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真的挺好的,但是求求你們別來了

成都

應屆生到底適不適合來成都

最近,這個話題在社交平臺上被討論很多。

理想中的成都,是火鍋飄香的小吃街、潮人聚集的太古裡,是玉林路的盡頭、小酒館的門口說不完的故事,是社畜心中卷不動時的 「退路」。

而實際的成都,和許多城市一樣,背負著一代人的壓力和迷茫。

曾有人用 「少不入川」 來形容成都生活太過安逸,會讓年輕人失去鬥志;而今天,很多人吐槽 「別來成都,同樣很卷」。

對游客而言,這裡的美食和市井氣或許令人流連忘返;但應屆生們對工作和生活的期待,成都能夠滿足嗎?

百萬 「蓉漂」,湧向成都

本地人眼中,成都近些年最大的變化,是人越來越多了。

和其飛快高漲的名氣一樣,成都的人口增長迅速。從 2010 年到 2021 年,11 年間成都常住人口增長了 714 萬人,僅次於深圳。

根據成都統計局數據,2021 年底成都市常住人口為 2119 萬人,突破 2 千萬大關,超越了廣州、深圳,僅次於 3212 萬人的重慶、2489 萬人的上海和 2188 萬人的北京 [1]。

如今,成都已經是中國人口第四城。

1

繼 「北漂」「滬漂」 之後,「蓉漂」 成了年輕人追夢的新選擇。目前,「蓉漂」 人口的總數高達 683.49 萬人 [2]。

在搶人大戰中,成都自 2017 年實行 「人才新政」,4 年內吸引了 50 多萬蓉漂青年落戶,相當於一個小縣城的人口,其中 30 歲以下的占比 78.8%,本科以上學历的占到九成 [3]。

為了體現對人才的重視和珍惜,成都還專門把每年 4 月最後一周的星期六設為 「蓉漂人才日」,聲稱 「蓉漂之後,再無漂泊」 [4]。

智聯招聘數據顯示,在新一線城市中,成都已經連續 6 年應屆生流入占比第一。

1

來成都的,不僅是中西部城市年輕人,還有一線城市的年輕人。根據《「蓉漂」 青年發展調研報告》,落戶成都的蓉漂青年來源地中,北上廣分別從 2017 年的第 17、28、6 位,上升到 2020 年的第 6、18、4 位 [2]。

逃離北上廣,越來越多卷不動的年輕人選擇來成都。

成都這幾年確實發展迅速。2021 年,成都 GDP 達 1.9 萬億元,位列全國第七,在新一線城市裡僅次於重慶和蘇州,比杭州、南京等一些東部省會還要高 [5]。

科技創新也是成都成績單上的亮眼一筆 —— 去年,成都新增科創板上市及過會企業 11 家,總數居中西部城市第 1 位 [6];高新企業數量在新一線城市中僅次於杭州、天津和武漢,位列第 4 [7]。

這些都宣示著這座 「新一線城市之首」 的無限潛力。

最主要的是,在成都生活,真的很巴適。

通過統計知乎關於 「成都生活」 的回答,我們發現,「美食之都」「慢節奏生活」「悠閑文化」 這些名片,仍然是人們心中的成都印記。

1

在成都,隨便一家館子都很難踩雷,火鍋串串川菜天天換著樣兒吃不膩;街頭隨處可見茶館、麻將館、小吃攤,人們一邊品茶一邊擺龍門陣;晚上則是俱樂部和電子樂的天下,各種新潮流和亞文化在此匯集……

帶著對成都的向往和未來的期待,一大批年輕人向著西南奔赴。

來成都工作,我後悔了

然而,來的人多,去的也多。

智聯招聘數據顯示,2016 – 2021 年成都的人才流出比例在主要新一線城市裡連年第一,直到 2020 年才扭轉人才淨流出狀態 [8]。

許多人的成都濾鏡,在找工作的第一天就碎了。

許多成都打工人開始在社交媒體勸退應屆生:成都曾經可能是東方瑞士平替,但來的人多了,也就成了 「瑞士卷」。

檢索小紅書和微博關於成都就業的帖子發現,「成都找工作太難了」 的吐槽越來越多。應屆生們沒有預料到,成都更多是銷售、客服、審核這些人力密集型崗位。

1

今年二季度,成都再次成為全國招聘需求最旺盛城市 [9],但不少網友吐槽 ——

「一看崗位,全是銷售客服。」

「孫悟空來了都要打兩百個電話才走得脫。」

根據智聯招聘數據,流入成都的人才主要從事的是房地產、互聯網電商行業,而這些行業最缺的便是銷售、客服。

58 同城招聘研究院數據也顯示,2020 年成都一度是全國銷售和客服招聘需求最旺盛的城市 [10][11]。

以互聯網銷售為例,這個崗位普遍被認為可替代性高,很難穩定,還需要有社牛的天賦,是不少年輕人最嫌棄的職業之一。

工資低、待遇差,是成都社畜們普遍吐槽的第二大坑:

「一天 100 可能招不到一個農民工,但一定能招到一個研究生。」

「不要再騙畢業生過來卷 3000 一個月的工作了,反詐 APP 都嚮了。」

根據《成都市 2021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去年成都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約 5.26 萬元,在新一線城市裡排行倒數第五 [1]。

1

月薪三四千,才是成都打工人的常態。

除了工資低,一些不交五險一金還理直氣壯的公司更是勸退一大波打工人,讓人忍不住調侃:「北上廣不相信眼淚,成都不相信勞動法。」

擎盾數據中臺分析了中國 2011-2020 年近 240 萬份勞動爭議案件的判決文書,結果顯示,成都勞動爭議案件數量達 5 萬多件,比肩一線城市 [12]。

僅在 2020 年,成都市兩級法院就受理了 1.55 萬勞動爭議案件 [13],怪不得網友稱 「去排隊勞動仲裁都起碼得半年才排得到」。

而那些希望擺脫通勤痛苦的大城市 「難民」,在成都也難以如願。

據《2021 年度全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成都平均單程通勤時長超過半小時,僅好於北上廣深和重慶 [14]。

離開成都,就一定更好嗎

「網戀奔現」 般的落差感,根源於成都本土產業的薄弱。高速增長的人口和大量的人才流入,並沒有足夠的高質量崗位與其對接。

以互聯網行業為例,憑借著統攝西南的地理區位,成都承接了眾多國內外大廠分部,例如騰訊成都、阿裡成都、華為成研所等。

我們盤點了成都 44 家主要的互聯網企業,其中大廠分部占了將近一半,總部只占 1/4。而 2021 年中國互聯網百強企業,成都本土只有一家上榜 [15]。

1

不僅是互聯網行業,成都直到 2021 年才有第一家本土企業上榜世界 500 強 —— 做飼料、禽蛋奶加工起家的新希望 [16]。

要知道,產業鏈中的高價值區段、核心研發崗往往集中在企業總部,而分部多是人力密集型崗位。

作為新一線城市領頭者,成都這些年來的發展腳步邁得飛快,「宜居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 這些標簽縈繞出一個天堂般的成都,卻悄然抹去了發展道路的坎坷和塵埃。

事實上,不論是產業發展不均衡、就業機會少還是工資偏低,成都暴露出的可能是許多新一線城市的通病。

如果抱著逃避壓力的心態轉場,你可能會發現,哪裡都很難。

但是成都已經算相對宜居的城市了,例如在買房這件人生大事上,成都在一線、新一線 19 城裡的居住自由指數排名第五,已經處於相對友好的位置。

雖然近年來成都房價不斷上漲,不靠家裡人資助也很難獨立買房,但比起北上廣深以及杭州、南京等東部城市,成都的居住負擔還是輕了不少。

1

成都在社交平臺上的光環太大,總讓人誤以為這裡總是晴朗光明的,卻掩蓋了平日的陰霾、潮濕與暗淡。

離開成都,要麼回到一線城市繼續卷,忍受昂貴的生活成本和工作高壓;要麼去三四線小城市,雖壓力低一些,但更講人情世故,常年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可能很難融入。

總是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輕人,往往在安逸和奮鬥的道路中糾結 —— 既想找份輕松的工作,在一個宜居城市 「美美躺平」;又不甘青春就這樣虛度,想趁年輕打拼出一番事業。

這也是為甚麼,應屆生對成都的感情很複雜。

它可以給你溫柔的一面,用美食和美景療愈疲倦的身心;也會向你展示殘酷的一面,讓你無奈自嘲 「天府 N 街氛圍組」,一時難以觸碰到夢想和高薪。

厭倦了北上廣想來成都躺平,沒存款的你終究還是會焦慮,該卷還是得卷。畢竟,躺著就能賺錢的好事,只有夢裡才有。

來源:網易讀數

    

傳播真相   探究歷史 支持正義  分享快樂

💰 打賞