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豔後》,惹毛了埃及

埃及豔後

1.png

埃及豔後應該是甚麼膚色?

過去幾年,每一次涉及克裡奧佩特拉七世的影視劇作品都能在選角環節成為社交媒體話題焦點:2020 年,由以色列女明星蓋爾・加朵出演的傳記片《克裡奧佩特拉》一度引起巨大爭議,加朵有德國猶太人血統和明顯的白種人輪廓,被一部分評論者視為好萊塢價值觀的倒退:他們相信,克裡奧佩特拉應當屬於阿拉伯或者非洲女演員,而不是一再被西方中心主義粉飾成白人美女。

2023 年,隨著又一部以埃及豔後為主角的電影進入上映倒計時,關於她膚色的爭議卷土重來,但這一次輿論的潮水來自另一個方向:Netflix 即將上映的历史劇《女王克裡奧佩特拉》選擇了阿黛勒・詹姆斯作為女主角,她來自英國,但血統複雜且有一張黑人面龐,對於埃及豔後種族爭議的支持者來說,這一選角是對克裡奧佩特拉可能為混血兒的猜測的回應,但埃及民眾對此反應激烈,數萬人簽署網路聯名信抗議,一位律師甚至為此提起了正式控訴,要求埃及封禁 Netflix。

比起三年前有關好萊塢是否過於 「白」 的爭議,埃及的輿論風暴看上去更為危險:在已經提交給埃及檢察院的那份起訴書中,Netflix 的這部劇集被指為 「抹殺埃及人身份」,因此違反了埃及媒體法,涉嫌犯罪。已被關閉的在線請願指責該片是蓄意從埃及人手中搶奪埃及历史,演員本人和劇集主創則在預告片播出之後遭遇網暴,大量辱罵和攻擊湧入社交媒體主頁,其中不少是直接涉及膚色的人身攻擊。發聲抨擊該片選角的公眾人物當中包括了埃及最著名的考古學家之一紮西・哈瓦斯,他同時還是埃及前文物部長。

●阿黛勒・詹姆斯出演的《女王克裡奧佩特拉》劇照 / Netflix

《女王克裡奧佩特拉》將於 5 月初正式上映,截至目前,主要來自埃及的激烈反對者與影片導演及主演就這一爭議針鋒相對,比起埃及輿論有關歪曲历史的指責,導演蒂娜・加拉維相信類似的抨擊其實來源於這部劇集觸及了埃及社會中存在的種族歧視,在隨之發布的一篇專欄文章中她寫道:「我們需要意識到克利奧帕特拉的故事與其說是關於她,不如說是關於我們是誰。」

這句話當然是一句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概括,但實情比看起來複雜得多。

追問埃及豔後

追尋历史上的埃及豔後的具體種族歸屬在今天已經成為一件不可能的任務:她是希臘馬其頓人領導的希臘化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末代君主,其父系的馬其頓王室是無可爭議的白人,但由於她的祖母和母親身份都無法查知,最近兩百年裡,關於她可能帶有種族混血特徵的爭論在一些圈子裡興起。

一種典型論調認為,她的母親可能是埃及土著人,或敘利亞人,或波斯人,或猶太人,或其他來自非洲的種族,實際上,可能是任何種族的女性,並且類似的情景還有可能早在很多代以前就已經發生了,因此克裡奧佩特拉可能帶有混血特徵。

由於克裡奧佩特拉同時還以托勒密王室中唯一一個盡管以希臘語為母語,但同時也學習並能夠使用埃及語的成員,這種多語言能力進一步推高了對於其母系或其他女性長輩親屬血統的猜想:一部分人認為,也許正是因為她的母親或奶奶是埃及土著女性,克裡奧佩特拉才有契機和動機學習埃及語。

反駁觀點看上去比這種基於推測的論斷實際得多:羅馬壁畫和錢幣上留下了一些描繪女王形象的例證,也有三座大理石彫像保存至今,其中的一些被認為是在她仍在世的時候完成的。這些文物上克裡奧佩特拉的形象基本一致:她一直被描繪成明顯的白人女性,鼻子高而尖,頭髮卷曲。

●公元前 1 世紀的克裡奧佩特拉彫像,可能完成於她在世期間,現藏柏林舊愽物館 / Wikipedia

還有历史學家指責,假設埃及豔後的母親可能是女奴、從而認為她可能來自埃及土著或其他非洲當地部落的推論充滿現代種族主義刻板印象,在托勒密王朝時代的埃及,奴隸主要是由戰俘構成的,而不是基於膚色的種族奴役,事實上當時的奴隸階層主要是由戰俘轉化而來的希臘人,由此認為克裡奧佩特拉可能帶有其他種族血統的假設毫無根據。

從這個問題本身的產生历史來看,埃及豔後的種族歸屬問題倒是一個典型的現代問題:它與十九世紀以來 「非洲中心主義」 的新興思潮有關,這一運動致力於通過聚焦具有非洲血統的名人來研究和看待世界史,作為長期以來蔓延於世界史研究學界的歐洲中心主義的一種回應,盡管在一部分案例中,這場學術運動的確起到了一些推動黑人平權的作用,但自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自美國非裔知識分子當中誕生以來,它同時也招致了多角度的批評:一部分人認為這種認為非洲高於世界其他地區的世界史觀與歐洲中心主義並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另一部分人則直言這種努力事實上在抹殺和否認世界其他地區對文明的貢獻,其攻擊對象不僅包括歐洲,也包括亞洲和近東地區。

而埃及豔後這樣一個集中了現代各種敏感元素的傳奇历史人物,似乎註定要在當代史上承載更多。

好萊塢的反思

盡管對於埃及豔後膚色的討論和質疑至少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但直到二十世紀末,她的膚色並未成為一種政治討論題目 —— 從伊麗莎白・泰勒到費雯麗,在影視普及的早期,一大批著名白人女星扮演過她,這些作品從未因女主角的膚色成為爭議對象。

真正的爭論是從 2015-2016 年,奧斯卡連續兩年所有提名都為白人的風波以後開始的。2016 年 2 月,在第 88 屆奧斯卡頒獎禮前,著名制作人史派克・李和黑人女演員嘉達・平科特・史密斯分別發出聲明,宣布抵制奧斯卡。在此之後,好萊塢有關少數族裔演員和從業者的工作機會、待遇、其在作品中的表演和被呈現的方式等等問題,都被推上風口浪尖。

故事的另一面,則是對於一些傳統經典人物的塑造定式也被卷入了這場反思浪潮,而埃及豔後克裡奧佩特拉,正在這一過程中成了天然的爭議對象 —— 畢竟,在今天公眾的概念裡,她與 「埃及」 的關聯遠比屬於地中海文明的希臘化馬其頓人緊密,而比起 「迪士尼公主為甚麼都是白人」,「埃及豔後為甚麼必須是白人」 的問題看起來更為有的放矢。

緊隨其後地,美國因黑人弗洛伊德之死而爆發的種族平權運動,將好萊塢的政治正確反思運動推上了又一個高潮,種族、膚色和少數族裔問題已經超越了其他,成為不可觸碰的政治 「禁區」。

2020 年的蓋爾・加朵,不巧正面撞上了這一切:盡管她已經是以色列國籍的德裔猶太人,在地域上脫離了歐洲,在外貌上並非金發碧眼,在血統上也至少靠上了曾進入埃及豔後血統討論範圍的猶太人,但即使僅是白種人輪廓演員出演埃及豔後這一件事,就足以在當時風聲鶴唳的好萊塢引發巨大爭議:一部分評論者甚至直言不諱地提出,加朵也許正在憑借自己長得更像白人的優勢,擠壓阿拉伯和北非女演員本應得到的工作機會。

●蓋爾・加朵主演的《克裡奧佩特拉》海報 / IMDb

2020 年,影評人漢娜・弗林特在其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批評,蓋爾・加朵的出演 「延長了好萊塢殖民化的爭論,加固了有關埃及豔後在銀幕上的西方式形象」,盡管並不非常典型,但她仍然是 「文化腹語的一個例子:繼續偏向於堅持西方審美的淺膚色少數民族」。

弗林特在這篇文章中並不打算討論历史上的克裡奧佩特拉究竟是白種人還是混血兒,而是僅從好萊塢電影業本身的历史出發,認為蓋爾・加朵的這次出演是對近年相關反思運動的一種 「倒退」:「如果好萊塢不反複使用該地區作為白人演員的簡單背景,那麼北非僑民就不會像一顆難以下咽的藥丸。」 她提出,長期以來北非在好萊塢電影中被隱身、被負面化、乃至於被殖民 —— 為數不少的北非背景電影中沒有任何北非演員參與,而埃及豔後主題的影片本來可能成為非西方族裔如何更好地在大銀幕上呈現自己的一次機會,很可惜,加朵的出演中斷了這一進程。

除了膚色,還有甚麼?

2023 年,好萊塢的政治正確風潮方興未艾,且由此誕生了更多自一開始就著眼於非西方背景主角的劇集:即將上線的《女王克裡奧佩特拉》,是系列劇 「非洲女王」 中的第二部,如果理解了這一背景資訊,就不難想到劇組為甚麼會尋找一位黑人女演員來出演埃及豔後,這一系列的第一部聚焦於恩津加・姆班德女王,她在 17 世紀統治著姆班杜人建立的恩東戈和馬塔姆巴王國,與克裡奧佩特拉不同的是,她是一位不容爭議的黑人女性。

並非巧合,「非洲女王」 系列的制片人,正是 2016 年率先宣布抵制奧斯卡的嘉達・平科特・史密斯。本部導演蒂娜・加拉維出生於伊朗,據她自述,從小時候看到伊麗莎白・泰勒扮演的埃及豔後開始,她就感到這樣的塑造 「不對」。

只是這一次,問題已經超出了好萊塢的範圍,而埃及並沒打算接受好萊塢式的政治正確:種族歸屬問題在埃及,有複雜得多的历史背景。

過去兩個世紀,埃及人的人種歸屬問題一直是全球考古學、生物人類學、埃及學和历史學各界爭吵的焦點話題,它甚至一度成為 19 世紀美國有關廢奴的政治爭論的核心:盡管政治上經历了多次外來統治,但作為種族群體的 「埃及人」 被認為四千年來並沒發生過本質改變,而今天的埃及人膚色偏深,由此誕生了古埃及人可能是黑人的推論。締造了古埃及文明的古埃及人如果是黑人,將劇烈動搖當時白人至上的種族信念。

而在埃及本土,埃及人是不是黑人的爭論同樣甚囂塵上,社會主流意見認為埃及人顯然並非黑人,並由此得以與同樣生活在埃及的黑人民族努比亞人相區別(同樣的區別也發生在古埃及)。

生物人類學拒絕回答埃及人是不是黑人的問題,而是將埃及人描述為一個膚色相差頗大、骨骼等數據同樣存在變化區間的連續種群光譜,它包含了各種膚色的人,且正是這種具有連續性的變化構成了 「埃及人」。

●Hunefer 版本《亡靈之書》中繪制的木乃伊開嘴儀式,呈現了多種膚色的古埃及人 / Wikipedia

但這樣的描述並不能消解有關埃及人種歸屬的爭議,事實上,就這個問題尋求共識的努力始終沒有成功,而隨著基因研究逐漸從根本上否認了人種學,世界範圍內,種族問題越來越成為一個純粹的政治問題,也因此,在古埃及人的種族歸屬問題上,所有觀點的支持者都在指責其他人包含偏見,這有時表現為將排斥黑人假設的一派指為 「種族歧視」 和 「歐洲中心主義」,同時將支持黑人假設的一派指為 「非洲中心主義」 和 「罔顧历史」,也有時是將討論黑與白問題的所有人都歸結為 「殖民主義遺毒」:黑 / 白膚色框架本身就被認為是一種以美國標準衡量世界的產物。

由於戰況激烈,古埃及人種族問題成了 「大多數在學術主流範圍內寫古埃及的人都會回避的問題」,但使得形勢更為複雜的是,自古並存多種膚色多個族群的埃及,在近年同樣存在種族歧視:深膚色在埃及仍被視為社會地位低下的表徵。2016 年,在一場輿論罵戰當中,埃及前國腳阿邁德・梅爾加尼因批評總統塞西,而被塞西的支持者、知名律師莫爾塔達・梅蘇爾在電視節目中公開使用 「Bawab」 辱罵。這個詞的本義是門房,但在埃及特別是首都開羅,這一行業幾乎全部是深膚色的埃及少數族裔努比亞人在做,門房也因此成為對深膚色人的普遍衊稱,而梅爾加尼正是一個努比亞人。

殖民主義、本土主義、種族主義與民族主義相互交織,而历史真相已註定只能存在於迷霧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攜帶滿滿好萊塢式政治正確登陸埃及的《女王克裡奧佩特拉》,不得不發現這裡的情況比預想中複雜得多 —— 在導演加拉維暗示埃及民眾帶有種族主義傾向的同時,她的評價本身就可以是殖民主義遺毒的一種表現。

更為諷刺的是,好萊塢式的政治正確甚至還是以拒斥西方中心主義敘事、尊重包括埃及在內的非西方地區為其旗幟的。

而有關膚色的爭議,仍遠未到頭。盡管從历史學角度來說,克裡奧佩特拉是其中相對較無爭議的一個例子,但她的膚色問題只是各界對於埃及历史名人的種族界定問題的一部分:比起埃及豔後是不是黑人,各方對於埃及历代法老和王後是不是黑人的問題爭得更加頭破血流。另一個熱門對象是獅身人面像 —— 盡管那張臉已經沒有鼻子,且它究竟屬於哪個人類尚且不能確定,但,獅身人面像是黑人嗎?

來源:世界說 微信號:globusnews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