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鴻鈞和朱自清父子
大家還記得朱自清當年在課本里的那篇《背影》嗎?
我們不妨重溫其中充滿了濃濃父子情的一段:
我說道,「 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 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台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鬆似的,過一會說,「 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 進去吧,裡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裡,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讀者讀到這麼溫暖的文字,是不是覺得,朱自清和他爸爸的關係很好呢?
其實,真實的歷史往往令人大跌眼鏡:
朱自清和他爸爸翻臉反目,並且,曾經很多年不說話。
因為什麼事,要鬧到父子反目呢?
答案是: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拿了兒子的工資。
《背影》裡朱自清描寫父親為他跨越月台去買橘子
事情,是這樣的:
朱自清讀書長大成人,出來工作了,朱鴻鈞這個當父親的,沒有把兒子朱自清當作成年人看待,而是處處仍想控制兒子,所以,父子倆經常鬧矛盾。
不過,平時鬧的還是小矛盾,而後來發生的一件事,則使父子二人,徹底鬧翻。
原來,朱自清讀書畢業之後,1921年在老家揚州的「 省立八中」擔任教務主任。
有一回,朱自清去領工資,出納告訴他,你的工資被你父親拿走了。
一問才知道,朱自清的爸爸朱鴻鈞,和省立八中的校長關係不錯,他憑這一層關係,把兒子的工資拿走了。
朱自清已經23歲了,可是父親朱鴻鈞,仍然把朱自清當作孩子看待,總是想控制兒子,連兒子的工資,他都想「 代管」。
於是,朱自清火冒三丈,回家當天,就和父親吵架,鬧翻了。
然後,朱自清離家出走,去了別的城市任教。
後來,朱自清就不怎麼回家了,即使偶爾回家,父子兩人,也是冷戰,不說話。
那麼,讀者讀到這裡,就會納悶了,既然朱自清和父親都鬧翻了,可是為什麼朱自清還能寫出《背影》這麼一篇充滿了濃濃父子情的文章呢?
答案是:時間。
時間,可以消磨人間大多數的矛盾。
朱自清和父親冷戰4年之後,畢竟時間過去這麼久,彼此之間的隔閡,就像冰塊一樣,時間久了,總會慢慢地融化。
朱自清
1925年,父親朱鴻鈞給朱自清寫了一封信,在信裡,朱鴻鈞說對兒子說:「 我……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意思是說,兒子,我今天給你寫信,拿筆的手都不靈便了,可能我離死期也不遠了。
讀到這封信,朱自清鼻子一酸,回想起自己青少年求學時候,父親到火車站送自己的往事,於是,文思如泉湧,寫下了《背影》這篇流傳了幾乎100年的好文章。
然而,絕大多數讀者並不清楚,《背影》這篇文章的背後,卻是朱自清父子反目多年、並最終和好的真相。
蔣介石和蔣經國父子
在歷史上,父子反目,最終重歸於好的,除了朱自清和他的父親之外,還有蔣經國和他的父親蔣介石。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舉世震驚,蘇聯輿論嘩然。
此時身在莫斯科的蔣經國,深受蘇聯教育,聞訊如五雷轟頂,他毫不猶豫在蘇聯發表公開言論,嚴厲譴責他的父親蔣介石:
「 ……蔣介石的叛變並不令人感到意外,當他滔滔不絕地談論革命時,他已逐漸開始背叛革命,希望與張作霖和孫傳芳妥協,蔣介石的革命生涯已經結束,作為一個革命分子,他已經死了,他已成為反革命分子,是中國工人大眾的敵人,蔣介石曾是我的父親和革命的朋友,他已走向反革命陣營,現在他是我的敵人……」
蔣介石在國內讀到兒子對自己的譴責,自然不爽,然而畢竟蔣經國祇是一個17歲的懵懂少年,蔣介石並未過多責怪。
蔣經國在莫斯科學成畢業之後,先是進了電氣廠當鉗工,後轉到集體農場,而後進入重型機械廠當技師,並結識了白俄女子芬娜(後改名蔣方良),並於1935年與蔣方良結婚。
蔣經國(左)長得不像父親,而是酷似母親毛福梅(右)
蔣經國在蘇聯,儘管無論在行動上還是在言論上,均表現得極符合蘇聯的三觀,但他畢竟是蔣介石的親生兒子,蘇共決策層顯然始終無法真正信任蔣經國,之所以長期留其在蘇,無非是以備他日有用,因此,蔣經國在蘇聯長期不受重用,時光一久,蔣經國漸漸成熟,漸漸懂事,也就逐漸明白過來:他自己的人生舞台,其實並不在蘇聯,而是在故鄉中國。
理性人的利弊計算,使蔣經國做出決定,他向蘇共提出了回國申請。西安事變平息之後,1937年春,蔣經國獲批回國。
畢竟血濃於水,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親生兒子(次子蔣緯國非蔣介石親生)回了國,蔣介石在心底自然很高興,然而蔣經國畢竟曾經公開宣布與蔣介石脫離父子關係,並受蘇聯多年教育和熏陶,蔣介石對這個闊別12年的兒子,並不信任。
蔣介石與幼年蔣經國
於是蔣介石吩咐蔣經國,先回溪口老家陪伴母親毛福梅,並惡補聖賢書,同時由於蔣經國旅蘇12年,中文已經生疏,也需要在鄉刻苦練習中文,為日後繼承父親的事業,打好基礎。
屁股決定腦袋。作為一個理性人,蔣經國主動接受蔣介石的再教育,並在思想上迅速向父親靠攏,他深深知道:只有這樣,他才有未來,他也毫無疑問地懂得:由於他的父親是蔣介石,他的人生只有往右拐,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蔣介石顯然有意栽培自己唯一的親生骨肉,1939年,蔣經國被任命為贛南行政專員,下基層鍛煉,為未來的繼位打基礎,在江西期間,蔣經國依照蘇聯模式,對贛南地區開展了大刀闊斧的改造,禁煙,禁賭,禁娼,開醫院,辦幼兒園,由於他是「 太子」身份,政令所出,無人敢擋,故贛南地區經蔣經國一整改,倒也日新月異,煥然一新,贛南百姓對蔣經國是一片點讚之聲,稱之為「 蔣青天」。
蔣介石和蔣經國的父子關係,從此走上良性互動的軌道。
譚繼洵和譚嗣同父子
我們都知道,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在譚嗣同被殺頭的時候,是個大官,官位是大清王朝的湖北巡撫,試問慈禧太后下令抓了譚嗣同之後,譚繼洵為什麼不去北京向慈禧求情、營救自己的親生兒子呢?
這個答案其實非常簡單:太快了。來不及。
譚嗣同是1898年9月25日被抓,9月28日被殺頭,這中間只隔了兩天,而當時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人在湖北武漢。
大家要知道,當時是沒有互聯網的,消息並不靈通,依照當時的通訊水平,譚繼洵得知兒子被抓,可能是在9月26日至27日,甚至直到28日兒子被殺之後,譚繼洵才得知消息,也都是有可能的。
那麼,我們不妨設想,即使26日譚繼洵得知兒子被抓,而且即使譚繼洵26日當天馬上動身,從武漢去北京,可是大家要知道,1898年那會,京漢鐵路尚未通車(京漢鐵路是1906年通車),所以,即使譚繼洵26號當天就出發,那麼無論他乘坐當時什麼類型的交通工具,他都無法在28日趕到北京。
而且,更重要的是,譚嗣同所犯的罪,是謀殺當時大清最高掌權者慈禧太后,譚繼洵貴為巡撫,在官場混了多年,此時的他,心裡非常清楚,兒子犯下這麼大的罪,是救不了的。
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生前畫像
在當時,只有誰能救得了譚嗣同呢?答案是:洋人。
這就是當時慈禧太后為什麼那麼急著要殺人,因為她知道譚嗣同等人和洋人(英國人、日本人等)的關係很好,慈禧太后害怕洋人來干涉,所以,案子刑部還沒審完,慈禧就要動手殺人,因為她要趕在洋人派人來干涉之前,先把六君子給殺了,先把生米煮成熟飯。
所以,不是譚繼洵不想救兒子,而是第一來不及,第二救不了。可憐天下父母心。譚繼洵白髮人送黑髮人。實在令人心酸。
然而,譚繼洵不但救不了兒子,而且,他還自身難保。
譚嗣同血灑菜市口之後,很快,父親譚繼洵就被牽連了。
為什麼?
你要站在慈禧太后的角度去看問題:
你譚繼洵的兒子被我殺了,你說,我以後還能用你嗎?還敢用你嗎?
用不了。不敢用。
所以,譚繼洵被解僱,是意料之中的事。
很快,就在1898年的當年,譚繼洵在湖北巡撫的任上,被罷免了。
譚繼洵為兒子譚嗣同寫下這麼一副輓聯:
謠風遍萬國九洲,無非是罵
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這首詩是什麼意思呢?它是說:
譚嗣同就義之後,當時大清的官場輿論,對譚繼洵父子,是一片謾罵之聲,都說譚繼洵教子無方,教出來一個「 反賊」,竟敢謀殺當今太后,然而,譚繼洵認為,這是當代人對我兒子的評價而已,然而時代不同,人對事情的看法不同,所以,也許千百年之後,後人會認為我兒子做得對,那也並非不可能。
譚嗣同
宋教仁和宋振呂父子
1913年3月22日,宋教仁在上海被刺身亡。
這件事大家都知道。
然而,許多朋友不知道的是,這件事有一個有趣的尾聲,那就是:宋教仁的兒子宋振呂,為父親報了仇。
怎麼個報仇法呢?
事情是這樣的:
宋教仁被殺之後,他的兒子宋振呂認真研究,是誰殺了自己的父親,經過長期的研究,宋振呂認為,是袁世凱的一個幕僚,名叫洪述祖的人,殺了自己的父親。
宋教仁的同志們將他的遺體穿戴整齊拍照留念
於是,宋振呂四處尋找洪述祖。
他要為父親報仇。
這個洪述祖呢,在宋教仁案發之後,躲進了青島德租界,經商為生。
由於當時的種種限制,宋振呂未能到青島去報仇,然而,宋振呂不斷尋訪,密切留意洪述祖的動靜,伺機動手。
終於,宋教仁被刺殺4年之後,宋振呂報仇的機會來了。
1917年,有個德國商人在上海租界法院(會審公廨),因為債務糾紛,控告洪述祖。上海法院給洪述祖發出了傳票。
洪述祖不知道出於什麼心理,他到上海來應訴了,不過,洪述祖知道自己在上海有血債,於是他來上海,是化名的,化名為「 張皎安」。
洪述祖萬萬沒有想到,他即使是化名來到上海,仍然被宋振呂盯上了。
可見宋教仁的這個兒子宋振呂,為父親報仇的心,有多強烈。
於是,1917年4月30日,當年15歲的宋振呂,叫上宋教仁生前的秘書劉白,二人悄悄蹲守在上海租界法院的門外,就等著洪述祖打完官司出來。
當天洪述祖從法庭走出來的時候,宋振呂和劉白兩人立馬箭步衝上去,將洪述祖死死抱住,並扭送到上海縣當時的地方法院,隨即立即遞狀控告,說這個人不叫張皎安,而是叫洪述祖,當年就是他,殺了我的父親宋教仁!
上海縣地方法院受理了這個案件,將洪述祖逮捕,並且將他押解到北京的地方法院。
宋教仁生前留影,此人氣質,英氣逼人
這個案件在北京,審了一年多,最終在1919年3月27日,北洋政府大理院判處洪述祖,死刑。
1919年4月5日,在京師看守所,洪述祖被執行絞刑。
宋振呂,終於為父親宋教仁,報仇雪恨。
17年之後,即1936年,宋教仁的孝順兒子宋振呂,心髒病發作辭世。
施從濱和施劍翹父女
然而在歷史上,為父親報仇的,不但有男子,還有女子。
民國女子施劍翹(安徽桐城人),就是一個典型。
施劍翹
我們都知道,袁世凱死了之後,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
其中在1925年,大名鼎鼎的軍閥孫傳芳,和施劍翹的父親施從濱(時為軍閥張宗昌部下)在安徽北部爆發了軍閥混戰。
在此戰中,孫傳芳俘虜了施從濱,在蚌埠車站,孫傳芳將施從濱殺頭,並且將施從濱的腦袋和屍體,都掛起來,示眾。
非常慘烈。
施從濱
施從濱當時19歲的女兒施劍翹,得知父親的死訊,她默默將「 孫傳芳」三個字記了下來。
她,要為父親報仇。
說來有趣,這個軍閥孫傳芳,後來被北伐軍打敗之後,他逃到天津英租界,隱居起來,並且,信佛了,終日吃齋念佛,成了當時天津佛教居士圈子裡的常客和名人。
孝女施劍翹秘密尋訪孫傳芳多年,得知孫傳芳隱居在天津英租界,並且經常到某一寺廟裡,念經,拜佛。
孫傳芳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孫傳芳
然而,佛祖說過,各人的業報,都是自己種下的,果報最終都會到來,只不過有的來的早,有的來得晚。
1935年11月13日,施劍翹帶上手槍,悄悄跟踪孫傳芳,一直跟到他念經的佛寺,瞅准孫傳芳在佛像面前下跪念經的關頭,施劍翹悄然上前,從身後向孫傳芳的腦勺,連開數槍,將孫傳芳當場打死。
孝女施劍翹打死孫傳芳之後,立馬向警察自首,於是,這件事立即見報,轟動了當時中國的大江南北,一時間,全國人民幾乎無一例外,都對施劍翹豎起大拇指,說這個女兒厲害。
生女當如施劍翹。
不過,儘管你施劍翹是為父親報仇,可是依照法律,這也算是殺人犯,依照當時的法律,嚴格說來,是應該判死刑的。
然而,施劍翹為父報仇的事蹟,在國民政府的中央,感動了一大批的政要,於是,馮玉祥、李烈鈞、於右任、張繼、宋哲元等等等等,多位軍政界要人,出面救援,疏通關係,他們要救下施劍翹這個孝女、俠女。
施劍翹報仇之後,在報紙上刊登的報仇公告
結果,法院只判了施劍翹七年有期徒刑。
不但如此,第二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還簽署命令,將施劍翹特赦了。
1979年,施劍翹因患腸癌辭世。
徐樹錚和徐道鄰父子
然而,有個叫徐道鄰的人,他為父親報仇的事業,就沒那麼順利。
這個人名叫徐道鄰。
許多朋友都還記得1934年那篇寫給日本人的雄文《敵乎?友乎? 》,這篇雄文,就是當時任職於國民政府的徐道鄰所寫,當時蔣介石非常喜歡這篇文章,這篇文章也在日本被廣泛轉載,並間接促進了1934-1936年間中日之間的多次政府和談。
徐道鄰,就是這麼一個人。
那麼這個徐道鄰,他又為何給父親報仇呢?他的父親是誰呢?
徐道鄰的父親,其實就是北洋時期大名鼎鼎的徐樹錚。
對,就是在1919年帶兵收復外蒙古的那個北洋軍隊將領,徐樹錚。
徐樹錚
徐樹錚曾經在軍閥混戰的過程中,把直系將領陸建章槍斃了。
然而,這個陸建章,就是馮玉祥的老婆的姑父,馮玉祥當時的老婆不服,給馮玉祥吹枕邊風,要求馮玉祥為她姑媽報仇。
於是,在1925年,馮玉祥指使部下張之江,將徐樹錚殺了。
徐樹錚被馮玉祥殺了之後,徐樹錚的兒子徐道鄰忍辱負重,出國留學,學成歸國之後,任職於國民政府中央。
於是從那時候開始,徐道鄰就經常寫信給蔣介石、林森等大佬,要求蔣介石等人為他主持公道,將馮玉祥抓起來,為他報殺父之仇。
徐道鄰的殺父仇人馮玉祥
然而,蔣介石雖然不喜歡馮玉祥,但是馮玉祥後來加入了國民政府,最高官至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在民國有一定的人脈和影響,蔣介石顯然不願意為了徐道鄰,而去得罪馮玉祥。
所以,徐道鄰為父報仇,想藉助蔣介石這條路,走不通。
於是,徐道鄰盤算走刑法和軍法的路子。
日本投降之後,徐道鄰向重慶的地方法院以及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同時遞交訴狀,狀告馮玉祥和張之江於20年前殺害自己的父親徐樹錚。
不過,當時的法院和軍事委員會,都找了一個藉口,不予立案,什麼藉口?訴訟時效15年。說徐道鄰過了訴訟時效了。
徐道鄰,眉宇之間,像極了他的父親徐樹錚
這樣一來,徐道鄰為父親報仇的事,就沒有指望了。
徐道鄰沒有施劍翹親手槍殺仇人的勇氣,於是,他折騰完所有的告狀手段,最後發現辦不到,於是,他也就只好認命了。
不過,老天在無意之中,幫了徐道鄰一把:短短3年之後,也就是1948年,馮玉祥在蘇聯輪船「 勝利號」上,在黑海遇難身亡。
依理推之,馮玉祥的死訊對於徐道鄰來說,極有可能是當年對他來說,最令他高興的一件事。
康有為和康同璧父女
說起父親這個話題,在清末時期,還有一個女孩子的事蹟,更加令人暖心。
一個19歲的女孩子,從北京出發,一路上走路,坐毛驢,乘馬車,她風餐露宿,大致沿著當年唐僧西行取經的路,從中國一直走到印度,到處打聽,並且找到自己日思夜想的父親。
這個女孩子,就是康有為第二個女兒,康同璧。
康有為
當年1898年,康有為從北京出走,逃亡海外,由於朝廷對他的通緝令一直有效,所以,康有為一直不敢回國,也所以,他一直在海外漂泊。
1902年,多年未見父親的康同璧,從報紙上得知,父親康有為身在印度。思念父親心切的19歲女孩康同璧,竟然立下強大的決心:孤身一人,去印度尋找父親,和父親團聚。
於是,康同璧化裝為男子,從北京出走,路徑居庸關、大同、潼關、蘭州、新疆、蔥嶺、帕米爾高原……大致沿著當年唐僧取經的路線,一路上有時騎驢,有時乘坐馬車,有時步行,風餐露宿,孤身一個女孩子,一直走到了印度,並且最終在今天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個名叫「 大吉嶺」的地方,找到了她的父親康有為。
康同璧,長相酷似其父康有為
父女在異邦相見,悲喜交集,淚如泉湧。
康同璧當時這個壯舉,很快就在英國、大清、印度等國見報,當時的人們評價,說康同璧「 虎父無犬女」,說這個小女孩做人做事,和她父親一樣生猛。
康同璧自己對這件事,也很自豪,她曾經寫詩自誇:
舍衛山河歷劫塵
歷金環殿數三巡
若論女士西遊者
我是支那第一人
父女情深,令人動容。
一如宋振呂那些孝順兒子們,父子情深,同樣令人動容。
天下的兒女,都是父親基因的傳承者,都是父親生命的延續。
父愛,是不求回報的愛,是無私的愛。
而兒女對父親的愛,同樣真摯而熱烈。
小時候,父親是一座山。
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父親都會變老,且最終會在某個街角,和你永別,並輕輕對你說:孩子,我先走了,你不必追。
祝天下所有當父親的,節日快樂!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