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墳規糢顯示的政治秩序

日本古墳檔次表
「◎」「〇」「△」「×」分別表示「特大」「大」「有」「沒有」
筆者雖與上述以定形型前方後圓墳出現的時間為古墳時代的開端並以此時期作為大和王權及早期國家誕生的標志的觀點持不同看法,但是,從日本列島各地古墳的規糢、形狀、陪葬品的內容等角度來解讀各地區與大和王權的政治關系的視角卻至關重要。
近年來,考古人員也將這種視角應用到了對首領宅邸的考古發掘上。
筆者認為首領宅邸及其環濠(環溝)的規糢、宅邸與一般聚落的隔絕性、建築物的結構和配置、祭祀遺跡的完善程度與遺物的數量、鐵器等手工業生產的有無等指標,基本上已經可以反映首領權力及其經濟實力的強弱了。
僅公元 4 世紀而言,首領宅邸的檔次從 A 檔的大和王權中央豪族(王),到 D 檔的部落首領,其階級差別是顯而易見的。在王權中樞大和地區,甚至還存在著與新生倭國大王級巨大前方後圓墳(兩百米級)對應的 A 檔以上的巨大宅邸王宮。
然而,僅靠古墳和首領宅邸的規糢和內容等是很難弄清楚首領們與大和王權的政治關系的。因為筆者認為在公元 4 世紀,大和王權並未使用統一的標準去直接統治各地。各地政權與大和王權關系複雜,有主導、參政、從屬、抵抗等多種形式。
初期的大和王權尚且不論,即便在大和王權鞏固之後,也依然有很多地方只有當地的王或大首領才能掌握該國的階級權力和經濟實力。就此而言,上述「國家層面上的身份秩序」的分類似乎過於理想化了。
古墳形狀顯示與倭王的親疏

世界上最大的陵墓大仙古墳
位於日本大阪府堺市
那麼,某些墓主人為甚麼不被允許採用前方後圓墳呢?前方後圓墳原本就是為大和王權的「開國元勛們」設計的墓制。與此相對的,前方後方墳則屬於那些間接參與王權的大首領及王族。都出比呂志將這兩種類型分別比作德川幕藩體制下的譜代大名與外樣大名。
但是,隨著列島各地的王與大和王權的關系逐漸穩定,大和王權不斷地發展、鞏固,這些「譜代大名」「外樣大名」的差別也逐漸消失。
以公元 4 世紀為界,除出雲地區以外大型前方後方墳都逐漸變成了前方後圓墳,而絕大部分地方的 D 檔小墳墓都是前方後方墳。可以說,大和王權的身份秩序從原來的重視出身轉變為重視對王權的貢獻,其功利主義色彩濃厚起來。
箸墓古墳是不是卑彌呼的墓

日本最古老的前方後圓墳
箸墓古墳
由於箸墓古墳屬於日本宮內廳管轄,不能隨意靠近,因此在一段時期內,學界甚至無法確定其精確的築造時間。
不過,通過 1998 年在墳丘處發現的諸多特殊器臺 – 壺、二重口緣壺,以及 1995 年以來在箸墓古墳周邊發掘出的三處環溝渡堤、環堤、環濠,學界最終確定箸墓古墳從築造到埋葬的時間大概是在布留 0 式前半。
雖然此處因篇幅問題我們無法詳述,但從中國銅鏡、陶器編年等處獲 知的公歷紀年看,筆者認為這一時期大致處於公元 3 世紀後葉至公元 3 世紀末之間。
據《北史》《梁書》記載,泰始二年(266)臺與死後,立男王。男王遣使朝貢晉,被賜爵。筆者對此記載非常重視。如果正是這位男王成功壓制了狗奴國,促進了大和王權對東日本地區的統治,那麼他恐怕就是那座最初築造的巨大定形型前方後圓墳的墓主人了。
有學者曾站在邪馬臺國大和說的角度指出(大司馬按:與之對應的還有認為邪馬臺國在九州的九州說),定形型前方後圓墳的出現標志著古墳墓制的產生。令人意外的是,竟有很多人支持箸墓古墳應是卑彌呼墓。
《日本書紀 · 崇神紀》十年條中記載說,箸墓古墳中埋葬的是位女性,即崇神天皇的姑母倭跡跡日百襲媛,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卑彌呼;箸墓古墳後圓部的直徑約為一百五十米,這與《三國志 · 魏志· 倭人傳》中記載的卑彌呼墓「徑百步」(一步約六尺,魏晉一尺約二十四厘米)吻合。
不過,箸墓古墳這樣前方部巨大的定形型前方後圓墳, 是否能用「徑」來表述,尚且存疑。但也有很多人指出,「百」在這裡並不是一個實際的數字,它只是形容巨大數字時使用的慣用詞。筆者認為用「徑」來形容的墓,恐怕應該是前方部尚不發達,乍一看類似圓墳的纏向型前方後圓墳吧。
據《三國志 · 魏志· 倭人傳》記載,卑彌呼與狗奴國一直有矛盾,在卑彌呼死前不久的公元 247 年,新生倭國與狗奴國仍然處於交戰狀態。《三國志 · 魏志· 倭人傳》也曾提及,卑彌呼死後「更立男王,國中不服,更相誅殺」。故筆者推斷,直到臺與上臺,混戰狀態仍然持續。
卑彌呼時代
西日本與東日本正在大戰
況且,即便卑彌呼已被諸國推舉為新生倭國的大王,但那時在西日本的部分地區及東日本地區,仍有不願歸順新生倭國的諸國聯合與之對抗。所以,在如此動蕩不安的時期內,筆者認為新生倭國無暇築造極為巨大的定形型前方後圓墳。
來源: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