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韋三水
如果說銀行是「錢霸」的話,世界上的最霸權莫過於美金了。「美元霸權」立於世已經不短的日子了。
2015年11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執行董事會決定把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從此人民幣成為繼美元、歐元、日元、英鎊之後的第5種國際儲備貨幣。
在那之後,國內就有一些樂觀的人認為:人民幣早晚會取代美元,成為主導世界的貨幣。
一些人認為,美元是由於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才主導世界貨幣的,只要我們的經濟實力趕上或超過了美國,人民幣自然就能取代美元,成為世界主導貨幣。何況我們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趕超第一指日可待,所以人民幣取代美元是早晚的事。
很多國人聽了深受鼓舞,但是,會出現這種情況嗎?
我們認為:是有可能的。不過在短期內實現的概率非常小,可能在我們大多數人的有生之年很難看到。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經濟實力只是表象,一種貨幣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主導貨幣,不在於經濟體量以及貨幣數量,而在於貨幣的信用狀況——經過歷史長期檢驗的可靠信用。
貨幣的信用
貨幣的信用是如何體現的?體現在貨幣幣值的穩定性上,也就是不能出現經常性的劇烈波動——升值或貶值,尤其不能出現經常性、長期的大幅貶值。
縱觀現有的世界貨幣,只有美元做到了這一點。相對其他貨幣而言,美元200年來一直具有高度的穩定性,沒有發生過劇烈貶值的情況。雖然也一直在微幅貶值,但是是貶值最少的,也就是說美元相對於其他主要貨幣是升值的,大家都願意持有美元,而不是持有委內瑞拉玻利瓦爾或俄羅斯盧布這些不穩定的貨幣。
從這一點來說,所謂的「美元霸權」,其實是一種趨利和自願的行為。
既然貨幣是一種信用憑證,信用才是實質,那麼美元這張「信用憑證」是如何被世界各國接受的?我們概括為兩點。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一種貨幣要想做到幣值穩定、有信用,就不能濫發鈔票。
美國是怎麼做到不讓「印鈔機」(印鈔權或貨幣發行權)隨便開,更不能無節制地開呢?
美國的先輩們煞費苦心地設計了一種互相制衡的複雜系統,使得任何一個人或組織,包括美國政府和國會,想開動「印鈔機」都非常困難。
這個系統的最大特點就是:「印鈔機」既不在政府手裡,也不在國會手裡,而是在美聯儲(聯邦儲備系統)手裡。和我們國家的銀行非常不同,美聯儲雖然履行的是中央銀行的職責,但既不屬於政府,也不屬於私人,是由政府、國會和私營銀行系統三方互相制約的一個複雜系統。
所以要想啟動「印鈔機」非常困難,必須要滿足一定的條件,而這個條件又非常苛刻。就算是美國的最高行政長官——美國總統,以及美國政府,對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干預能力都非常有限,可見美聯儲作為美國央行的獨立性。
我們經常看到的美國政府因為沒錢給職員開工資而「關門」的獨特景象,就是因為這一獨特的制度設計,限制了政府隨意印鈔花錢。
其次,美聯儲的運作確保了美元信用、不濫發鈔票。
那麼美聯儲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
一是公開透明的貨幣政策。
為了避免決策權過於集中在少數幾個人或幾個地區上,美聯儲主要的貨幣政策是由聯邦儲備局的7名執行委員和聯邦儲備銀行的12名主席共同參與制定。
其中,「公開市場操作」是美聯儲最重要的貨幣政策。我們經常聽說的「美聯儲公開市場會議」(或「議息會議」),就是為了制定這個政策而召開的。而且美聯儲的決議無需獲得總統或國會的批准。
之前我們就說過美聯儲具有非常大的獨立性,這在它的財務上也得到了體現:美聯儲不接受美國國會的撥款。因為美國政府公債的所有權不屬於美國政府,而是屬於美聯儲。作為非盈利機構的美聯儲,其財政獨立便得益於此。
二是美聯儲雖然有印鈔權(或貨幣發行權),但條件極為苛刻。有多「苛刻」呢?
一方面,必須要有擔保才能發行對等金額的美元。這個擔保,在過去是黃金,現在是美國國債。也就是美國政府可以通過發行國債,間接地影響美元發行。但是政府也不敢濫發國債,一是因為國債需要在規定的期限內償還,且還有利息,二是因為國債是有「天花板」(即歷屆政府累積債務的上限)的。
政府舉債需經國會批准,而國會在就給它制定了「天花板」。一旦達到這個「天花板」,政府就算關門也不能再舉債了。
於是我們就會看到美國政府會時不時的「關門」:
- 奧巴馬時期,美國國會曾把這個「天花板」往上挪了下,但幅度也極為有限,最後還是只得採用「關門」的方式度過;
- 川普時期,債務達到「天花板」後,國會死活不給往上挪了,所以特朗普上任不久,美國政府就「關門」了一次。
不過,不久之後政府又沒錢了,雖然特朗普以「關門」相威脅,但因為「關門」是件非常不光彩的事,國會還是不給往上挪「天花板」。以致特朗普政府不得不「艱苦樸素」、「節衣縮食」。
由此可見,美國政府通過舉債來影響美元發行的能力非常有限。這也就反過來有效地限制了美聯儲發行美元的機會和空間,維護了美元的信用。
另一方面,美聯儲和聯邦儲備銀行還有一個用來限制因美元發行導致貨幣貶值的專業指標——M2/GDP<0.7。一旦M2/GDP>0.7,就算有充足的國債擔保,美聯儲就不能再發行美元。事實上,近百年來該指標從來沒有超過0.7,就算在2008-2012年的金融危機期間也才達到了0.65,一般都是在0.6上下波動。
由此我們可以通過觀察M2/GDP的比值是否大於0.7,來判斷貨幣是否超發或是貶值。如果M2/GDP小於0.7,是沒有超發;如果M2/GDP大於0.7,貨幣超發,也就是貨幣貶值了。
貨幣的超發
長期的貨幣超發,其實是對貨幣信用的一種損害。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美元貨幣之所以具有穩定性和信用,200年來都沒有出現過劇烈貶值的情形,得益於其特殊的制度設計,嚴格限制了政府和美聯儲的權力,使得「印鈔機」不被政府掌控,而掌握「印鈔機」的美聯儲又不能隨意印鈔。所以美元是世界各國儲戶用以保值升值的搶手貨,也是世界各國普遍信賴的儲備貨幣和結算貨幣,背後的原因不只是經濟實力那麼簡單的。
原中國銀行副行長王永利說過:「我們在說美國開足馬力印鈔票的時候,別忘了實際上貨幣增長最猛的,非我們莫屬。」
寫在最後
美元的穩定性使得它能成為近百年來的國際結算和儲備貨幣。在成為世界主導貨幣之前,經歷了百年的信用檢驗;作為世界主導貨幣的信用,也經歷了近百年的歷史檢驗。
但如今在疫情之下,美國也開始超發了貨幣,據說要發6萬億美金,這同樣令人震驚與警惕。於是有觀點認為,美國此舉是「割了全世界人民的韭菜」——啥意思?「你我他」的未來可能都已被做抵押,世界為美國「買單」,就像2008年金融危機時那樣…
其實很早之前,美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思想家和公共知識分子蘭德早就寫過這樣的文章:為什麼通常經濟狀況惡化時,政府的第一反應不是收縮貸款,而是繼續擴大信貸規模。本號重新選編髮布於此。
下面文字節選自蘭德所著《誰需要哲學》一書的第十二章,華夏出版社出版發行,編髮時做了刪節和精選。原標題為《平等主義和通貨膨脹》,寫於1974年。安蘭德是美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思想家和公共知識分子之一。在美國,她的作品的銷量僅次於《聖經》。許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如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甲骨文CEO埃裡森等都是蘭德哲學的擁躉者。
一
通貨膨脹是人為的災難,是人類難以理解的原因造成的。通貨膨脹來勢洶洶,但其規模宏大反而糊弄了普通人。在通貨膨脹的複雜性面前,受害者早早地棄械投降,縱容通脹公開作亂。歷史上,通脹毀了一個又一個國家,但是人們卻沒有絲毫收穫,沒有抵抗能力,只是眼睜睜地看著國家就此毀滅。這一點不像動物被趕到屠宰場,而像是動物到處狂奔著尋找屠夫。
人類發展到農耕時代後,生存問題變得比較簡單。你只要播種,按時收穫就能舒適地生存。但是同時你必須遵守兩條自然界的規律:必須收穫足夠的糧食,能堅持到下一次收穫期;你還必須留存足夠的種子以備播種。在兩次收穫之間,你的糧食可能入不敷出,即使在死亡陰影籠罩下,你也必須強忍飢餓不碰儲存的種子。如果你堅持到最後,你才能繼續活下去。
人類認識到生存的三個要素:時間——儲蓄——生產。而」種子儲蓄「的概念把三個要素連在一起,這不僅適用於農業,也適用於所有類型的生產。儲蓄能換來時間。
你可以用生產的物品隨時交換別人的食物。於是,又會有一個重大發現:交換媒介,也就是貨幣。人類的生產效率提高到一定水平,並且希望能在更長時間內控制生活時,貨幣就應運而生。貨幣不僅僅是交換媒介,還是儲蓄手段,據此可以推遲消費並為未來的生產積攢時間。為了滿足這個條件,充當貨幣的物品須具有不易磨損、稀少、質地均勻、易於儲存的特點,並且其價值具恆定性,可以充當交換的一般等價物。按照這些條件,黃金最終成為貨幣。黃金本身就是價值十足的商品,是財富的象徵。你可以在任何時候拿金幣交換需要的商品。
假設有個一百人組成的社群,每個人都是努力工作、朝氣蓬勃、上進的人。如果允許某個人在市場上以紙幣,而不是黃金進行交易,也就是說別人付給你的不是產品,而是基於他未來生產活動的期票。這個人拿走了你的商品,但是沒有將它們用於生產。他可能從不進行生產,他會繼續高價購買你的商品,持續的交易行為會讓你覺得他是最好的客戶,幫助你的產品開拓市場。然後,終究有一天,因為遭受洪災,一個年輕農民希望從你這裡購買一些稻穀,但是稻穀價格已經成倍上漲,而且你也沒有多餘的穀物可以出售,年輕農民只有破產一途。隨之,因為破產農民欠某個奶農的錢,這名奶農為了補上損失會提高牛奶價格。接著是菜農,他需要牛奶,為了買牛奶他放棄購買喜歡的雞蛋。養殖者因為飼料太貴,宰殺了一批小雞。苜蓿種植者因為雞蛋太貴,把自己儲存的部分種子拿出來賣了,並砍掉了地裡的苜蓿。你苦心積蓄,本來就為了買一把新犁,但是鐵匠破產了,你夢想的犁也因此成了泡影。然後所有人都拿出」最好的客戶「支付的期票,但這時候所有人都會發現期票不是基於客戶的生產預期,而是基於你的生產預期,你卻已無力組織生產。你的地在那兒,硬件也都還在,但是沒有食物支撐你度過漫長的季節,你也沒有種子可以播種。
設想一下如果受影響的是一千個農民,結局會有什麼不同?十萬個呢?一百萬?兩億一千一百萬呢?甚至整個地球?不管災難傳播的範圍有多大,不管泛濫的是什麼商品,也不管涉及的事情有多麼複雜,親愛的讀者,你要知道這一切都是通貨膨脹的表現、形式和結果。
二
只有政府具有合法使用空頭支票交易的權力。只有政府可以在你不知情和不同意的情況下,將你的未來抵押。政府債券和紙幣,就是建立在未來稅收預期之上的期票,同時也建立在每個公民未來生產的基礎上。
人們通常認為,消費者而非生產者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應該將信貸、儲蓄都向消費者傾斜,以此促進消費,擴大市場。
事實上,消費者之作為消費者並不是作為任何人的市場存在的,消費者和經濟本來毫不相關。自然界並不會賦予某些人生來就是」消費者「的頭銜,個人只有通過生產才能贏得社會中的角色。在這個意義上,市場上只有生產者,生產者相互交換產品和服務。市場上的生產者角色,代表著」供給「,消費者角色代表著」需求「、供需規律隱含著一個基本要求:參與交換的雙方能力相近。如果這個基本要求被淡忘、忽略或有意迴避,就會造成當今經濟的狀況。
需求是由政府創造出來的,你費盡心思儲存的種子將被用罄。只有政府可以創造需求,當今的政府就打著利他主義的幌子做這些勾當。利他主義表面上的受益者是享受福利的人,但這些人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害者,他們是有意裝點出來粉飾政府政績的門面工程。如果普通人都能切實理解」信貸「,政府根本就沒有僥倖成功的可能。
三
如果你完全理解農業社會種子儲蓄——儲蓄的原理,那麼你該知道,在複雜的工業社會中,生產過程也遵循同樣的規律。
生產出來的產品才能稱得上財富,而被消費的產品不是財富,那麼交易對財富意味著什麼?我以一個成功的鞋廠老闆擴大產能的例子做一個剖析。他的財富就是鞋,作為消費者他用鞋交換一些日常用品,但是他把更大數量的鞋儲存下來交換建築材料、機器和勞動力,以修建新的工廠。他儲存的鞋,還用以交換原材料、僱傭勞動力以生產更多的鞋。貨幣有利於交易,但是交易的本質不會因此改變。他擴大生產需要的所有物品和服務必須現實存在,且可用於交易,同時他用於支付這些物品和服務的商品也必須現實地存在,也就是鞋。如果交易雙方所需的物品不存在,即使付了錢也得不到,那麼紙幣或金幣對交易也無濟於事。
如果一個人沒有立即消費他的產品,而是為了將來儲存起來。無論他這樣做是為了將來擴大再生產還是維持生計——以貨幣的形式持有,他都希望在需要的時候,可以用貨幣隨時交換到商品。要實現這一點,就要維持連續的生產過程,貨物要源源不斷地投入再生產。貨物的流動構成」投資資本「,也就是工業領域的種子儲蓄。一個富人借款給人,借出去的是自己沒有消費的物品。
這是」投資「的應有之意。生產過程的啟動,需要事先預付時間,其中的獲利預期推動人們投入新的生產過程:一個成功人士將產品借給有前途的人,或者聲譽好的生產者,以獲取分紅回報。回報本身是有風險的,成功不是註定的結果。如果投資失敗,相當於商品被消費而沒有回報,投資者血本無歸;如果投資成功,新生產者就用新產品作為回報付給投資者,構成投資者的收益。
投資過程圍繞著生產進行,而不是消費。生產的成功也建立在投資者對某人組織生產能力的判斷之上,而不是其他。
上述就是」信貸「的含義。」信貸「有各種各樣的變形和具體形式。簡單來說,信貸就是貨幣、沒有消費掉的商品,有能力的人或組織放貸的人,都希望從未來生產中獲取收益。信貸的概念已經大大延伸。信貸無法顛倒因果,更無力把消費轉變為生產的動力。
經濟體系的複雜性,有時會成為暗箱操作的幌子……如果是政府這麼做呢?
四
政府不是生產性組織,不出產任何產品。政府收入就是生產者繳納的稅款。為了從現實的束縛中掙脫出來,政府會製造信貸欺詐遊戲,其涉及的資金規模超出個人的想像力。政府今天向公民借錢,明天再借錢償還今天的債務,後天借錢償還明天的債務,然後就這樣一直循環下去。這就是通常所稱的」財政赤字「。政府切斷了商品和貨幣之間的聯繫,轉而實行赤字政策。政府發行紙幣,並宣稱可以用紙幣購買商品,但是政府發行的紙幣沒有商品作後盾,也沒有黃金支撐。紙幣是政府發行的期票,用以交換個人的產品,然後個人未來生產的產品再以稅收的形式支付給自己。
錢到底流到哪裡去了?無處不在,又無處可尋。首先,錢肯定會流向利他主義用途,在所有公民間重新分配,建構一種補貼消費的體制:享受福利的人不生產只消費,生產逐漸萎縮,慢慢走向死胡同。然後,錢會以犧牲某些團體利益的方式補貼另外一些利益集團……當政府殫精竭慮想要以犧牲一家企業來拯救另一家企業時,其實是在加劇欺詐性貸款、轉嫁損失、以新債還舊債,以及把未來的未來都抵押在錯綜複雜的事情上。通常經濟狀況惡化時,政府的第一反應不是收縮貸款,而是繼續擴大信貸規模。不僅如此信貸擴張還在全球範圍內擴散,包括對外援助貸款、無償貸款、補貼其他國家……
消費狂歡真能支持生產嗎?不可能,形勢只會越來越糟。政府消耗掉了國家所有的種子儲存,工業生產的種子力量:投資資本,這是用於繼續投資的儲蓄。儲蓄不應是紙幣,而是商品。商品不存在,只有一層空殼。
五
凱恩斯理論破壞了工業國家的經濟,但是經濟學家還是執迷不悟,不願意承認其理論假設的錯誤。
當今,「飢餓」的威脅在全球蔓延,生產仍是世界的頭號任務。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