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段背靠中日韓三國,由一個接一個不世出的天才接力完成的智力爭霸史。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小時候和我一樣, 被父母逼著報過圍棋班。 如果上過的同學就會知道, 小孩子學圍棋是一件非常殘酷的事情。
家長以為圍棋能開發智力, 但我覺得完全是早早讓人意識到智力的差距, 因為這項運動, 實在是太吃天賦。
作為發源自中國的競技項目, 圍棋在國內的地位又很特殊。 一方面, 它是最能體現中國哲學的棋類運動。 另一方面, 它如今也是不折不扣的小眾運動。
這幾年圍棋出現在大眾視野, 主要還是靠柯潔。 而熒幕上的圍棋人物, 說來慚愧, 多數人能想到的, 都來自我們的鄰國: 韓劇《請回答1988》裡的阿澤, 和日本的《棋魂》。
很多人好奇, 如今阿爾法狗都無敵了, 人類還有必要下圍棋嗎?
所以今天這期節目, 我想分上下兩期, 帶大家去到一個現在年輕人已經遠離的世界。 那裡就像另一個逝去的武林, 只是無關拳腳, 它比武林更殘酷, 能躋身這裡的, 只能是天才中的天才。
這是一段背靠中日韓三國,由一個接一個不世出的天才接力完成的智力爭霸史。
同時,你也找不出另外一項運動,能夠像現代圍棋一樣,如此獨特地反映和記錄,東亞近百年的發展。
在圍棋的武林, 近百年來唯一被公認為宗師級的只有一個, 那就是吳清源。
歷史就是如此有趣。 儘管圍棋起源於中國, 但長期掌控現代圍棋版圖的卻是日本, 而在日本, 那個長期執牛耳的人物 卻又來自中國。
中日韓的圍棋交流 最早要追溯到魏晉南北朝, 由中國傳入朝鮮半島, 隨後唐代才由遣唐使帶到日本。 圍棋在日本真正起勢, 離不開我們最熟知的戰國三傑—— 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
儘管這三位天下人個性迥異, 卻都對一個叫做日海的和尚喜愛有加。 信長稱他為「名人」, 秀吉封他為「棋所」, 家康定他為「九段」, 全都是當時棋手最高榮譽。
正是這個日海, 後來開創了聲名遠播的本因坊一門。
本因坊家和另外三大世家 從此建立起一個後300多年 把持日本棋界的門閥體系, 同時也培養出當時世界上數量最多的職業棋手。
但這個封閉的系統, 到20世紀初已經顯露裂痕。而吳清源,正是那個最終給它致命一擊的人。
事實上中國圍棋到明清時期也空前興盛。 康熙末年范西屏和施襄夏留下的「當湖十局」 更被視為古代對局中的巔峰之作。
然而到晚清由於深陷民族危機, 中國圍棋明顯掉隊, 日本棋手到中國交流幾無敗績, 以至於當年出生於福建的吳清源 到12歲打敗國內所有對手, 發現當時中國已經找不到能教他的老師。
1928年,昭和3年, 14歲的吳清源東渡日本, 拜入瀨越憲作門下。
當時日本棋士師徒關係十分嚴格, 年輕棋士想下出新的棋路需要極大勇氣,否則只會被說 「憑你的身分根本就不能下新手!」
幸運的是瀨越憲作本身就是棋壇異類, 他不干涉弟子的下法, 這使吳清源得以自由地思考。
和吳清源最為契合的一個棋手叫木谷實, 他來自當時不被納入主流圍棋圈的關西。正是這兩位天才,在隨後10年聯手開創了現代圍棋史上最先閃耀的「新布局」。
對舊有定式的挑戰, 在1933年吳清源與本因坊末代掌門秀哉的對局中 達到頂峰。
在這場媒體稱為 「不敗的名人對鬼才吳清源的決戰」 中, 吳清源開局就震驚了所有人, 第一手下在了三三, 第三手下在星位, 第五手更是下在了天元!
在本因坊,三三被稱為「鬼門」, 是被嚴禁的初手下法。
儘管吳清源本無此意, 但這一招在當時不僅被視為對坊門的挑釁, 加之當時中日局勢緊張, 這盤棋也被疊加了「日中決戰」的民族色彩, 這種下法自然招致來自日本國內的巨大壓力。
這盤棋下了三個多月, 最後吳清源兩目告負。
據說吳清源走出對局室,看到黑壓壓的坊門弟子 和日本民眾時,一時失措,他向老師求救,瀨越說: 「你輸掉這盤棋,應該是最好的結局!」
保住面子的秀哉意識到新時代已經到來, 隨後退位讓出本因坊名號。
1938年, 木谷實在秀哉的引退之戰擊敗了他, 後來觀戰的川端康成 把這一戰寫成了小說《名人》。
隨後《讀賣新聞》迅速組織了一場 吳清源和木谷實之間的十番棋。
這對絕代雙驕, 註定要來一場較量決定誰是新的霸主。 卻不曾想, 正是這場「鎌倉十番棋」, 開啟了吳清源稱雄日本棋壇近30年的神話。
雙方的第一局就下到見血。 木谷實在打出黑157手後 突然流鼻血癱倒在地, 此時的吳清源只顧著算棋渾然不知。 這局結束吳清源收到大量恐嚇信, 甚至半夜有人往家裡扔石頭。
最終這場王不見王的賽事, 吳清源五勝一負, 將木谷實打到降級。 從此木谷實逐漸走下坡路, 成為「悲劇的棋士」。
從木谷實開始, 15年間, 吳清源用十場十番棋 將當時所有日本頂尖棋手 全部打到降級。
然而,這種強勢隨著1961年 他被一輛摩托車撞倒而不再。 留下後遺症的吳清源說, 可能是神要把他的圍棋能力收回去了。
但不管如何, 就像川端康成說的,木谷實、吳清源創造的新布局時代,不僅是兩位天才的青春時代,更是現代圍棋的青春時代。
吳清源的獨步天下, 也讓日本戰後棋士一改此前閉門造車的風氣, 他們在「打倒吳清源」的口號下 成立了「吳清源研究會」共同討論, 間接又推動了圍棋現代化。
順便一提, 1967年金庸開始寫《笑傲江湖》, 其中風清揚的原型正是吳清源。
20年後,在杭州師範學院裡, 一個英語系大三學生苦練新學的圍棋。 後來他創立阿里巴巴, 給自己起了個花名, 就叫風清揚。
1956年, 梅蘭芳來到日本,他問吳清源, 怎樣才可以讓中國的圍棋繁榮起來?
吳清源回答: 「如果要振興中國圍棋,首先要選出有天分的少年,把他們送到目前圍棋最先進的日本來進修,這是最快的方法。」
然而, 到2014年吳清源去世, 中國圍棋都沒有選擇這個方式, 而是走了另外一條路。
新中國成立後 一直推動圍棋的陳毅元帥就提出, 「圍棋是中國創始的。現在日本的水平比我們高,我們一定要趕上和超過日本。」
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正式比賽在1960年。 那年日本選手來華交流, 團長正是已經71歲的瀨越憲作。
當時中日的差距有多大? 第一年, 中國隊在30局比賽中只贏了2局。 第二年, 日本團中54歲的女棋手伊藤友惠 在面對包括過惕生、 劉棣懷在內的中國老棋手時8戰8勝。
局勢原因讓中日交流停了6年, 直到1973年才恢復。 這個時候中國已經由陳祖德領軍, 而他旗下的先鋒便是過惕生的徒弟、 21歲漸露鋒芒的聶衛平。
計劃經濟下的中國圍棋, 就像那個時代的其他事業一樣, 通過政府支持和集中訓練, 一方面從中國古代棋譜挖掘, 另一方面常常通宵達旦研究日本最新的比賽, 從中尋求突破。
「中國流」的創始人陳祖德和聶衛平 正是這種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天才。 他們一改中國棋手此前大砍大殺的古典風格,開始學習日本的注重布局和收官,終於讓中國圍棋有了現代的味道。
從1975年往後5年, 聶衛平稱霸國內。 1976年他又連續擊敗日本九段選手, 日本人給他起了個外號—— 「聶旋風」。
但這股旋風真正席捲圍棋界, 要等到將近10年後。
1980年代的日本棋壇, 在吳清源時代結束後, 已經來到下一代門徒各領風騷的 「 六大超一流」 時期。
木谷實個人失意後一心辦學, 他門下的5個弟子: 趙治勳、小林光一、大竹英雄、 加藤正夫、武宮正樹, 加上吳清源的弟子林海峰, 這六人幾乎攬盡當時日本國內七大賽的冠軍。
不過,聶衛平之後的 60後一代中國棋手陸續冒頭, 開始給日本的圍棋統治力造成威脅。
日本決定先發制人, 挫挫中國銳氣。
日本《圍棋俱樂部》雜誌 拉到了NEC電氣贊助, 然後找到中國《新體育》, 希望聯合辦一場中日圍棋擂台賽。
儘管當時對戰六超級別選手仍然輸多勝少, 但再三考慮下, 中國體委還是接下了這封戰書。
這個全新的比賽在1984年10月打響, 日本盡遣頂級選手。
出乎外界預料, 中國第二個出場的江鑄久一口氣連勝5名日本棋手,突然成了全國最火的明星。
這期間《圍棋天地》創刊,發刊詞裡寫道: 圍棋到了騰飛的時候了。
後面的戰局更具戲劇性, 隨著小林光一出戰, 他不僅終結了江鑄久, 還回應了一波六連勝, 把中方打到只剩主帥聶衛平一人。
這一年的聶衛平, 丟掉了所有國內冠軍, 他甚至都開始懷疑自己。 當局面把他逼到背水一戰時, 卻逼出了他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
他先是在熱海擊敗了 之前對陣中國棋手20多盤 從沒失手的小林光一, 接著去到東京, 僅用了6個小時就取得對加藤正夫的大勝, 把懸念拉到最後的決戰。
當時日方本來甚至都準備好慶祝了, 結果賽後只能趕緊用「懇親會」三個字 覆蓋了橫幅上的「閉幕式」。
擂台賽的連續報道, 讓圍棋愛好者在中國跳出了「中老年圈」, 尤其在理工科大學生中掀起了學圍棋熱潮, 清華和北大邀請聶衛平去講棋, 學生們在校園裡把他抬了起來。
1985年11月20日, 聶衛平對陣藤澤秀行的最後一場 在北京體育館舉辦, 後者比聶衛平大30歲, 此時仍有「前五十手天下第一」的稱號。
央視一套專門現場直播了這局棋, 同時直播的還有在日本舉行的 第4屆女排世界盃中日決賽, 當時有些單位甚至下午放假, 允許員工回家看比賽, 其意義早已超過體育範疇。
聶衛平後來在回憶錄裡說, 這是自唐朝有中日圍棋交流記錄以來,真正意義的大決戰!
雙方在中午封盤之前局面均衡, 直到聶衛平第173手打吃, 此子一落, 聶衛平就發現自己出現了致命漏洞。 難以形容他此時內心經歷了怎樣的死寂, 直到藤澤秀行第174手一出, 沒有下到那個他最擔心的位置。
聶衛平逃過大劫, 中國圍棋迎來了春天!
最終聶衛平執黑以1又3/4子取得勝利。
幾天以後, 藤澤秀行、小林光一、 加藤正夫將頭髮剃光以示謝罪, 照片登在了《讀賣新聞》上。
日本為了挽回顏面, 本來只辦1屆的擂台賽決意繼續舉辦。
在隨後的兩屆中, 聶衛平繼續作為中方壓軸選手, 帶隊連續3年擊敗日本, 尤其在第二屆最後獨戰5人。 直到1988年第四屆的失利之前, 聶衛平以一己之力, 擂台賽11連勝, 將中國圍棋帶入第一個黃金年代。
中國圍棋協會在這個時候 授予了聶衛平「棋聖」稱號。 日本棋界在那3屆擂台賽的時期, 甚至患上了「恐聶症」。
只是盛極而衰,龍臨深淵, 這份高光沒能維持到接下來的世界圍棋時代。
正忙於激烈對抗的中日圍棋, 都沒有注意到擂台賽的轟動效應, 正在喚醒我們的另一個鄰居。韓國圍棋,從中看到了與中日抗禮的曙光。
中日韓三國近代恩怨交織, 彼時日本圍棋看不上韓國, 中韓又還沒建交。 相比中日之間長期的交流賽, 韓國的實力到底發展到哪個地步, 外界所知甚少。
與中國不同, 韓國圍棋的進步可以說 正是遵循了吳清源的建議。
一手創辦韓國職業圍棋體系的趙南哲, 1937年便到日本拜入木谷實門下, 7年後回國, 發誓要將圍棋在韓國普及。
直到1972年, 一個叫做曹薰鉉的19歲少年從日本歸來服兵役, 這個瀨越憲作的關門弟子, 就像圍棋史上的所有天才一樣, 將以一己之力改變東亞棋局。
戰後的繁榮讓日本的商業棋戰頻現, 且獎金不菲。 以七大頭銜戰為代表, 不僅吸引韓國、中國台灣天才棋手赴日, 也讓日本維持著圍棋最高競爭水平。
隨著東亞區域經濟的騰飛, 最具本土基因的圍棋躋身到 當時最受關注的競賽行列。
中國台灣的應昌期基金會 開始籌辦一個四年一屆的世界圍棋大賽, 要把它做成圍棋界的奧林匹克,「 應氏杯」誕生, 第一屆定檔1988年8月, 冠軍獎金40萬美元。
加上同年日本啟動的「富士通杯」, 韓國的「東洋證券杯」, 三大世界賽的創立, 使得1988年成為「世界圍棋元年」。
世界大賽的平台終於讓韓國有了亮相機會。 儘管應氏杯的16人參賽名額只給了韓國1個, 但正是這唯一一顆子, 開始摧毀舊有格局。
最終走到決賽的正是聶衛平和曹薰鉉。
從後來的復盤看, 聶衛平當時顯然輕敵了, 而曹薰鉉則花了10萬美金 請了一個智囊團專門模仿聶衛平, 兩個月裡潛心研究。
在五局三勝制的比賽中, 聶衛平率先2:1拿到賽點, 但在新加坡舉行的第四局之前, 他卻下錯飛機著涼導致感冒。
隨後, 他在第四局執白第140手下出了人生最痛悔的一步。多年以後,他自評是 「近代圍棋史上最可怕的隨手」 。在圍棋裡,隨手就是不加思考而下出的棋。
聶衛平連輸兩局慘遭逆轉,第一屆應氏杯變成了一個分水嶺。在這屆比賽前,應昌期曾對聶衛平說, 「這個比賽就是為你辦的」 。
新加坡仿如落鳳坡, 到聶衛平引退, 他都未能拿下任何一座世界冠軍。
而曹薰鉉們在圍棋界掀起了一股韓流。
他們從密集戰鬥裡培養起來的 更快更凶猛的棋風, 讓剛剛激活的中國圍棋頓時失色。
自1988年開始出現世界大賽, 有7年的時間裡中國棋手都無緣冠軍。 反而是日本憑藉深厚的選手庫 連拿了5屆富士通杯冠軍。
但就像日本經濟在1989年達到泡沫頂峰, 隨後進入平成時代「失去的30年」般, 以六超為代表的日本圍棋在告別昭和榮光之後, 開始進入漫長的陰跌期。
當中國棋手還沒完全邁過日本, 甚至尚未逃出曹薰鉉陰影的時候, 又一個大魔王降臨了。
任何一個在體育領域, 能被稱作大魔王的人, 就意味著四個字: 不可戰勝。
「石佛」李昌鎬, 這個曹薰鉉在1984年收的弟子, 到1990年已在韓國國內屢次擊敗他的老師。
1992年, 李昌鎬以16歲182天的年紀 奪得東洋證券杯冠軍, 創下年齡最小的圍棋世界冠軍紀錄, 至今仍未被打破。
作為《請回答1988》裡崔澤的原型, 李昌鎬以沉默寡言、 對局時毫無表情
以及冷酷精密的終盤收官技術而著稱。
他和老師築起的「曹李鐵門」 從1993年開始展現出了恐怖的制霸能力。
日本六超中的韓裔棋手趙治勳, 曾經把李昌鎬的棋風形容為 「沒 有情感的圍棋」 。
李昌鎬自己說過, 還在曹薰鉉家做內弟子時, 只要覺得對局中有1%可能會被逆轉, 他就會放棄可以大比分贏下對方的棋路, 轉而耐心等待。
有一次曹薰鉉問他, 為什麼不走那一步? 李昌鎬回答, 按我的走法,下一百盤保證贏一百盤,而且都是以半目取勝。
就如曹薰鉉把聶衛平打入谷底, 李昌鎬同樣把聶衛平的兩位徒弟門生 下到精神崩潰, 成為他們一輩子的苦手。
中國在1995年好不容易 由馬曉春拿到世界冠軍。 然而, 就在中國棋界剛剛開始期盼 「馬曉春時代」 要到來之時, 一年之後, 他再次殺入富士通杯和東洋證券杯決賽, 卻兩次折在李昌鎬手中。
自此這把妖刀在石佛壓制之下, 在世界大賽再無斬獲。
從1991-2002年, 馬曉春和李昌鎬交手31局,馬曉春6勝25負,輸掉4個世界冠軍。尤其是好幾次在優勢下被半目逆轉,韓國棋手們甚至私下裡討論, 「馬曉春上輩子是不是欠李昌鎬什麼?」
馬曉春後來說, 作為一位棋手,一生中要進行很多次重要棋局,但真正決定命運的卻只有那麼幾盤,甚至只有一兩盤。
比馬曉春小12歲的 另一名被寄望的 中國「小龍輩」領軍人物常昊, 接過了抗韓的大旗。
然而,從1997-2005年, 常昊同樣未能擺脫石佛的枷鎖, 戰績為5勝20負。 更悲催的是, 在那7年裡, 常昊連續6次倒在世界大賽決賽, 如中魔咒般地連拿6個亞軍。
1996-2005年, 李昌鎬17次進世界大賽的決賽, 只輸了兩次, 一次是自己的師父曹薰鉉, 而另一次, 則是「小李」李世石。
一個李昌鎬, 壓制了一個世代的天才。
中國圍棋迎來了至暗時刻。
但是,中國圍棋從未失掉勇氣。
下一期節目裡, 我們將看到, 在韓國強大的攻勢下, 中國的棋手們如何突破重圍, 扳回一城。 新生代的棋手, 又是如何擴大優勢。 直到AI降臨, 一統天下。
來源:IC實驗室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