮知道不知道之類。甚麼聚鐵山斷糧甚麼草船借箭甚麼三氣周瑜,把周瑜往偏狹裡描繪,都是為了捧諸葛亮。

說到周瑜,就得說魯肅了。魯肅歷史上性格極為豪邁壯烈。年輕時舍得給周瑜一半糧食,一跟孫權就是榻上策搞割據,最重要的是:歷史上單刀赴會,他見關羽時,辭色嚴厲,相當帥氣;小說裡搞得單刀會全是關羽一個人的大場面了。

有些反差,是因為戲份被羅貫中轉移切割了——這方面最大的受害者,應該是荀攸

本來荀彧算曹操半個合夥人,經常留守;荀攸則是曹操的謀主,堪稱曹操事實上的首席謀士,曹操也將荀攸與張良作比較,「昔高祖使張子房自擇邑三萬戶,今孤亦欲君自擇所封焉。」

可惜:

小說裡,荀攸勸曹操別打張繡,免得張繡和劉表勾結,曹操不聽,事後如荀攸所料,曹操跟荀攸道歉了——這個小說裡沒提。

比如水淹下邳,明明是荀攸與郭嘉主謀,到《演義》裡,就變成荀彧和郭嘉主謀了。

比如是荀攸畫策突襲白馬,斬了顏良——這功勞在小說裡,被關羽包攬了。

比如斬文醜時,荀攸和曹操著名的心有靈犀——這個也被關羽的榮燿遮蓋了。

比如許攸來投,諸將懷疑,只有賈詡和荀攸勸曹操去襲烏巢;之後張郃投降,曹洪不肯收納,只有荀攸判斷可以收納——這些全被羅貫中屏除了。

結果導致曹家前期謀主荀攸,小說裡光彩被郭嘉和他叔叔壓沒了。

有些反差,則是為了誇劉備,以至於罔顧事實。

讀小說的大家都記得,孫尚香一開始跟劉備挺好,後來忽然被周善一攛掇,就抱著阿鬥回家了,結果才有趙子龍截江奪阿鬥。孫尚香怎麼反差這麼大?

因為正史上,孫夫人本來也沒和劉備多琴瑟和諧。

本來孫夫人才捷剛猛,跟她哥哥們相似,百來個侍婢都帶刀,劉備時常膽戰心驚。以至於諸葛亮說: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

一個女流之輩,能和曹操孫權相比,劉備娶孫夫人真也是娶得辛苦。得虧送走了。小說裡呢,先編得她和劉備夫妻和諧,導致後來她忽然掉頭而去,顯得格外突兀。

由於劉備這邊是正派的,所以跟他的人也不能是反派。

於是連帶馬超的形象也變了。

正史裡,馬超他爸爸馬騰在曹操地界住著,馬超自己夥同韓遂們謀反,不管爸爸了,這才有潼關之戰。小說裡改了,變成曹操誘殺馬騰,馬超為父報仇。

於是一個不管爹的馬超,變成了為父報仇的小馬超。

還有,正史裡馬超曾試圖突襲曹操,被許褚瞪眼,於是不敢冒險了,所謂「曹公與遂、超單馬會語,超負其多力,陰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將許褚瞋目盻之,超乃不敢動」——羅貫中大概覺得這事有損馬超英武,小說裡改了,還讓馬超和許褚大戰一場,讓許褚中了兩箭才罷。

我想來想去,最大的反差,大概是張郃吧:別人是增減戲份,加以改編;張郃是整個人性格都扭曲了。

正史裡,張郃是個以巧變著稱的將軍。比如官渡之戰,發現局勢不對,立刻倒向曹操。比如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圍陳倉,魏明帝要他去打,張郃一算就說諸葛亮這次會糧盡退兵,被他算中了。

畢竟張郃從軍的年份從公元180年代一直到公元231年,幾乎長達半個世紀,老姦巨猾,謹慎小心。

但在小說裡,卻將他描述成一個猛將,而且有點莽撞,甚至連死因都改了:

正史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退兵,張郃覺得有伏兵,不能追,司馬懿要他追,張郃膝蓋中了一箭,死了——畢竟打了快半個世紀的仗,年紀大了,膝蓋中箭很難治吧。

小說裡,諸葛亮退兵,司馬懿說不能追,張郃執意要追,一路追著被魏延和關興騙進陷阱裡,射死了。

一個正史巧變謹慎,比司馬懿還拎得清的老將軍,就為了襯托司馬懿配得上做諸葛亮的對手,變成了個自尋死路的莽夫,給送掉了。

這裡有個隱藏角度:《三國演義》裡,為了襯托司馬懿顯得夠資格與諸葛亮做對手,其實是暗暗捧了司馬懿一下的,還給他加了許多不屬於他的戰績光環,比如取街亭。

正史司馬懿對曹魏的功勞,遠小過演義的描述;其能奪曹爽之權,重點也不在於能忍,而在於翻臉比翻書還快。某種程度上,司馬懿的小說形象,已經算是沾了「諸葛亮最後對手與三國時代最後勝利者」的光,給提升了一點了——至於偏次要的角色張郃,那就只好作為犧牲品咯。

畢竟大家習慣了成王敗寇,有時連反派,都能獲得一點多餘的潤色呢。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