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赫
2021年,中共對臺政策的一大特點,是「框架未變、打壓力度空前」,造成臺海形勢空前緊張,被稱為「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
中共對臺政策框架,當局藉中共成立100週年大會、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大會和六中全會決議等分別做了原則表述,基本上老調重彈,顯示當局對臺戰略思維的僵化。
這也體現在1月「2021年對臺工作會議」的部署上。汪洋一方面承認「臺海形勢仍然嚴峻複雜,對臺工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變化」,另一方面又唱高調(「時」和「勢」始終在大陸這邊),聲稱「四要」:第一,鬥字當頭(所謂「要準確識變,發揚鬥爭精神,把我們日益增長的綜合實力、顯著的製度優勢轉變為對臺工作的效能」);第二,加大威脅(所謂「要堅決遏制臺獨分裂勢力挾洋自重、謀獨挑釁」);第三,利誘臺商(所謂「要支持臺商臺企抓住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機遇,積極參與『十四五』規劃實施」);第四,跳過蔡政府、統戰臺灣人(「要打破民進黨當局對兩岸交流合作的限制阻撓,讓臺胞有更多獲得感」) 。
中共的政策目的,是想軟硬兼施,「軟的更軟、硬的更硬」,以壓促變,同時打一部分人拉一部分人,煽動臺灣朝野內鬥,消弱臺灣抵抗「統一」的意志和能力。
但是,這是完全無視現實。因為其既挑戰臺灣民意——例如臺灣朝野堅決反對「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又與挺臺的國際潮流相衝突——例如,拜習視頻會就臺灣問題針鋒相對、互攤底牌;也加劇了中共內部對臺政策分歧——例如,2020年底,針對對臺工作是為跪臺、媚臺,國臺辦養虎為患、養寇自重的批評之聲,中共藉新任「全國臺灣研究會」理事長汪毅夫之口表示「絕對不能容忍全面妄議中央對臺大政方針、全盤否定對臺工作成績」。
概括的講,中共當局的對臺政策,又僵又硬。在執行過程中,更是手法混亂、相互矛盾、醜態百出。舉例而言。
其一,有限的「拉」。例如,新年伊始,福建公佈首批225條臺胞臺企同等待遇清單(「閩225條」),集中體現在經濟、社會、文教、便利化等四個領域。但含金量其實並不高。因為,閩225條是漸進的、累積的,有來自2018年、2019年公佈的31條、26條對臺措施,以及福建省頒布的66條對臺措施等相關政策,這次只是匯集而已。這表明中共對臺「拉」的力度已經很有限了,背景是中共對臺的「經濟吸附」已達極限,開始走下坡路了。而且,臺灣已是發達的市民社會,而中共極端化的社會控制政策以及種種社會亂象,臺胞臺企實難融入。更重要的是,中共時不時政策突變,讓人防不勝防,使臺胞臺企難以信任中共。
其二,對臺經濟打擊。例如,對臺灣水果兩次突發禁令。第一次,自3月1日起,禁止菠蘿輸入;第二次,自9月20日起,暫停臺灣番荔枝(釋迦)及蓮霧的輸入。這引發臺灣民憤。同時,這也違反國際貿易規範,臺灣政府已向世貿組織投訴。副總統賴清德直言「讓我們再次見識到專制政權的無理」。
其三,試圖分化臺灣政界。這有兩個突出事件。第一個事,9月26日,習近平電賀朱立倫當選國民黨主席,首度寫下「為國家謀統一」,而之前中共已中斷了發賀電的慣例。第二個事,11月初,中共公佈所謂「臺獨頑固名單」,點名吳釗燮(外長)、蘇貞昌(行政院長)、遊錫堃(立法院長),稱將對清單在列者實施懲戒。這暴露中共毫無政治倫理。
其四,「污名化」臺灣藝人。例如,徐熙娣(小S)在社交媒體上向臺灣奧運選手錶達支持、稱其為「國手」而被污名為「臺獨」。短短一天內,有4間中國品牌解除代言,損失高達新臺幣3,200萬元(約人民幣745萬元)。這起事件掀起了一波針對臺灣藝人奧運立場的檢討浪潮。臺灣歌手蔡依林、徐佳瑩及魏如萱等都陷入了「輿論翻車」的窘境。這表明,在中共對臺政策的指引下,大陸輿論空間嚴重惡化,兩岸之間越走越遠。
其五,處罰臺灣遠東集團,試圖擾亂臺灣政治生態。近期,遠東集團被點名為所謂 「支持臺獨」的金主,在大陸的5地投資被查,現已處以罰款及追繳稅款約4.74億元人民幣。根據臺灣監察院政治獻金公告,遠東集團對臺灣的藍綠陣營都有捐款(「藍綠都押」),符合一切法律規定。這卻被中共利用來強迫「站隊」,製造寒蟬效應。中共所為,既踐踏臺灣民主政治,又在變相驅趕臺商。事實上,中美貿易戰以來,臺商已在加速離開大陸。據臺灣經濟部「國內企業全球生產鏈佈局變動」調查顯示,2020年臺商對外投資共177億美元,其中赴大陸投資雖仍居第一(33.3億美元),但佔比降至33.3%,還不及2011年79.5%的一半。中國經濟走勢堪憂,中共近幾年一直講「穩外資」,卻為脅迫臺商而不惜自殘。
其六,虛張聲勢,對臺大戰心理戰。這裡舉三個例子。第一,利用美軍狼狽撤出阿富汗之事離間美臺關係,高喊「今日阿富汗、明日臺灣」。第二,11月24日,國臺辦發言人證實,中共「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已規劃「福州至臺北」支線建設。其實,跨海鐵路等交通建設涉及雙方公權力事務,兩岸從未就相關問題進行討論,臺方也無此規劃,這是中共一廂情願的統戰,已經不是第一回了。第三,10月29日,國臺辦副主任劉軍川在第四屆「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研討會的視訊致詞(其中以四個段落揭露了北京對於臺灣在「統一之後」的基本設想)被大肆炒作,還有一篇「10萬+」的公眾號文章《統一後,臺灣省買房怎麼選? 》廣為流傳。由此可見,中共對臺的認知作戰,早已是一波接一波了,無日或息。
中共這些做法,大大刺激了臺灣、國際社會對中共的厭惡之情,適得其反,遠未取得其預期效果。但是,中共早已喪失了對臺戰略思維的靈活性,看不清現實,仍僵硬去做,結果造成2021年「打壓力度空前」。
這最突出的就是軍事威脅嚴重升級。例如,臺灣國防部指出,10月1日當天,38架中共軍機越界,創單日最高紀錄;隔天軍機數量又略增到39架,3日降為16架,但4日則再次重新整理紀錄,從白天到深夜總計56架各式中共軍機,進入臺灣西南防空識別區,直到10月5日,才降至僅有1架運8反潛機侵擾。據臺灣軍方統計,2019年中共只出動10架次,但去年卻躍升到380架次,而今年更誇張,截至10月上旬,已經超過600架次。
可是,「打壓力度空前」的結果是什麼呢?中共內部分歧突出、內鬥加劇;臺灣沒有屈服,反而義氣昂揚;美國聯合多國強化軍事應對。當局內外交迫,早成了孤家寡人。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