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最後一位守書人 , 走了 。
2021年1月4日 , 人們在家裡發現了海爾嘉·薇赫(Helga Weyhe)的遺體 , 壽終正寢 , 享年98歲 。
沒有老伴 , 沒有子女 , 離世時 , 身邊只有一本翻開的舊書 。
那是歌德的詩 , 她一生最愛 。
柏林天寒 , 書頁隨風翻動 , 聽起來像嘆息 , 也如訣別 。
訃告由她妹妹的孫女代發:「今天 , 德國最古老書店的女主人在家中去世 , 她回到了原點…」
98年前 , 海爾嘉就在這裡出生 , 樓下是她家的書店 。
這間老字號 , 誕生於1840年 , 比德意志帝國成立還要早31年 。
1871年 , 海爾嘉的爺爺花光所有的積蓄買下書店 , 把家安在了樓上 。
薇赫家族 , 從此成為了書店的守護者 。
第一次世界大戰 , 爺爺把硝煙擋在門外 , 魏瑪共和國時期 , 父親將騷亂護在階前 。
書店堅不可破 , 全年無休 , 除了1922年12月11日那天——東主有喜 。
一聲嬰啼驚破小鎮晨光 , 薇赫家喜得千金 , 取名海爾嘉(Helga) 。
在古德語中 , 海爾嘉寓意「聖光」 , 聖祐書店 , 光耀門楣 。
海爾嘉 , 沒讓父親失望 。
「我一生有很多夢想 , 但全都與書有關 。 」海爾嘉回憶童年 。
閉上眼 , 她會憶起古老的燙金書脊閃閃發亮 , 剛被擦拭過的木地板散發幽香 , 店裡客人闃然自修 , 耳邊傳來書頁翻動的聲響 。
竊竊私語的 , 只有時光 。
她幾乎讀遍了整個書店的書 , 文字養人 , 海爾嘉出落得山清水秀 , 還成為了家族幾百年來第一個女大學生 。
在維也納讀文學 , 去柯尼斯堡習歷史 , 「讀盡世上書 , 浪跡人間事」 , 那是20歲少女的夢 。
但二戰的炮火 , 燒到了家鄉 。
「我的夢在遠方 , 但我的魂在書店 。 」1944年 , 海爾嘉義無反顧地回到了小鎮 。
幾年後,父親魂歸天國,臨終那晚,他握著女兒的手,千叮萬囑——
「無論如何,保住書店…」
2天後,柏林以西177km,德國最古老的書屋,迎來了第三代守書人。
1949年,蘇聯占領東德,思想肅清,人心惶惶。
1969年,柏林牆拔地而起,身囿孤島,插翅難逃。
海爾嘉的書店,成為暴風雨中一盞孤燈。
沒有人說話,沒有人舉報,客人與海爾嘉同一陣線,書籍是孤獨者的戰壕。
多少年後,難民的孩子早已白頭,老人望著書店感慨:「是海爾嘉,讓我們在深淵裡,窺探過藍天。」
如果硬要說一個奇怪之處,便是她老愛給客人推薦一本童書——《史托佛飛過海上》。
書中,男孩史托佛搭乘齊柏林飛艇,跨越大西洋,到達曼哈頓,去看望自己的叔叔。
正巧,海爾嘉也有一位叔叔在曼哈頓。
叔叔常寄回一些照片,他擁有一間巨大的書店,曼哈頓的夜景猶如星河,異國他鄉車水馬龍…
一夢50載,60歲那年,海爾嘉橫穿大西洋,到達曼哈頓。
那天,她在門口坐了整整一個下午,只為等夕陽西下,看一眼叔叔見過的夜景。
回到書店,她找人定做了一個門牌——「列克星敦大道 794號」,是叔叔的地址。
海爾嘉把它掛在最顯眼的地方,這是她今生唯一的遠航。
地板、木門、桌椅,全都是1840年留下的古董,老物件歷盡滄桑,情深義重。
這些年,海爾嘉把賺到的錢全用在了三個地方——空調、隔音、書籍。
「沉浸書海,暫忘塵世,某種程度上,書是一座避難所。」海爾嘉堅信。
時代變更,選書是難題。
海爾嘉的眼睛藏在厚厚的老花鏡後,抬都不抬:「那些書,全是廢話。」
總有人笑她頑固、古怪、墨守成規,但只有海爾嘉知道,這是守書人的骨氣。
她討厭排行榜上人氣爆棚的「爆款」,書架上每一本書她都精挑細選。
她不屑大商場裡高聳入雲的書山,在她的店裡,每一本書只放3-4本,留下的空間,給客人去對望、感應、偶遇。
講到這裡,海爾嘉會偷偷笑,說起一件事。
海爾嘉這個老書蟲一眼就看出端倪,讓兩人合買一本,輪著看。
「其實還有很多本」海爾嘉竊喜:「但能看上同一本書,是緣份啊。」
後來,這兩位客人,結為了夫妻。


曾經說後會有期的故人,重聞他名,已化塵埃。
昨日熱鬧非凡的街巷,如今十室九空,只有海爾嘉的書店,如大海孤燈。
這早已不是一間書店,這是海爾嘉的國度,是孤獨者的教堂。
書籍,就是信仰。
去年德國疫情嚴重,遊客銳減,大小書店關門大吉,海爾嘉仍堅守陣地。
在角落處,是她寫的一句話——閱讀,是一場無聲的反抗。
記者採訪這位98歲的老奶奶,她笑著說:「今年真的挺難的,但2021年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我準備了很多好書,我們不見不散。」
2020年的最後一夜,海爾嘉鎖上鐵門,走過一小段碎石路,寒風吹亂她的發。
只是這一次,她再也沒醒來。
我想起作家吉井忍寫的一段話:
來源:BestList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