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惠子
在大眾口語中,下水氾指畜類動物胸腔和腹腔的內臟,因各地的風俗及飲食習慣不同,有時又被稱為雜貨、雜碎。
門外漢吃腿肉,內行人吃下水。
過去殺豬宰羊,在放過血之後,便把牲畜放置於案板,或倒掛於木架上開膛破肚。案板或木架下放一隻大盆或水桶,盛滿水,屠夫把心肝肚肺腸等內臟件件丟進去,接著再拆節卸肉。牲畜的下水因為常有異味且很難清洗,在古代漫長的飲食歷史中,都屬於上不得檯面的下品,達官貴人一般不會接觸,只會出現在吃不起肉的窮苦百姓的餐桌上。
然而,時至今日,下水以其獨特的風味,已然受到了國內眾多食客的青睞,不少老饕戲言:「 門外漢吃雞大腿,內行人吃豬下水。 」有些部位的豬下水,售賣價格甚至已經高過了豬肉。放眼望去,在經緯線內搜索,不論內陸還是沿海,東北還是江南,幾乎每座城市的煙火攤上都有著自己對於下水的獨特經驗與品位,而這其中不能不提的就是北京城。
紀錄片《風味人間》
老北京對於下水的喜愛可以做成名片打在城市標籤上。滷煮、爆肚、炒肝、燉吊子,不論哪一道下水,都可以稱得上是老北京們心頭的城市之光,同時也是不少外地食客來京的打卡必備。但是,並非所有外地人都能接受京城豬下水濃油赤醬的做法,亦有不少人對此望而卻步,掩鼻而逃。不過老北京們倒也不介懷,如若被問起如何做到適應這般重口的美食,多半也是笑笑說:「 四九城里長大,就好那一口。 」
滷煮火燒,這道據說是根據皇家「 蘇造肉 」的做法改良而成平民美食,滿足了物質不那麼充裕的年代裡,人們對於葷腥氣息的想像。
《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記載:「 蘇造肉者,以長條肥肉,醬汁燉之極爛,其味極厚,並將火燒同煮鍋中,買者多以肉嵌火燒內食之。 」蘇造肉烹製時需文火煨燜,將丁香、肉桂、砂仁、甘草、荳蔻、廣皮等十餘種藥材碾磨成粉末放入布袋中,與油鹽一同熬製。肉質軟爛,湯汁醇厚,又兼藥材的一絲清香。火燒就是燒餅,與肉同煮後浸入了部分湯汁,外皮軟爛而內有韌性。
滷煮則是用下水代替了當時老百姓吃不起的五花肉,選取小腸、肺頭、炸豆腐,加同樣的滷湯,大鍋熬製而成,盛出後隨個人喜好,加上點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香菜等配料。
視覺中國
下水比肉更具一種奇異霸道的風味,一碗滷煮火燒熱騰騰端上來,嗅覺瞬間被蠻橫的奇香俘虜。小腸柔韌彈滑,配合肺頭、豆腐,爛而不糟,湯頭咸鮮醇厚,一筷頭下去就霸占了全部味蕾,繼而在每一個毛孔上發起寒顫。熱氣掩蓋了蒜泥的辣味,蒜泥的味道又中和了部分油膩,老饕們都是埋頭一口悶到碗底。主食加下水,再加一鍋渾湯,其風格若以人物來類比,頗有幾分痞子英雄的味道。
燉吊子與滷煮是一母同胞,原寫為「 燉銚子 」。食材上去掉了火燒和炸豆腐,加入豬心和豬肚。純然一鍋下水,裝進銚子裡慢火燉熟。銚子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容器,形狀似壺,有陶製的也有金屬的,可將其吊在空中,下面生火,用以燒水或煮飯,後傳寫為「 燉吊子 」。與滷煮同源不同命,燉吊子或許因其統一性的食材和相對整飭文雅的做法得以傳入皇宮,如今也列在老北京宮廷菜的清單中了。
與滷煮和燉吊子風味相似的還有炒肝兒。將沸水焯過的豬大腸、豬肝改刀放入鍋中,用醬油澱粉勾芡而成,最後撒上蒜末出鍋。最初的炒肝是不勾芡的,現在基本都勾芡了,勾芡的澱粉要用白薯粉,尋常的玉米澱粉不行,不然勾出來的芡不夠黏糊。老北京人吃炒肝兒都說「 喝炒肝兒 」,不用勺子,直接捋著碗邊吸溜著喝,這樣勾好的芡不會洩,再配上兩個包子,吃到碗底都有味兒。
紀錄片《昨天的故事》
與滷煮、炒肝兒的重口相比,爆肚兒則顯得相對乾淨清爽一些。所謂爆肚兒,指的是將鮮牛肚或鮮羊肚洗淨整理後,切成條塊狀,用沸水爆熟,然後配著麻醬料碗或蒜水汁吃。
爆肚品種多樣,其中爆牛肚有四種:肚仁、厚頭、百葉、百葉尖;爆羊肚有九種:肚仁、散丹、肚領、蘑菇頭、肚絲、肚板、食信、蘑菇、葫蘆。羊九牛四,合稱「 爆肚兒十三吃 」。食客可依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部位,其中肚仁因其脆嫩爽滑最受歡迎。
趙珩在《老饕漫筆》中寫過一篇《「 何山藥 」與爆肚滿》,寫的是家中祖父的舊友,古玩業的何玉堂先生帶年幼的「 我 」去京城清真老字號「 爆肚滿 」頭一回吃爆肚兒的故事。 「 何山藥告訴我,吃爆肚兒要先來盤散丹磨磨牙,吃完散丹再來盤肚仁,你頭一回吃,就甭吃散丹了,直接吃爆肚仁,省得讓你說我蒙你 」。沒有渾湯赤醬,也不用涮羊肉的鍋子,爆肚端上來清泠泠的,卻沒有一絲腥氣,就著濃稠的芝麻醬,將將熟的口感令人十分上癮。
經典電視劇《大宅門》裡有一個場景,說建國之後,白占元來給自己的爺爺,白家老號的掌門人白景琦談事情,二人談著談著便吵得不可開交,直到腹內空空才想起吃飯。白占元提議到鴻賓樓去吃芫爆散丹,白七爺說大館子沒意思,領著孫子到門框胡同的一個小攤上,爺孫二人足足吃了十五盤爆肚兒方才歇下筷子。
電視劇《大宅門》
肚子飽了,白占元的語氣也軟了下來,二人才逐漸把事情談攏。在電視劇的結局,白景琦將祖傳兩百餘年,保護了一輩子的秘方獻給了國家。白景琦是開明紳士,白占元思想進步,這其中或許也有那一頓爆肚兒的功勞。
四九城裡的肚腸肺腑,各有各的滋味。告別了吃不起肉的年代後,彼時用於解饞的平民菜品卻保留了下來,成為老北京人代代流傳的嗜好。那些曾經擺在胡同巷口粗糙的木紋牌匾,在歷經淘洗,承載無數人情故事之後,也成為了百年老字號,是北京城極為珍貴的人文資產。
對於下水的喜惡因人而異,它們不精緻也不完美,但卻見證了歲月,是這座城市鮮亮外表下,最樸素也最初始的味道。願總有人可與你一同去探詢一座城市最幽微的根底,至肺腑,至肚腸。
來源 三聯美食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