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齙牙趙
一
昨天晚上,我在網上看到了一篇據說是今年的高考滿分作文。
我這段時間一直在看《三朝北盟會編》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兩套史書,幾乎是一字一句地讀下來的,都是豎版繁體,其中《三朝北盟會編》還沒有標點,全靠自己斷句。
裡面的奏劄、國書、赦書、制詞不計其數,用典繁雜,而且生僻字極多。不瞞各位,我覺得都比這篇高考作文好懂。
因為我至少能看懂,史書上這些文字要講的是個什麼,是要貶職還是升官,是要求饒還是要宣戰,是要拍馬屁還是要批龍鱗。
而這篇高考作文,我從頭看到尾,真不知道這孩子究竟要說個什麼。
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好幾個可能我這種喜歡翻古書的人才會經常接觸到的生僻字。
這孩子是找不到更好的詞語來替換了嗎?根據我的經驗,我覺得是可以的,他這麼寫的目的就是為了炫耀自己的生僻字量而已。
但是我想要表達我的兩個觀點,可能是錯的,但是確實是我這些年看了上千萬字的古文資料之後的直觀感受:
第一,在脫離駢文的框架下,強行使用這些晦澀的生僻字,顯得特別生硬不和諧;
第二,把古語和現代文混雜在一起的寫法,就像職場里中英文混雜地說話那麼讓人尷尬。
二
但是,這樣一篇作文成為了滿分作文,讓人覺得很驚訝,或者說,讓人感覺到了閱卷老師的茫然——他們的心態可能跟在藝術館看展一樣,看不懂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如果這樣一篇高考作文真的得到了滿分,這對於明年或者後年將要參加高考的學生的導向性是非常明確的,哪怕你不會邏輯推理,哪怕你不能完整地講述一個故事,哪怕你不能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要你會堆砌足夠多讓人一頭霧水的生僻字,你就能獲得高分。
關於導向性,我講一個小故事大家就明白。
據《宋史·真宗本紀》記載,咸平五年(1002年)殿試結束之後,一個代州(今山西代縣)來的進士李光輔留在開封久久不願回家,到處找門路求見真宗,說自己有特殊技能展示,希望能夠獲得加分。
真宗經不住他的軟磨硬泡,終於答應了這個請求,讓他上殿面聖。
李光輔來了之後,表演的是劍術,也確實非常有功底,擱其他哪朝哪代可能都要受重用。
但是偏偏宋朝是一個重文抑武的治國理念,最不喜歡看見的就是士人練武,所以真宗儘管十分認可李光輔的劍術,但是依然沒有給他任何獎勵,把他遣回了老家。
真宗的原話是:「 若獎用之,民悉好劍矣。 」
我們撇開宋代的治國理念和後來導致的後果不談,千年之前的真宗尚且明白,考官的每一次褒獎就會導致民間的刻意模仿(說是投機也未嘗不可),千年之後的閱卷老師,也應該同樣明白這個道理。
一個猜測,不一定對:明年高考可能還會出現更晦澀的作文、更生僻的文字,讓閱卷老師都下不了筆。
三
其實,在北宋仁宗後期,也曾經出現過這種類似的文體。
這種文風是從宮廷裡開始瀰漫開來的,最先是用於國書或者官員任命的製詞,反正就是不好好說話,想要顯得特別高雅、特別正式、特別體現優越感。
後來,這種「 險怪奇澀 」 的文體開始逐漸被閱讀量大的人用於日常寫作,甚至用來參加科舉考試,然後形成了一種文體——太學體。
也就是說,在太學生中特別流行。
為什麼會在太學生中流行呢,第一,他們是專職讀書的人,能夠接觸到所有合法的古籍以及前朝的文獻資料,閱讀量自然就大;第二,他們的關係盤根錯節,互相推崇互相提攜,完全能夠影響科舉考官的判卷標準。
宋代雖然算得上是文化平均水平比較高的一個王朝,但是這樣的文風也確實是太過分了一點,過分到朝廷中很多文化人都看不慣了。
其中就包括歐陽修。
歐陽修是看不懂這些文字嗎?不是,他在古文方面的造詣可能不輸於當時的任何一個人。 《宋史·歐陽修傳》記載,歐陽修「 好古嗜學,凡周漢以降金石遺文斷編殘簡,一切掇拾研稽異同,立說於左,的的可表證,謂之《集古錄》 」 。
意思是,研究古書、古字、古代的典籍,他是專業的,就是靠這個吃飯的,一般人根本蒙不了他。
四
到了嘉佑二年,歐陽修被仁宗任命為當年科舉的主考官。
手裡了有權力,歐陽修決定憑藉一己之力來扭轉這種「 不說人話 」 的文風,他做了一個決定,凡是在考卷上不說人話的,一概不錄取。
等放榜以後,歐陽修果然捅了馬蜂窩,得罪了太學體的忠實擁躉,這幫人甚至糾結起來守在歐陽修的家門前,等歐陽修一出來,就衝上去圍在歐陽修的馬前破口大罵,連巡街的士兵都制止不了(向之囂薄者伺修出,聚譟於馬首,街邏不能製)。
也不知道這幫人罵人的時候,是不是還是用的那些不知所云的生僻字——反正難不倒歐陽修。
但是歐陽修不為所動,依然堅持自己的標準,沒辦法,我先前說過,考官的判卷標準是有足夠引導性的,讀書人眼見著這種文風不能討好考官,終於也就放棄了這種投機行為,開始正兒八經地在文章裡說人話(然場屋之習,從是遂變)。
那麼,歐陽修主持的這一年科舉,拋棄了太學體之後,給宋代乃至後世選出來哪些人呢?
唐宋八大家裡,這一屆有三位:蘇軾、蘇轍、曾鞏;理學奠基者、北宋五子中的兩位:程顥、張載;大家稍微有點印象的名臣:曾布、王韶、呂惠卿、章惇……
這一屆考生里,後來擔任過宰相、執政的人,多達九人。
歷史上,把嘉佑二年歐陽修當考官的這一榜,稱之為千年科舉第一榜。
最後,用《宋史·歐陽修傳》裡的評價,來描述一下歐陽修此舉的重要性吧:
中國的文風曾經出現過兩次特別大的偏移,一次是魏晉年間,一次是五代以後,幸虧出現了兩位有能力有擔當的大家一舉扭轉了這個局面,他們就是唐代的韓愈,和宋代的歐陽修。
希望沒有第三次(瑟瑟發抖中)。
來源 英俊的齙牙趙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Follow @xiaxia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