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進行的東京奧運會開幕式,只吸引了約1670萬美國觀眾觀看,這比起2016年的開幕式,跌幅達到36%。這創造了奧運會33年來最低的收視率,2012年倫敦奧運會有4070萬美國人觀看,2016年這個數字縮小到2650萬,而今年是1670萬。除了收視習慣的改變因素之外,奧運會的關註度越來越低是不爭的事實。奧運會的初心是源自於對人在體育中實現自我的追求,正如現代奧運創始人顧拜旦所說的:人生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奮鬥,重要的不是徵服,而是打得好。但後來,奧運會逐漸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比如友誼、和平、平等,經年累月地發展過來,奧運會已經變成了具有帝國特質的大型歌舞劇。裡約奧運會開幕式比如它試圖將不同種族、不同階級的人類聚集到一起,進行一場無差別的比賽,以體現人類大同的理想。只是它故意忽略了很多本質上反對這種和平、友誼、平等理想的事實,比如納粹德國,比如前蘇聯。前者在1936年已經開始了對猶太人的種族壓迫;後者在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前入侵了阿富汗,說好的和平、友誼、平等呢?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奧運會越來越追求結果平等。比如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開展了一個實現夢想的活動,請來那些體育落後地區的選手參加。那個在游泳池裡,勉為其難地游完100米的赤道幾內亞選手裡克·莫桑巴克,接受游泳訓練只有半年。裡克·莫桑巴克一個人的游泳比賽曾經感動許多人。雖然當時的情形,讓他顯得非常狼狽,但全場又因為愛心,催生出雷鳴般的掌聲,感動了無數的白聖母。但是,這對於那些經年累月訓練,仍然因為水平達不到,沒法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公平嗎?沒人在意。顯然這種違反了「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格言,充滿了意識形態上作秀的活動,並不是那麼成功,之後也就再也沒有繼續下去。縱然如此,讓所有種族沐浴在同一片陽光下的帝國和平的幻想,並沒有死心,仍然以各種各樣的形態存在。比如這一屆莫名其妙突然增加的多個男女混合賽事,游泳、田徑、射擊都有。這些比賽,強行忽視男女在體能上的差別,夾帶著性別平等的私貨,這又是哪門子「更快更高更強」呢?射擊混合團體賽。照顧了女權,還要照顧LGBTQ,這屆奧運會出現了第一個跨性別人士,紐西蘭的跨性別舉重選手勞雷爾·哈伯德。這不是過去那種去勢的改性別,而是保留了生殖系統,用降低雄性激素來厘定性別的身份認同的產物。熊叔在之前的文章裡,曾討論過這個問題,也就不再贅述。有興趣可點這裡——「他在女子比賽中斬獲冠軍,好勵志啊!」但這樣真的好嗎,對那些努力訓練的女性選手真的公平嗎?而且,誰知道,未來有沒有哪個國家為了獲得好成績,故意讓男性跨性別參加女子比賽呢?奧運會第一個跨性別選手,紐西蘭的舉重選手勞雷爾·哈伯德。但願這只是熊叔的杞人憂天,只是奧運歷史上,為了獲得好成績,不擇手段的人和事還少嗎?總之,奧運會的改革並沒有讓這個大堂會變得正常,而是產生了更多的潛在問題。它越來越像一個被各種理念打扮得花裡胡哨的青樓老鴇,取悅著各種各樣自詡進步的意識形態。《奧運會的全球歷史》的作者大衞·戈德布拉特說:「奧運會是不可能改革的,總的來說,它們弊大於利。」在一個被多方利益捆綁,同時還不斷忘記來路的組織而言,它無可救藥地走進了僵化腐化的死胡同。奧運會建立在表演過度的基礎上,糾纏在地緣政治中,充斥著腐敗和欺騙。每個奧運周期都會引發有關可持續性、環境破壞和侵害人權等的令人不安的問題。奧運會被描述為與政治無關,但這既不可能也不真實。奧運會竭盡全力吸引主辦城市,但主辦城市經常跌入坑裡。它的故事越來越講不下去了,甚至在曾經為之癡狂的國家,多元化的娛樂和社會進步,讓人們有了更多的價值追求,而不僅僅因為升旗奏歌而興奮不已。因為人們知道,對於生活而言,奧運會從來不是全部,它應該回歸初心,回到那簡單、笨拙卻可愛的狀態。否則,它就該消亡了,不要忘記,在歷史長河中,這種擰巴的「帝國」,通常都走向了終點。主要參考資料:「Let the Games … Be Gone?」「End the Olympics once and for all」「Abolish the Olympics」「The Olympics are facing a slow death, butthere are ways to save them」「Death of the Olympics? Reconsidering theValue of Hosting the Olympics.」「You Realize The Olympics Don』t Have ToExist, Right?」「奧運重返歐洲:2026年冬奧申辦揭示新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