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多年的上流君,最怕吃泡面時接到母上大人的視頻通話,不出意外一定會收獲一頓連珠炮般的批評:
「泡面裡全都是添加劑!不健康!你要多吃青菜多吃肉……」
只有廈門朋友阿明沒有這個煩惱,在接到媽媽電話的時候,他會記得加上一句:
「哎呀,我吃的是廈門泡面,還加了古龍午餐肉,也加了青菜啦。」
阿明的媽媽不但不會批評他,反而會說,「乖兒子哦!」
廈門泡面之前上流君已經寫過,它的好搭檔——古龍罐頭,同樣是廈門人心中的餐桌之光。
廈門人的古早味
阿明這樣形容古龍罐頭在廈門人心中的地位:雖然豬死了,但它還活著,因為每個廈門人心中都有一罐古龍罐頭。
別以為這是廈門人的自誇,事實上連知名「吃貨」蔡瀾先生都是古龍罐頭的粉絲。
他曾毫不吝嗇地稱贊古龍香菇豬腳是罐頭中的「絕品」,以至於老先生還要拜托友人特地寄送整整兩箱,所謂「罐頭送古龍,禮重情意重」。
對於和阿明一樣的廈門人來說,古龍罐頭將他們的早餐、午餐、晚餐和大排檔宵夜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清爽的菜心配早餐,中午來一碗香噴噴的三絲炒米粉,晚上和三五好友相約大排檔,吆喝一聲:
「老板,來一份古龍豬腳煮雜菜煲!」
這就是廈門街坊對美食的約定俗成。
別以為罐頭食品不健康,其實古龍罐頭裡包羅萬象,從素菜到葷菜,從海鮮到甜品,可以說古龍罐頭為福建人的餐桌操碎了心。
△古龍罐頭大家族合影
豬腳過油炸至皮酥肉嫩幾近脫骨,再加入濃稠的湯汁熬煮入味,不管是空口吃還是加入面線、沙茶面,隔壁小孩聞著味就能找過來。
玻璃罐身中的紅燒肉,一反人們對紅燒肉「濃油赤醬」的印象,炸成虎皮的五花肉沉浸在清澈的肉凍中,肉質的紋理清晰可見。
大容量的茄汁魚罐頭,湯汁酸甜,是地道的閩南風味,魚骨酥軟,肉質不柴不爛剛剛好,再挑食的孩子在用它拌面下飯時也會乖乖吃掉兩碗。
花生湯罐頭那適度的甜與軟糯,是能取悅阿公阿嬤的厝裡風味。
△實力演繹愛它就買空它
在閩南,上至80歲老人,下至8歲頑童都能列舉出自己喜愛的古龍罐頭。
還有人更偏愛古龍罐頭唇齒留香之外的意外驚喜,為了豬腳罐頭裡那一罐一顆的糯糯板栗,恨不得一次開個10罐集齊一小碟。
而對於廈門人來說,做菜沒有古龍罐頭都不香。
他們不斷開發著古龍罐頭的衍生菜系,每個人都有自家的自創罐頭食譜,不同的罐頭就在廈門的千家萬戶中激發了化學反應。
一道炒米粉,有人用三絲罐頭做輔料,有的人家則用海鮮和豬肉罐頭做點睛之筆。
在廈門以優越地位將老幹媽擠占到市場角落的香菇肉醬罐頭,不僅可以拿來做廚房小白入門級的拌面、拌飯,在廈門食神的手中可以做成比灌湯包還好吃的包子。
就算是手殘黨,也能憑借古龍罐頭完成廚房的逆襲:古龍午餐肉與廈門泡面組成的最佳拍檔自不用說,一道菠菜涼拌丁香魚,撒上芝麻、花生米,一道下酒夠味的快手閩南菜就此完成。
古龍罐頭的衍生菜系將面食、小炒、甜品、涼菜囊括其中,更是有難有易,以至於讓一些廚房小白產生了錯覺——好像煮菜並沒有太難的樣子。
但當廚房裡沒有了熟悉的罐頭,只有原始食材的時候,才發現甚麼是「巧婦難為無罐頭之炊」。
真·百年老店
雖然生產古龍罐頭的廈門罐頭廠是一家始創於1954年的老牌企業,但它的歷史卻可以追溯到1907年開辦在鼓浪嶼內厝澳的淘化罐頭食品廠。
直到1986年,廈門罐頭廠以「鼓浪嶼」的閩南話為諧音,打造了「古龍」這個品牌,所以此「古龍」確實和刀光劍影的彼「古龍」沒甚麼關系。
但也因此,有這百年的傳承,古龍罐頭早已積澱了濃濃的古早風味。
對於土生土長的廈門人來說,他們心目中的土特產並不是旅游景區專供游客的包裝精美的東西,而正是充滿了閩南古早味,「土」到千家萬戶的古龍罐頭、廈門泡面、魚皮花生……
福建孩子,哪個沒有家裡大人帶回古龍罐頭後,就期盼客人上門造訪的回憶——因為這樣就可以開一個肉罐頭,作為隆重的加餐。
即使到了國外,一個標準的閩南胃還是會在各大亞洲超市尋尋覓覓心中的古龍罐頭。
閩南人對古龍罐頭的認可最終可以歸結為為一個數字:古龍罐頭暢銷廈漳泉,一年賣出至少4000萬罐,平均每個人至少消費4罐。
△來源:中國罐頭工業協會
古龍罐頭還走出了國門,徵服了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吃貨們。
日本游戲《街霸》中的場景就有「廈門肉食公司」,據說就是因為80年代日本有出售廈門古龍罐頭。
△來源:@蝦米碗糕
當美味曡加上易於運輸、持久保存這些明顯優勢時,它的戰鬥力也足以登上軍艦,在撫慰好戰士的口腹之後,得到一句誇獎:戰鬥力確實不錯。
因為做罐頭時常要用到醬油,追求極致的古龍罐頭幹脆自己辦了個醬油廠,順便用古法釀造出古龍天成醬油,成為另一個美食傳奇,隨便就上了一期《舌尖上的中國》,並俘獲蔡瀾先生,兩次。
福建罐頭江湖
福建不光有古龍罐頭,其實福建罐頭市場也是品牌林立,別的不說,漳州就是中國罐頭之都。
地理氣候條件得天獨厚的漳州不僅僅有蘆柑、荔枝、香蕉、柚子、龍眼、菠蘿六大名果,還從臺灣引進了大量水果。
水果之鄉漳州,水果太多吃不完,做罐頭吧。
看過《山海情》的同學們還記得嗎?水花和德寶種的雙胞菇,在福建的主要產區就是漳州的臺商區。中國菌菇出福建,福建菌菇出漳州。
菌菇之鄉漳州,蘑菇太多吃不完,做罐頭吧。
於是,廈門的友鄰漳州就成了全國罐頭產業發展最早的地區,更因為菌菇優勢,成為蘑菇罐頭的最大加工出口地,從而成為中國的罐頭之都。
對於福建人來說,關於罐頭的童年記憶不要太多。
除了下飯的各種肉罐頭之外,對於孩子們來說,甜滋滋的水果罐頭,就是生活裡的意外之喜。
福建本土Q3的荔枝罐頭、融榮的龍眼和枇杷罐頭、金君牌的菠蘿罐頭……最好的水果果肉被鎖在罐頭中,沉在果香濃鬱的糖水中,等到喜慶節日,尤其是過年時開幾罐,是一家老小的飯後甜點。
到如今,還有不少孩子對奔赴喜宴最大的期待,就是最後的那罐喜多多罐頭,恨不得一人吃一盆。
一衣帶水的臺灣罐頭——例如臺鳳梨也在福建超市的貨架上占有一席之地。
正如古龍的閩南古早味一樣,福建本土的罐頭都自有「福建」風味。
華星的香燜茄汁黃豆綿密軟糯,浸泡在茄汁裡的豆子,在唇齒中不見豆腥味,泛開的是一股香甜。
各家的沙丁魚、鰻魚罐頭,也大多被醬料醃制出福建人熱愛的鹹甜口味,就算不下飯,嘴饞時做零食也是「丫好」的。
而對於福建人來說,他們不放過任何可以做成罐頭並能幫助推廣古早味的機會。
不僅佛跳牆可以以罐頭形式呈現,就連以肥美脆嫩出名的福州平潭鮑魚,都被制成了鮑魚罐頭,並遠銷海外。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罐頭可能是生活裡的一抹亮色,是生病時的獎勵,是招待客人的「高級品」。
但到了物質豐盈的今天,福建人還是愛著罐頭。它不僅僅是口味的趨同,更是一種刻進味覺的鄉愁。
一口稀飯,一口古龍香菇肉醬,再來一口貝奇野菜心,看似平常,多少離家的閩南人,再次吃到時都濕了臉龐。
作者 | 持墨
來源:網易上流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